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 >

第3章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第3章

小说: 印海-弥勒上生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厌离世间,请求父母,求佛出家,为佛弟子。迦叶出家不久得三明六通,俱八解脱大罗汉,其妇亦能证得阿罗汉果。迦叶为释尊左胁,地位崇高,佛曾给他半座,有时与佛对座说法。佛灭后,主持第一次结集三藏,将佛法永传人间,待结集三藏后,受如来嘱,要将大法亲传于弥勒,故至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下生时全身不坏,从山而出,由于弥勒生于增劫时代,人身高大,见迦叶尊者,身体矮小,众皆讥笑。弥勒对诸弟子说,此人有大智慧神通,为过去释迦佛之大弟子,为将大法亲授与我,入灭尽定,多劫以来,肉身不坏,吾人应生恭敬。迦叶尊者即现神通,作十八变,度人无量,然后入灭。法华经中佛为他授记说:“迦叶未来成佛名曰光明佛。” 
 

 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大目犍连尊者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此云大采菽氏,为婆罗门种族。据说久远时代以前有仙人居山中修行,常采山中绿豆为食,以此得名。目连与舍利弗从小成为莫逆之交。当时,舍利弗以智慧高超见称,目连以精明才干著名,两人意气相投,同来同往,成为挚诚契友。后来彼此皆因厌离俗世,希愿出家。于是同礼当时有名外道珊阇耶为师,修习禅法。有一天,舍利弗外出,途遇佛陀弟子马胜比丘,见其举止安庠,风度感人,即询问以谁为师?所修何法?马胜比丘即以偈答复:“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子听闻此偈后,忽有所悟,即将此偈转告目连尊者。目连听后,亦有深悟。于是率领其弟子二百五十人归依佛陀座下,佛知其善根深厚,为说离苦之法,从此戒品清严,威仪调柔,经七日,断见,思二惑,证阿罗汉,具大神通,为神通第一。据说有一次佛在阿耨达池,欲说大法,大众齐集,唯舍利弗不知何故未能参预。佛即命目连前往召唤,目连见舍利弗于石洞中补缀僧衣。目连说:“佛在阿耨达池,特命我来,请你回去。”舍利弗说:“请稍等候,待我补好衣服与你同去。”目连不能久等,急着要回,并高声说:“你若不快与我同回,我即运用神通力量举起你的石室到大会场去。”舍利弗却心境平和将身上衣带解下放在地上说:“你若能动此衣带,也许可以搬动我身。”当时目连心有不服,即运以神通要拿衣带,但无法拿起,竟然失败。此时大地为之震动。然后目连垂头丧气,又以神通还到佛处,惊讶地见到舍利弗已经到达大会场中。目连此时深有所感叹息说:“现在才知神通之力不如智慧之力大。”这是二人一段比胜佳话。目连尊者为听如来宣演弥勒法门,亦带领法眷二百五十人来到祇树独园听佛说法。

