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79章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79章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色心辨別智

  觀照順暢心不散亂時,辨別色心二法之智慧──「色心辨別智」(nama…rupaparicchedanana)即於每次用功時生起。

    此智生起之法,乃於觀腹脹起時,行者能辨別所脹有別於其覺心:脹為無覺知之色,而覺知為能知心。觀癟落時,能辨別癟為色,而其覺知為心。觀經行時,能辨別行為色,而其覺知為心。觀聞聲時,能辨別耳、及聲為色,而聞及其覺知為心。依此類推,見色時,能辨別眼及色境為色,而其見及覺知為心。思法時,能辨別思及其覺知為心而此心之所在處為色。觀疼痛能辨別痛及其覺知為心。而此心之所在處為色。如此這般,當觀色之覺知時,能辨別能覺知者為心而所覺知及覺知所在處為色。此種辨別色心之智慧名「色心辨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 nana)。

三、見清淨門

  色心辨別智成熟有力時,行人便悟知人我皆不出能覺知境之心及非覺知之色二法,其中並無所謂「我」之體。此智成就「我」(atta)之邪見清除,此名「見清淨」(ditthi…visuddhi)。

  2。緣覺智

  其後,定(samadhi)慧(nana)增強,行者用功時能辨別因果,觀腹之脹癟及其移動手臂時,能照見其心念之動及隨後之動作,乃悟所動心念為因,引生手臂之移動為果。依此類推,能辨別伸縮四肢、站起及經行等時之動念及其隨後之動作。身但有動,即覺知念為導因,並無人作之因。此辨別因果之智慧名「緣覺智」(paccaya…pariggahanana)。

四、除疑清淨門

  心識之動乃因有心所緣境,並身根生識之故。每起觀照,皆覺知其生起為有境可緣,並有身根生能緣心。觀聞聲時,知其生起為有耳能聽及聲可聞,因聞聲故覺照乃生。觀見色時,知其生起乃因有眼及色境,因見色故覺照乃生。因因果果,辨別如是。其餘觀照亦然。此種辨別之智慧亦屬「緣覺智」。諸言、行、覺知,皆無我體(atta…entity ),皆非我作。有關過、現、未三世我體之疑乃不得起,並大部分消釋。此是「除疑清淨門」(kankha…vitarana…visuddhi)。

  3。三法印智

  其後,定慧增強,將體悟所觀與能觀之滅相。觀腹脹時,立即可見所觀脹與能觀心之消失。觀腹癟、日常咦鳌⒔浶小⑺闹斓葧r,俱見所觀能觀之消失。觀「聞聲」時,所聞聲、聞覺知及能觀心皆滅。觀「見色」「身樱沟龋娔芩^心之滅。乃作如是思維:「過去世未作如是觀,故執諸法為常。今乃知法皆無常,即生即滅。」此名「無常法印智」(anicca…sammasana…nana,徹見實見無常之智)。同時悟生者即滅,無足愛戀,虛不足恃,皆為苦患。這是「苦法印智」(dukkha…sammasana…nana),更悟諸法緣生,不由我作,此即「無我法印智」(anatta…sammasana…nana),使悟無我之理,悟知我身既無常、苦、無我,他身當亦皆然。不停止類此之觀照作意,持續用功,觀慧將迅速進展。

  4。恆生恆滅智

  前此雖知法之生滅,實際僅當一類相續之色心諸法現起時,見法起之初際及法滅之終際。總覺得所現一類相續法之中際為時頗長。此皆因未明法剎那生滅理之故。今則即時澈見一類法即使相續現行,彼亦剎那剎那生滅不息。其徹悟之道為觀腹脹時,見其脹分二、三或多節而起。觀腹癟、經行、舉足、移前、踩下、四肢曲伸時,同樣見其迅速分成二、三或多節。觀念頭,見所觀之念及能觀之心俱迅歸於滅。觀疼痛,每覺照生起,見所觀之痛及能觀之心俱分數節而滅。此覺知法迅速恆生恆滅之智慧名「恆生恆滅智」(udayabbaya…nana)。

