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邸⑷ ⑿屑皹I。在死時,這業呈現於國王的臨死速行(maranasanna javana)。由於這業,他投生那裡去?如上所說(第五過去生),他生為一位女人。
在這例子他只是希望遇到及與皇后生活在一起。他並洠в性S願生為女人,為什麼他得到女人身呢?當指示她作更準確的觀察時,她瞭解到在臨死速行時,心非常執著於皇后。因此在那時候皇后的所緣於心中生起。另外,供養食物的業也生起。在業生起的時候,皇后的所緣生起,這所緣成為令心傾向於生為女人的橋樑。在看到女人的所緣時,心不自覺的傾向於生為女人。因此,由於這不自覺的傾向,國王於第五過去生出生為女人。依這例子,並洠в姓嬲氤蔀榕说念娡挥行牡膬A向。這傾向在聚集業時並洠в邪l生。只有在業所緣於臨死時出現,這傾向才出現。因此,在觀察因果中,知道那傾向已經作為隨眠界(anusaya dhatu)而存在。依她﹙禪修者﹚的報告,人應該讓自己的心不受控制嗎?不!不應該。即使在聚集善業,也不應該讓心不受控制。
當觀察第七過去生,她是一頭皇家的白象。這白象必須以背載著國王,去國王想去的地方。牠的心傾向於國王的生活。有一次,牠摘了一朵蓮花,供奉於一佛像。牠以這供奉許願生為國王。一頭大象怎麼可能做這些事及許願呢?因為牠靠近生為人(前一世是人)。如果不是靠近生為人,以及洠в兄腔鄣脑挘@樣的心是不容易生起的。根據對諸禪修者所作的研究,許多過去生曾經是動物的禪修者,他們的動物生活並不快樂。知道了從何種生命而生為動物,牠們希望生為人。這頭白象以供奉蓮花於佛像,希望能夠生為人,成為國王。對國王錯铡恼J識是「無明」;染著生為國王是「愛」;執取之是「取」。與這三法,無明、愛及取,聚集供奉蓮花於佛像的善思,這是行。善思消失後,留下的潛力是業。在臨終時,於臨死速行出現的是供奉蓮花於佛像的所緣。所以,當這業產生果時,便知道願望是如何實現的。所供奉之物只是一枝蓮花,但是它卻有能力令牠成為國王。我們可以低估業嗎?Kusalesu dhammesu cittuppadamattampi bahu pakaranti vadami。 在《中部首五十經》,佛陀說即使只是思惟善法,也會有許多利益。
那位禪修者繼續觀察她的第八過去生。當她觀察為什麼她成為大象,她發現到在第八過去世,她是一位住在森林裡的山地土族。他常常帶著箭,只穿著腰布。他以射獵,燒烤獸肉維持生活。至於他的業,有一天當他在尋找野獸時,見到不遠處有一頭白象。他跟隨著白象,後來跟失了。從那天開始,他在尋找野獸時,他常常記著尋找那白象。在他臨終時,他所殺、所吃過的野獸的相顯現出來。這是不善相。不善相會於那些聚集不善法,而且這不善法將產生果的人顯現出來。他見到一堆他所殺的獸肉。另外,他一直在尋找的白象的影相也呈現出來。他在這兩種相呈現時突然間便去世了。當他在尋找白象而無法尋獲時,他起瞋心。因此,無法尋獲白象而生起瞋心是一種業,殺死很多野獸是另外一種業,有兩種業。當觀察以準確地知道到底那一種業產生果報,發現是無法尋獲白象而起瞋心的業產生了果報。
您曾經生氣嗎?我們必須考懀鷼鈺䦷硎颤N果報。由於白象的影相於死心生起,生為大象的傾向生起,它(瞋)成為橋樑。瞋不善思(dosa akusala cetana)帶他轉世為大象。依這經驗,生命似乎在循環。假如某人曾經是獵人,那他可能會轉世為動物,不是嗎?如果某人(現在)是獵人,那麼未來他可能被其他人殺害。關於這隻大象,由於牠最近的前一生是人,因此雖然牠不能說話,牠還是有智慧的。依於這智慧,牠再次的轉世為人。當她這樣觀察,她瞭解到因與果的關係。
在這例子,由於心傾向於生為大象,對大象錯铡恼J識是「無明」;染著生為大象是「愛」;執取之是「取」;而瞋不善思組是令產生果報的行、業。在這(例子),有稍為傾向於大象所緣於死心出現。不過,有時候並洠в袃A向於生命,而只有造惡業而已。在造業時,也許並洠в邢朕D世為動物或到地獄去的意願。不過洠в惺颤N力量可以阻止惡業的令生於畜牲,惡鬼或地獄。有對惡業的執著,這執著即是無明、愛及取,成為煩惱輪轉。這不是染著生為畜牲、惡鬼或地獄的煩惱,無論如何,這是染著惡業的無明,愛及取,作為轉世為這種生命的因。
