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馀一切胜行,并
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
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
方有分。
(正)复高邵麟书三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
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
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
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正)复黄涵之书三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
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
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
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
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
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
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
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
可惜?
(续)一函遍复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
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
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正)与陈锡周书
◎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
少。别的罪有无且勿论,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
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
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
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了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
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
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三)复智正居士书
◎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
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
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
(续)示冯右书临终法语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
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
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
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
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
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
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
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
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馀念,唯有求佛救
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
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
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
(续)复善觉师书
◎其在花中十二大劫者,以在生罪业重而善根浅,故花开最为迟延也。然此人在
花中之快乐,胜于三禅天之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又何欠憾乎哉?
(三)复恒惭师书
◎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
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
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
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正)南五台西林茅蓬记
三、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乙、劝兼念观音
丙、明对治习气
丁、论存心立品
戊、评修持各法
己、勉行人努力
甲、示念佛方法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
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
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
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
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
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
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
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
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
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
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
北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见正
编复马契西书五。〗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
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
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念
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
之时,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
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
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
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
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
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
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
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
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
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
也。
(正)与陈锡周书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
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
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
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
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
三拜。即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
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
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
虽是睡觉,〖音教〗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
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
想兴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
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
(三)复明心师书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
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
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
(续)复刘惠民书二
◎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
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
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
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
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
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
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
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
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又正
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见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能
真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
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
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普被上中下,
若圣若凡,一切机之无上妙法也。须知都摄,注重在听;即心中默念,也要听。
以心中起念,即有声相;自己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
句,听得清楚,则六根通归于一。〖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
乱。见正编与徐福贤书。〗校彼修别种观法,为最稳当,最省力,最契理契机也。
(续)复杨炜章书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
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
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
中只念其母,其馀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
(续)复又真师书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
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