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莲花庄严——由五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五地菩萨,也叫“极难胜地菩萨”。菩萨从初地到四地,真智与俗智难以同时并观。而到了五地菩萨时,可以同时并观二谛,真俗圆融无碍,并具五明:因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故感光明中有五百亿莲花出现。
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
(六)宝树庄严——由六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六地菩萨,也叫“现前地菩萨”。菩萨以般若慧观观十二因缘,厌生死苦,即有而空,离一切净染之相,观缘起性空,使最胜般若显现。
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
(七)宝色庄严——为七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七地菩萨,也叫“远行地菩萨”。菩萨能于真俗二智作平衡观察,永断生死苦厄,离凡夫已很辽远,能作纯无相观,证法性色,故能使依报感召宝色微妙庄严。
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
(八)金色庄严——由八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阎浮檀,即黄色,因阎浮提州以黄色为第一殊胜,此色能遮蔽其他诸种光明。这里是指黄色的金光。
八地菩萨,也叫“不动地菩萨”。至此菩萨已能任运无相观门,不为烦恼所动,断变异生死,得寿、心、财、业、生五大自在:
(1)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使短促的刹那也不减退,但为度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
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障碍,故能智慧方便年,游戏神通,独立超然。
(3)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佛土,也能以无量的财资布施众生,更做无量的无畏与法乐布施,救度众生。
(4)业自在。菩萨梵行已立,所作成办,我生以尽,不受后有,不再受到业力的束缚。
(5)身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了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目的是为了度脱无量的众生,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
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
(九)天女严饰——为九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九地菩萨,也叫“善慧地菩萨”。此时菩萨已得四无碍辩才:
(1)法无碍。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碍。
(2)义无碍。了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
(3)词无碍。通晓诸方异语,能随意演说。
(4)乐说无碍。辨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此四无碍,教化十方众生,获得出世善根,所以感得天女显现。
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
十)音乐庄严——为十地菩萨的功德所感召。 十地菩萨,又名“法云地菩萨”。至此菩萨法身圆满自在,无碍神通,如大云能覆盖大地,又如大云兴起,法雨普润,使十方众生,皆得法益!
以上所感召的种种微妙庄严的依报之果,正是源自弥勒菩萨修十地菩萨种种内在功德之因,也说明国土依报的净秽,皆由众生内心的善恶而感召。佛法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兜率净土正是弥勒菩萨往昔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中,勤修十善,而得十智十力而感得的。
(1) 知觉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一切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的大小。
(5) 知种种解智力。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的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能知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能知众生宿命及无漏涅盘的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能于一切妄念习气,永断不生。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之行。
以下开始将前文中的十种庄严加以分别演说。
这里是讲音乐演说。
诸宝璎珞中演奏的音乐不是儿女情长的靡靡之音,而是宣演不退转地的之音。听闻此种声音,可以让人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超凡入圣,而证佛果。
这里的“不退转”有五种:
(一) 信不退
菩萨由凡夫发心修行要有很多阶段,在未证悟前有三贤位:十信、十住、十回向 。
十信:是菩萨修行的最初阶段,因“百业信为先”。
(1)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2)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成就佛果”,决定不妄,名曰“念心”。
(3)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曰“精进心”。
(4)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5)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6)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曰“不退心”。
(7)护法心。进趋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感应交道,名曰“护法心”。
(8)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愿力相接,名曰“回向心。”
(9)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10)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菩萨发心皈依后,对三宝因果毫无怀疑,证得十信位中的第六信“不退心”,才称为“信不退”。因为到此时,才能真实地见到三宝、戒的功德,而并非由他人或经本中听闻阅读而来的。