 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

 舍利弗智慧第一。梵云设利,此云鹙鸟,据说其母双目很似鹙鸟两眼,人皆以此鸟名称呼她,弗是子之意,因是舍利的儿子,从母得名故称舍利子。其母未怀孕以前,言词非常讷钝,与其弟摩诃俱絺罗论议时每多不如。怀子以后,母多能辩,因此又称春鹦,即百舌鸟别名。其父为婆罗门种,是当时颇负名气大学问家,所有典籍,无不究习。生在如此书香之家,耳目濡染,自然知书识理。当尊者八岁之时,也就名闻四方,并且天性淳厚,宅心仁慈。与目连从小成为契友,从珊阇耶外道修习禅法。不过他们二人并不满足于珊阇耶传授之法。以为不是究竟离苦之道。因此离开其师,各求明师,谁先得明师即当互相告知。当时佛之弟子马胜比丘出外乞化,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即问曰:“汝师是谁?”马胜答曰:“释迦太子出家成佛,是我师。”舍利弗又问:“所说何法?”马胜比丘为说因缘偈,舍利弗听后即得领悟。于是就与其门下弟子二百五十人一同归依佛陀。佛陀遥见舍利弗前来时即告众弟子曰:“来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也。”经过半月后,因有长爪梵志与佛陀讨论义理,梵志以“不受”为宗,佛陀说:“所执着的‘不受’还是执着。”舍利弗从旁听得此一高深义理而领悟,于是证得圣果。后来听阿难说佛陀年老病重将要灭度,舍利子更增悲仰;不忍见佛先入涅槃,特向佛陀告假要先佛入寂。佛陀告曰:“宜知是时!”于是谢别门人,还到故乡,命侍者沙弥走告城内诸相识者,当时之未生怨国王及其人民知道此事后,各皆前来,请说最后法要。大家听毕,各返其家,于当日后夜,端坐而化!可见尊者修持有素,生死自由,身无病苦,心不颠倒,真如佛陀对他所说:“宜知是时”。

  以上所列比丘众以憍陈如、迦叶、目连、舍利弗四大弟子为代表,各人带领二百五十人前来闻法。以下说比丘尼众。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

四众弟子中,第二是比丘尼众。佛世比丘尼众中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上首。梵云摩诃,译义为大,波阇为生,波提为主,全名译为“大生主”。佛母摩耶夫人,生育太子七日后即去世,大生主是佛陀姨母,负责抚养佛陀长大成人。佛是教化三乘圣人证悟者,名曰“大生”。佛又由她抚养,故得名“大生主”。梵云比丘,有五种义:一怖魔,出家修行,超脱三界,不为天魔所控制,天魔见人出家,修道证果,心生恐怖。二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三持戒,出家以戒为师,由戒得解脱。四净命,出家人不经营农工商贾,随缘度化,接受信众供养。五破恶,出家以除烦恼为目的。比丘尼亦同具有此五义,唯尼者是指女众而言。摩诃波阇波提与其法眷亦有一千人夜见佛光,亦来佛处。以上所说是出家二众。 
 
  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

在家二众中,一近事男众。近事者,以皈依三宝后,常能亲近三宝,奉事三宝,除去家庭、社会之事务外,应该保留一些时间、精神为三宝服务,培养求福增慧的功德。佛法的兴隆,并非全靠出家众之住持,亦赖在家二众大力卫护,尽一分为佛子之义务!如同须达长者舍金购园,请佛演化佛法,利益人群,净化社会人心,提高人们道德水准,使人人能离苦得乐!须达即前序文中所说给孤独长者,他以宅心仁慈著名,德重望高,为众人所尊敬,故称长者,他亦感召佛光照瞩,与三千男居士同来佛所。

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

二近事女众。优婆夷是在家女居士,佛教信众中,她们信心深切发心护持三宝贡献很大,而且也占绝大多数,佛教法幢能够到处建立,出家二众能够安心修学宏化,在家女居士的功德实不可磨灭。佛世的毗舍佉母居士亦是女居士中佼佼者。毗舍佉,此云黑鹿,从儿得名,名毗舍佉母。由于她的三业清净,修持有素,信愿真诚,供奉三宝,常常亲近出家比丘尼众及大阿罗汉尼,这一次佛陀说法,她亦带领二千优婆夷众来到佛所。