    此智一生,覺觀即變得容易自如,毫不費力。此時會見到異光,湧生喜樂,週身輕安。有人甚至會微微飄於空中。這些異常經驗易令人以為已成就特殊觀慧。

五、見道非道智清淨門

  如因此自滿沈迷則於觀智進展有障。因此禪修老師須如此告眨次蛑腥耍骸笎蹐坍惞鈦K諸禪悅等,即同邪道,於觀智進展有礙。觀智進展之正道為不斷地修觀。」知所抉擇何為邪道何為正道,名「見道非道智清淨門」(maggamagga…nanadassana…visuddhi,明見何為進趣拢乐馈⒑螢樾暗乐腔郏

六、見正道智清淨門

  如此抉擇而唯知繼續用功則愈能澈見法生滅相。澈見腹一脹一癟,四肢一伸一曲皆分為二、三或多節。由恆生恆滅智以迄「順就拢乐恰梗╝nuloma nana,契入拢乐S順智慧)之九節觀(vipassana)智進境名「見正道智清淨門」(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

  5。悟壞智

  觀智(vipassana nana)再進一步,所觀能觀之終際而非始際愈形明顯,此是「悟壞智」(bhanga nana )之生相。其智僅覺知能所之壞滅,凡見色、聞聲、遇人、知曉皆僅見其壞滅相,「無常觀智」(aniccanupassana nana),「苦觀智」(dukkhanupassana nana)及「無我觀智」(anattanupassana nana)之悟境因而增強。

  6。覺怖智

  悟壞智愈趨成熟,恆見諸法頓滅之餘,生怖畏感,名「覺怖智」(bhaya nana)。

  7。苦患智

  隨又悟此色心諸法,皆頓歸壞滅,是可嫌可厭之法,毫不可愛,此名「苦患智」(adinava nana)。

  8。厭離智

  此色心諸法頓歸壞滅,足見其不實,無樂,虛偽可厭。此名「厭離智」(nibbidanana)。根據《巴利文八講集裕А罚╬ali attha…katha mentaries ),覺怖(bhaya )、苦患(adinava)、厭離(nibbida)三觀智實應歸為一智。所以某些行人僅三智中生起一二而已。

  9。─10。求解脫智及復起觀智

  厭離智增強,覺知諸色心法皆苦,頓生棄捨此色心所成臭皮囊之念。此名「求解脫智」(muncitukamyata nana)。此念生起,復悟當精進修觀方可望出離。此名「復起觀智」(patisankha nana)。

  11。行捨智

  如前覺悟復起用功,無常、苦、及無我三法印愈得深悟。更甚者,難忍之痛感增多,惟觀時頓歸於滅。專心用功時,立刻全部消失。用功持續,觀智昇高,乃生「行捨智」(sankharupekkha nana,對色心諸法泰然處之之智)。

    此時禪觀異常輕易美妙。稍稍用功,所緣境即一一自然現起。能觀心亦復如是。只消在最初四、五或十次上使力,隨後自然輕鬆之覺照即綿綿而起達一、二小時或更久。行人甚至覺得無需更換姿勢就可輕易舒適用功整天。

    雖恆知法皆頓滅,惟不復有覺怖等智時之怖畏、苦患、厭離、求解脫及不滿。雖有苦之身體不適,心則無苦。大致上可說毫無疼痛及類似身體不適。雖常現好境界,但不如以往般興奮。雖禪觀寂妙殊勝,怡悅卻已不如恆生恆滅智時所生起之強烈。此即「行捨智」安祥平靜如如的特伲

  12。邁向拢乐腔蝽樉吐}道智

  行捨智漸趨成熟時,禪觀加快,不費微力就接二連三迅速生起。此接二連三驟生之觀智名「邁向拢乐恰梗╲utthana gamini )。接二連三所生智中最終一個名「順就拢乐恰梗╝nuloma nana vutthana )之義為進趣得見涅槃之拢馈

    gamini之義為邁向此拢乐厥庥^智,順就拢乐悄擞X悟無常等義的所有毗婆捨那觀智中最終一個,貫通其前的其它毗婆捨那觀智與(相關之)拢溃瑸檠杆偎蛉齻邁向拢乐侵械淖罱K一個,其勢如奔。

