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10章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10章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彼離本識建立因緣(云云)寂曰。此不必然也。熟按此論。其不順婆沙論瑜伽論者。豈啻一二數乎。由是觀之。大乘宗致不應局執一部拘拘乎名相。此論往往依懀惒俊2粚9ヒ徊空叻浅弦病W者察焉摺饷撜摺V^前色前心傳傳相生。後色後心起不可盡。故解脫不應成。是故彼計非理。○四結釋若無本識。一切染淨品不成。於中分三。初開章。二說偈。三釋頌。今乃初也。
    論曰如此釋曰此義(至)行偈此中結若離本識淨不淨品不成以勸信。下說偈中特明轉依不成。釋中標上頌意。可知。○二說偈。
    菩薩於善識(至)轉依義不成○釋頌。
    釋曰菩薩(至)信有本識。頌意謂若安立本識則轉依義成。何以故。本識是所轉依。善無漏意識是能轉依。善無漏意識起除遣二執。治對二障。則轉滅攝持雜染法種子本識。轉得無雜染法種子本識。故一切雜染法及種子永滅不生。是名轉依。若不安立本識則能對治善識起時既無五識。亦無染污意識及有流善識。既是善識故無無記識。以何等法為所轉依。若言此能對治即轉依則此不應理。有因果無差別等過故。釋中菩薩有二種等者。隋唐二譯全無此文。可見。言則離餘五識等者。謂五識恒不不相應之義。言轉依以何方便作者。隋譯云轉依何心作。釋云云。唐譯云心轉依云何汝當作。釋云。若汝信有阿賴耶識可作一切雜染種子無種子義名心轉依。若不爾者。云何當作(文)此文易解。非滅不成。釋中以二義顯非對治是轉依。可解。果因無差別。釋文義雖可通似迴文未盡。唐譯本末文義明暢。可討。於無二無故等者。隋譯釋云。於生起識無種子。及無體。如此為轉依。彼無二無故轉依則不成。唐釋論云。若於轉識作無種子或即無體許為轉依。無彼二無故轉依不成。唐釋論云。若於轉識作無種子或即無體許為轉依。無彼二無故轉依不應理。雜染轉識此定位中不得有。故亦無種子可令作無。無二可無而名轉依不應道理(云云)此亦易解。可見。今譯之中無作亦無四字難解。作字恐法字寫铡酢肌pN文可解。上來釋引證品竟。
    ○自下第四釋依止勝相品中。差別品中。三。初標品名。二分章。三正釋文。今乃初二。
    釋差別品第四。
    釋曰此品(至)當更說○三正釋中七章。初言說章中二。初標章名。二正釋文。今初。
    言說章第一○二正釋文中二。今初徵問。
    論曰此阿釋曰此問(至)差別○二答釋中三。初標三種四種。二敘三種名。三別釋名言熏習。今初。
    論曰若略說。釋曰今就(至)差別○二敘三種名。
    論曰三種釋曰論本(至)不釋○三別釋名言。
    由言說熏(至)第一差別二種名者。謂以音聲詮顯自性名言說名。直以心想思惟其名民思惟名。凡一切諸法緣生無性無有實體。但由無始虛偽名言熏種子為生起因。今舉眼根生因以例所餘。至下當更辨焉○第二我見章中二。今初標章名。
    我見章第二○二正釋文。
    論曰由我釋曰有染(至)差別一切有情始時來依止有身見。於本識起我我所熏習。由此熏習力故分別自他彼我(云云)○第三有分章二。初標章名。
    有分章第三○二正釋文。
    論曰由有釋曰由隨差別。文義明著。可知。○第四引生章二。今初標章名。
    引生章第四。○二正釋文。