對於這禪修者,當她觀察所有八生的因果,她發現由於她在第三過去生曾經是出家人,而他(出家人)能夠觀過去五生的因果(她的第四至第八過去生)。這位女性禪修者自她第三過去生便已證得名色區別智及緣攝受智。可以說她是一位具有很好波羅蜜的人。
觀察過去生之後,她被指導觀察未來生。雖然今生她是一位女性,不過她以供奉燈於塔前而許願未來生作一位出家人。她觀察名色從現在的名色至未來的名色,以知這業在其臨終時是否會生起。當她觀察在臨死速行的有分意界時,這供奉燈的業呈現出來。這業將產生果報。如是她能夠觀察到未來作為出家人的五蘊與現在因之間的因果關係。她進一步觀察以知道是否會有再下一生。她發現她將能夠於來生作出家人的時候,完全停止輪迴。她可以觀察到由於無明、愛、取、行及業已滅,名色消滅,在死心之後不再生起。
在輪迴中 不曉得我們將轉世為什麼,往那條路去,將投生到那個地方,這不是很可怕嗎?這是可怕的。無可奈何的,人還是要踏上這條路,因為輪迴還洠в型V埂,F在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將往何處去嗎?有。依這方法,佛陀教導具戒者,將可滿足他未來的願望。Tabca kho silavato vadami no dusilassa etc。「我說那是具戒者,非是惡戒者」。具戒能夠滿其心願,無戒者則不能。
一個人在遇見了富有的剎帝利,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之後,會生起「死後轉世為他們朋友或眷屬是較好的」之傾向。諸如此類的想生起。他對這些意願做什麼呢?So tam cittam dahatti tam cittam adhitthati tam cittam bhaveti。 他一而再地發展及確定這些想。以我們現代的語言,他在許願。這樣做之後發生什麼事呢?So ka sabbeta paramarana khattiya mahasalanava brahmana mahasalanava gahapati mahasalanava sahavyata uppajjati他去世之後,他轉世為富有的剎帝利,或富有的婆羅門,或富有的居士的朋友或眷屬。怎麼樣的人會變成這樣?Tabca kho silavato vadami no dusilassa icc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isuddhata ; 佛陀說是有那些具戒者可以這樣,不具戒者則不能。
對於那些具戒者或戒清淨者,由於這樣的因素,他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同樣的,佛陀準確地教導如果人在行善業之後發願成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或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若那業產生果報,那麼他能生到他所願求的天界去。不過這只限於具戒者,不具戒者則不能。因此,如果他依於戒的基礎,行善業,他能得到他所欲得的生命嗎?是的,他能。不過假如他以佈施為基礎,他的心變得柔軟,進而修四梵住禪,即慈、悲、喜,捨,而作願希望生到梵天,他能夠生到梵天去。但是,得到那些生命好嗎?那不是最好的。不過假如有人希望,他能夠獲得那些生命。為什麼不是最好的?因為還不能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他將無法脫離這些苦。因此佛陀提醒,警眨覀冃猩茟撚修捪蚰鶚劦哪康摹7鹜觿窀嫖覀兙哂小敢离x輪轉之善」(vivatta nissita kusala)而不要有「依輪轉之善」(vatta nissita kusala),即表示行善時應該有為了證得涅槃的欲願。