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

 以下有二类大菩萨众,第一以跋陀婆罗为上首。菩萨具足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有觉悟义,萨埵是有情义。总括说:菩萨是智悲双修上求大觉,下化有情的大心人。若能以智上求果证,以悲下度众生即是菩萨。中国人误解佛庙所供奉泥塑木雕佛菩萨像就是菩萨,不知那只是代表性的象征,并非真实,真正菩萨是上求大菩提果,下救众生苦者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因此一位菩萨需要有大志愿,大能力,因有大志愿才能上求,因有大能力才能下化。故萨埵又含有勇健义。又约智慧体用说:菩提是般若体,萨埵是方便用,有体有用,才能利乐一切有情。下化众生要有方便,以众生根性、好乐、烦恼不同,必需以种种方便才能摄化,但此方便不能离开般若智体,否则所作所为成了世间法,与佛法亳无关系。摩诃大义,萨即萨埵,如前文所说。此一法会中菩萨都是位居十地法身大士,大菩萨不同于发初心的菩萨。梵云跋陀婆罗,跋陀此云贤,婆罗是护义。全译为贤护,一切菩萨名称以德立名,以菩萨各各皆具有特殊德能。跋陀婆罗具大“贤”德,待人对事合情合理,同时又具有“护”念众生的悲心故称贤护。他的同愿同行者有十六大菩萨亦来参加法会。

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

 第二类大菩萨以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或称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鸯掘摩罗经说:此菩萨是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是七佛之师,释尊往昔曾听文殊菩萨开示发心修学佛道。菩萨神用广大不可思议故称“妙”,佛弟子们若能礼敬三宝,作种种有利人群功德事业,菩萨皆能冥中加被护持,降大吉祥,俾能如意自在,故称“吉祥”。法王子者,佛陀于法得大自在,故称法王,今称文殊为法王子者,因文殊久应成佛,而发心愿在菩萨因位,于诸佛出世之时,在大众中起领导作用,绍隆佛种,荷负如来家业,使佛法能久住世间,为佛之嫡子,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亦与五百菩萨眷属来临法会听佛说法。

 此一法会中分为两类大菩萨众,前跋陀婆罗所领导诸菩萨众为大悲众,这类菩萨为大智众。又文殊是现今圣众,跋陀婆罗为过去圣众,又前十六大菩萨是已位登十地之法身大士,今文殊所领导诸大菩萨皆为绍继佛位之菩萨,因有如此差别因缘,故分为两大类之菩萨众。据法华论说:跋陀婆罗等十六菩萨,“威仪不定,具种种行”,故另别列。

释尊每次说法,在大众聚会时,经中皆先标列声闻众,后彰说菩萨众,因声闻等众形同释尊出家,现比丘身,又常亲近佛陀座下,同居一处,今为欲令诸菩萨对诸声闻舍去憍慢,心生恭敬,所以将声闻众多标列在前。 
 
 


  第二章 正文略释

第一节 序 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柢树给孤独园。 
“如是”,表示佛曾经如此说。 
“我闻”,表示如是之佛法,我亲自从佛处听闻而来。阿难尊者是结集此经者,所以这里的“我”是指阿难。 

有人说佛法不是要无我吗?为何这里用“我闻”而不用“无我闻”呢?原因有四:
其一、言说上的方便,若说无我,不知是谁所说。 
其二、随顺世间的习俗,自为指为我。 
其三、为了消除众生对“无我”的恐惧。
其四、佛虽然说“无我”之理,但并不否认世间有缘起的存在,有自他、染净、善恶的因果的存在。正因为在凡夫位中,有差别事相的存在,故为“我闻”。

“闻”是听闻,依佛法说必须根、识、心所、外境四法合和,才可名“闻”。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置于经前,就是说结集此经者是依于如来言教,并非自撰,让众生恭敬生信。 “一时”,是指说法的时候,听法者根基成熟,感佛所说;说法者慈悲演说,从始至终,听说事毕,总名“一时”。

“佛”是梵语,译为“觉者”,以其觉我、觉他、觉行圆满,故尊为“佛”。在此经中,指释迦牟尼佛。

“舍卫国”,是本经的说法处,即舍卫城。它是当时中印度桥萨罗国的都城,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此处人民生活富裕,人文荟萃,修道之人亦众,故名“舍卫”,译为“丰德城”。 

“柢树”,是柢陀太子之名。相传太子在诞生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