  13。14。15。 預流智、道智及果智

  順就拢乐轻幔又痤A流智(gotrabhu nana),拢乐牵╝riya magga nana)及果智(phala nana),此諸智中,順就拢乐且娝F身心諸法之生滅,並依無常、苦、無我三法印之一,多依無常法印,連續觀照法之生滅。預流智傾向於身心諸行(sankharas )之止息。道智及果智則為進趣並證得身心諸行之止息寂滅。上述係依經典之詳釋並供完整資料之用。綜合明白地說,行者照見諸法恆生恆滅,於迅速生起二、三覺觀後,突然趨證諸法之止息。此即道智及果智之生相,為時不長,僅一瞬間,甚至不足一秒。

七、見智清淨門

  道智為七淨門之末,名「見智清淨門」(nanadassana visuddhi)。由道智及果智迅速趨證(身心諸行)止息之頃,當起下述返照:

  16。返照智

  返照前此輕鬆美妙地用功時,覺照曾突然加速。亦返照前此迅速生起二、三覺照後,曾突然止息。此種返照名「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對毗婆捨那觀道(vipassana magga,內觀之道)及拢溃╝riya magga拢酥溃┓涤^。返觀成就道智時身心諸行寂滅者為覺觀涅槃之「返照智」(paccavekkhana nana)在果三摩缽提(phala samapatti趨證果智)中對果(phala)之返觀尤為顯著。

    成就身心諸行寂滅之道智即「見智清淨門」,為七淨門之末。順就拢乐恰㈩A流智、道智、果智及返照智均係特出智慧,於毗婆捨那觀智成熟具足時剎那間最後一併生起。

    上述道智及果智乃首先出現之須陀洹道智果智。成就此初步之道及果,即證得須陀洹sotapanna(預流)而得免生惡道,七還人天。七還之中,續修禪觀直至成就阿羅漢道及果而證阿羅漢,斷諸煩惱,體證涅槃。

    因此,值此佛法之世,宜起修毗婆捨那禪觀,最起碼要成就須陀洹果。得聽此篇開示者皆真修實練之行人,如依上述十六觀智,成就道、果及返照等智將大快平生。即使未能證得,亦應繼續努力以達成。

入果定(果三摩缽提)

  已證道智及果智者,如想再證一次諸所證者而繼續用功,將很快成就「行捨智」。定力強者,不久即達須陀洹果智,在此境界並會停留較久而非如前次般短暫。趨證道果而停留彼處名入果定,遠離諸苦,長享安樂。

精進趣向更高道果

  波羅蜜功德具足者,若更欲證待證之道智及果智,將從「恆生恆滅智」入手,循諸毗婆捨那觀智步步前進,最終成就更高之道及果智。

祝福語

  祝諸位皆得努力成就最起碼之須陀洹道智及果智,甚或更高道果。祝諸位依所示妥善用功,速滿所願由道及果智而證涅槃。(Mahasi Sayadaw: Progress of Insight through the Seven Stages of Purification)

譯後語

  翻譯要達到信、達、雅,尤其是佛經祖語,是一件吃力的工作。在十六觀智的命名上,譯者認為應該使人望名即能生義,故參考《巴利文字典》,將大部份散見現存譯名捨去而重新訂名。如第一智 nama…rupa…pariccheda…nana,有譯「名色分別智」者,今訂名為「色心辨別智」,似可免除色心分開的铡畷矣谩感摹棺直扔谩该垢荒坎t然;第二智paccaya…pariggaha…nana,有譯「把握因緣智」,如改為「緣覺智」,似更易懂,蓋此智為明白如是因、如是果之智,有現成的緣覺一詞可用;第三智sammasana nana有譯「遍知智」者,嫌義過廣,此智悟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即名「三法印智」(或法印智)當既簡且明;第四智 udayabbaya nana有譯「生滅智」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