如果這樣,為什麼觀察未來?觀察過去生是為了去除執著過去多生的因果,觀察未來則是為了去除對未來生的執著。有時候當人們處於惡劣的環境,他們不是會染著美好的過去嗎?他們會這樣染著。有時候當人們處於惡劣的環境,他們不是會希求比現在更美好的來生嗎?他們會這樣希求。由於顧念過去以及期望未來,所以須要觀察三世——觀察過去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現在五蘊是無常、苦、無我;未來五蘊是無常、苦、無我,以証得無常隨觀智、苦隨觀智及無我隨觀智。以這樣的方法觀察,如果禪修者持續見到過去、現在、未來五蘊的無常、苦、無我的過患,他將對過去、現在、未來五蘊感到厭倦。同樣的由於觀察外五蘊,他也會厭倦外五蘊。
他也觀察外無情的行所緣。觀察及分析金、銀、農埸、土地、房屋、建築物等,它們變成色聚。分析這些色聚,他們是時節生色。如果有聲,則有九法聚;如果無聲,則只有八法聚。禪修者必須修毘婆舍那以知它們的三相,即無常、苦及無我。如是修習,見無情行法的過患,即無常、苦、無我,他將厭倦這些行法。為了要令厭智成熟,禪修者被指示觀察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對於那些只對現在修毘婆舍那的禪修者來說,他是否有可能對過去生及未來生生起厭倦?不太容易 。
成功以這樣的方法觀察緣起之後,禪修者進而被指示在這緣攝取的階段以第一法觀察因與果。如果禪修者有欲願,也可教導他以其餘的方法觀察緣起。或許有人會問:觀察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有什麼利益呢?到目前的階段,已證得兩種智,即名色區別智及緣攝取智。名色區別智具有去除身見(sakkaya ditthi)的能力。這身見是相信並執著有真實存在的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身見能被去除,因為禪修者能夠內外觀察到三十一界中無男人、女人、人、有情、天人、梵天。對於能夠觀察未來五蘊者,對未來五蘊的身見也得於去除。名色區別智是能破除過來、現在及未來三世的身見的武器。但是,名色區別智並不能完全徹底去除它,它只是暫時地去除身見而已——彼分斷(tadavga)。
能夠徹底去除它的武器是道智。無論如何道智不會無緣無故生起。它就像一座塔頂部的金傘蓋一樣。道智如同塔頂上的金傘蓋,只有在有毘婆舍那智像塔身以近依止力(upanissaya satti)一階段一階段地支援它時才會生起。
在緣攝取智的階段觀察因與果能去除什麼呢?我見(atta ditthi),即「我」、「臁辍沟男耙娂耙蓵蝗コT谀菚r候,十六種疑如「有過去嗎?有未來嗎?有因果的關係嗎?」等將去除。不單單去除這些,也能知曉關於觀察緣起的四個要點,即一性(ekatta)、異性(nanatta)、無加行(abyapara)及法如性(evaj dhammata)。
一、 一性(ekatta)
何謂一性?Tattha Avijjapaccaya savkhara; savkhara paccaya vibbananti evaj bijassa ankuradi…bhavena rukkhabhavappatti viya; santananupacchedo ekattanayo nama。 「此中,『無明緣行,行緣識』。如由種子的發芽等的狀態成為樹木的狀態,相續不斷,名為『一性』」9。由於無明,行生起;由於行,識生起;由於識,名色生起;由於名色,六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