    論曰四種。釋曰引生(至)習果。此中初敘四種差別。後正明引生差別。自下四種差別不出前三種差別。但由義門有別分為三種四種耳。今此引生因即明若無本識則業能引果惑能潤業引生後有差別則不可成。是與前有分熏習而義門稍異。可知。釋中基無引生等者。謂行緣識之義。由取所攝等者。謂取緣有之義。若不安立本識。則如是熏習不成。可知。法取法字恐此寫铡酢!鸬谖骞麍笳隆3鯓苏旅
    果報章第五○二正釋文。
    論曰果報。釋曰行有(至)報果。此與上有分差別其旨相似。但上就因明。今就果論。義門差別。可知。釋中言更生為法者。准本文及餘譯。為字恐諸字寫铡酢肌!鸬诹壪嗾露=癯鯓苏旅
    緣相章第六○二正釋文。
    論曰緣相釋曰此本(至)似果第二識內緣本識為我見境。第六識取蘊相執我我所。若無本識則我執所緣境不成。由本識有執我所緣相意及意識能起我執。相續不斷故云相似果。相似果即等流果也。隋唐兩譯言染污意。不言第六識。其旨稍異。對照可知。○第七相貌章二。今初標章名。
    相貌章第七○二正釋文中二。初明四種相。二因辨諸相。初中亦二。初標列。後正釋。今乃初也。
    論曰相貌釋曰相貌(至)四種○二正釋中二。初正明四種相。二明共不共因同生一果。初中亦二。一明共不共相即二種種子。二明此二種子。對治起時所治有別。今乃初也。
    論曰共相。釋曰本識(至)無覺無受。無受生有受生之目三譯並同。此與無執受有執受其異可知。釋中初明共相從無受生種子生。次不共相下明不共相從有受生種子生。後若自別因下明他有情法別因所感故如本石無覺受。此文旨與隋唐譯碩異。可知○二明二種子對治起時所治有別中二。初徵起。後正釋。今乃初也。
    此二種子(至)所破○二正釋中二。一明不共種子為道所破。二明共種子離俊毒乘娗鍦Q。今初。
    論曰若對。釋曰此不(至)功用一切有情雜染種子皆由無明妄倒熏習。無流智明與彼相摺*q如明闇。對破可知。於共下起下。○二明共種子離俊毒乘娗鍦Q中三。一辨對治道於共種子功用有無以明所見淨。二引瑜伽者以例證。三說偈重明。今初論曰共釋曰於道於(至)不同。共相法者。多眾生共業所感故。自他識共所變故。自識種子雖滅他識所持故不能都滅。但得道以後。於境離俊娗鍦Q。無功用有功用可知。慧眼照真則但見真如。不見諸法。法眼照欲則見一切諸法非有似有似有無性。乃憫迷倒眾生不了緣生無自性妄執我法三道流轉起大慈悲。由如量智更起分別。然此分別恒不離如。故所見清淨見清淨剎。可知。唯一境下起下之語。徵有俊疅o俊娚姴煌!鸲べふ咭岳C。
    論曰譬如釋曰由觀(至)淨見。瑜伽者由定力故境隨樂轉。道力於境得淨亦復如是。○二說偈重明中二。今乃初偈。
    論曰此中(至)佛見清淨。釋曰結(至)有故見佛見。此二頌有二段。初五句明對治道生時共結不滅。後三句明共相雖不滅得道人所見清淨。初中初明二結。二結亦名二俊O嗫‘粗重俊x如顯揚論十六唯識經九述記九末(六十四紙)等明。約二結明難滅難解(云云)次約二道辨難滅難解(云云)次釋共結名。後舉三義明共結難滅難解。寂曰。初約二結二道釋難解難滅甚不合今頌意。何者頌云共結者。謂共相境乃眾生共變故。對治生時不能除滅如內種子之旨趣耳。雖是言結非二結等。二結乃見道已後。隨應除滅。外結雖清淨人不滅。但得所見淨而已。何得一混焉。隋重兩譯無此釋予浮^結有二種已下四行餘蓋梵土講學者傍加梗尅a崛隋e混入於論釋乎。學者更思焉。釋後三句中。明對治道生時雖重共結不滅於境得所淨文旨明著。可解。五義以釋佛見(云云)義有傍正。可見。○二別偈明觀行人隨樂變境。