(二) 位不退。
菩萨继续向上习修到“十住”位的第七住位——不退凡夫外道,方为“位不退”。
十住:
这是菩萨修行的第二阶段,因信心已立,故发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
(1) 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2) 治地住。以前妙心,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3) 修行住。心所涉知,具地明了,遍修诸行,皆无障碍,名“修行住”。
(4) 生贵住。契合妙理,行与佛同,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5)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6) 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7) 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8) 童真住。佛之十身(指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9) 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子,名“法王子住”。
(10)灌顶住。菩萨即为佛子,佛以智慧之水灌于其顶,籍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 证不退。
菩萨一进入初地,证悟法理,断三界思、惑,离异生死
(四) 行不退。
菩萨经十信、十住的习修,已成佛子,满足自行,但须长养利他功德,名“十行”或“十长养”,方为不退转。
(1) 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2) 饶益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3) 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4) 十方三际,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5) 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6) 既离痴乱,则能现诸实相,圆融无碍,名“善现行”。
(7) “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于一尘中,现十方界,色心圆融,依正无碍,名“无著行”。
(8) 因般若故,而成无著行,故在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9) 显密圆融,妙观慧德,均能入诸佛法轨之中,名“善法行”。(10)圆融德相,清净无漏,妙慧真实,名“真实行”。
五) 断不退。
菩萨一登八地不动菩萨,断一切粗惑,不为生死所动,广利一切众生。名“断不退”。
“”,是比喻佛法如车轮,可运载行人从生死的此岸达涅槃彼岸。“轮”有碾碎之用,它可以将凡夫的烦恼一一碾磨消除至彻底清净。在佛法中,常以“常转”,比喻佛法长驻于世,利益众生。
其树生果如颇黎色。一切众色入颇梨色中。
这里讲宝树庄严的功德。
其宝树能生果实,色如玻璃。玻璃是红色的,以红色为中心,一切众色又摄入此红色,互相辉映,皆成红色。
《法华经》中说:“无一亦无二,唯有一佛乘”。无论往生兜率净土,或西方极乐净土,都只有一个目的——成佛。菩萨发心教化众生,都以佛果为究竟。不同的方法,源自于众生根性的千差万别,其实平等无异。故其果皆同一色。
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音。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
这里讲光明庄严功德。
随顺法性理体,故光明右旋。并发出众多音声,宣演大慈大悲的法门。
光明代表菩萨的智慧。以智慧之行才能引发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度生之法。智悲双运,正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弥勒法门无有其他,就是修慈悲法,从初发心至成佛,一以贯之。
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门,菩萨以一念慈悲心,济度一切众生,不分人我彼此,智愚贤不肖。以众生之苦为苦,众生之乐为乐,绝没有怨亲之分,此种慈悲就是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予乐拔苦”是慈悲的本义,虽然同样称为慈悲,但程度上有深浅之分,分为三种:
1、爱见慈悲:又称为“生缘慈悲”。这样慈悲是有限有分别的,人分亲疏,地分远近,虽有慈悲,但不够普遍广大,为一般世人所具。
2、法缘慈悲: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是二乘圣者所有的慈悲,此圣者虽已通达诸法因缘而生,缘生性空。可只知其空,不知其空非真空,还有其缘生之存在,所以只能随缘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众生。
3、无缘慈悲:这是佛菩萨特有的,可称为“普门慈悲”。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我是众生心中之我,你即我,我即你,你我自他,原来同体,所谓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人事即我事,你苦即我苦。无自他分别和人我之相,而成就“同体大悲”。既无人我之相,安有有能缘之我、所缘之人?所以佛菩萨终日度生,但不见一人为己所度,而成就“无缘大慈”。以此无缘慈悲通彻上圣下凡,四圣六道,真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弥勒菩萨以慈悲法门导化无量众生,从始至终,从浅到深,皆以此一法门摄化一切,虽不断烦恼,因菩萨留惑润生;不坐禅定,因菩萨不住空寂理念,而以慈悲随缘度化,大乘佛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
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
这里讲垣墙高厚庄严。
一由旬有二十华里,有一千二百四十华里之高。因菩萨已能超越凡夫,外道之见,由菩萨慧业所感召,如此高大重垣,同时显示凡能生于兜率内院的同愿同行者,都能破除邪见。
墙的厚度有十四由旬,则有五百六十华里之厚。表示菩萨远离种种戏论,故能超越生死。
佛在世时,外道常有戏论,如说:此世界是有边?无边?人死后有还是无?……就好象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佛陀出世间是以解脱生死苦患为究竟,对世间戏论,无济于解脱人生烦恼,所以一概默然,不去答复,以免节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