    論曰復有(至)有識釋曰此偈(至)有本識。釋中初以二義顯頌大旨。菩薩於內觀唯識無塵。觀心成就則正現前。不共種子滅。於共種子得心自在則境隨心轉。所以境隨心轉變即由實無外境唯有識也。餘文可解。○二明芥不若共因同生一果中二。初承上起下。二正釋文。今乃初也。
    前已明覺(至)生一果○二正釋。
    論曰是不釋曰共不(至)互相見。寂曰。此一段文本末意趣似不允合。何者本文乃明不共種子生眾生世間共種子感器世界以結成上。釋乃明共不共二因同生內五根及內五塵故。即內根塵為自六識而作依止亦能為他六識所緣。是為二因生一果之義。豈非柄鑿不投乎。隋唐二譯全無此釋應考。內根及塵自他識變差別唯識論疏頗有異義。不遑此述。○二因辨諸相中五。一明粗重相細輕相。二明受不受相。三明譬喻相識。四明具不具相。五明本識是白淨無記。今乃初也。
    論曰復次(至)得成釋曰若無得成大小二惑者即指煩惱隨煩惱也。於理及事心無功能者。謂惑心摺云鸸适墓δ堋I品樞云鸸食蓜俟δ堋?芍a屩幸缘攘鳟愂於妫ㄔ圃疲┍咀R中攝持粗細二種種子。故善惡二趣六道生死等流異熟生起不同。若無本識。本識二果差別則不可成。可知。○二明受不受相中二。初正明二相。二明無本識。二相不成。今初。
    論曰復次(至)子故釋曰欲明(至)過失。受不受相新云有受盡相無受盡相。釋中同業種子者應言不同業種子。恐脫不字乎。同一切法者。同字恐說字寫铡肌4硕嗑呷缥ㄗR述記八上(六十一紙)瑜伽倫記一下初明。三煩惱亦名三隨眠如解深密經及瑜伽七十八等說。或云皮肉心。亦曰皮膚骨。肉煩惱乃分別起二障。皮煩惱乃修斷惑。心煩惱者俱生所知障。與瑜伽等大同小異可知。三種煩惱並皆無始以來虛偽名言熏習種子前因後果等流相續。二種生死猶如暴流。是名無受盡相。○二明若無本識則二相不成。
    論曰若無(至)得成釋曰若無(至)二相。此中二段。初明若無本識有受盡相不成。作不作者即表無表業也。此業與果則功能滅盡。有受相可知。若無此義則解脫不可成。傳傳引果不止故。後始生下明無受盡相。釋中意謂若無口遠熏習名言種子則今時名言熏習無由生起。何以故。以此等流果無同類因故。若無同類因而果得生則二乘無學應更生煩惱若無同類因而果不生則離本識無始名言熏習則應無根本煩惱。若無根本煩惱則無業。若無煩惱業則無業。若無煩惱業則應無苦集差別。若無苦集則應有自然解脫之失也。然則若言無因而果得生則有無解脫之失若言無因而果不得生則自然解脫之過。可知。及差別之久字恐若字寫铡酢o無解脫者。蓋無字衍。可結。結文云云。○三明譬喻相識。
    論曰復次(至)此事釋曰譬如(至)識生。釋中以末那四例釋。其旨甚深。可知。隋唐兩譯文言極略。全無如此配釋。可訶。○四明具不具相。
    論曰復有(至)得成釋曰約此(至)不成。具俊芍R央x欲染者除皮煩惱一分。故名被損。乃至不用處惑可知。聲聞有學乃能除分別起煩惱。修所斷惑斷或不斷隨應可知。所知障則一向不斷。菩薩入見道位斷分別起二障。俱生起二障如應可知。三乘無學所斷差別文旨分明可解。如此諸相並皆隨本識所攝持種子有無差別。若無本識則如此諸相皆不可成。○五明本識是無覆無記中二。今初略標。
    無記中二。今初略標。
    本識於三性(至)報故○二正釋。
    論曰何因(至)記性釋曰非煩(至)記性。其皆明著。可知。唯識論第三(五紙)云云可尋。上來四品應知。釋依止勝竟。
    。自下第五釋應知勝相。於中有三。初標品名。二分章。三正釋。今乃初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