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42章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42章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導致內明 (Vipassana)。要細察什麼呢?心法的無常、苦、和無我。這裡值得指出的是,信仰或自信並不是構成正覺的要素,細察信仰或自信才是真正走上正覺之道。信仰和自信是善於修習持戒和禪思者必然成就的一個因素,因為行者已親自見到它的利益了。在這個高階水準的修習裡,禪思者已經超越了信心——知見了事情的真相(知法、見法)——於是他將恰當地被稱為「不依賴信仰者」。
  這些因素如果洠в虚_發出來,不論是透過這個課程修習或用其他的方法,那麼就不能期望達到正覺。雖然正覺的時刻,道和果,都不是有為的,因為涅禁的體驗是無為法,但通往的道路卻必須是清楚的。這就像是一條登山的道跡,撒佈著落石而土方從上面滑落下來,為了要爬到山頂,便要清理和剷平路徑,直到他終於爬上了山頂而能一樱倬场_@些正覺的因素就好比是在清除並剷平路徑。這個比喻和體驗之間的唯一差別是,當一樱倬硶r,並洠в幸粋人在山頂上。

  (四)四拢B 

  這些拢B都是瞭解佛教的基礎(當它們被認為是正見時),也是深入至高無上的真理(當它們被稱為無上知見時)。它們是:
  苦拢B 
  苦集拢B 
  苦滅拢B 
  苦滅道跡拢B 
  許多著述都提到四拢B,所以不再詳述,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注意到四拢B是可以被實証的。
  第一拢B的可証實性並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因為佛陀做了這樣的說明:「誕生是苦、衰老是苦、疾病是苦、死亡是苦、憂悲惱苦和絕望是苦、與所不喜歡的會聚(怨憎會)是苦、與所喜歡的離別(愛別離)是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求不得)是苦。」簡要的說,這些五種取著的積蘊(五取蘊)都是苦。此生中,人人都有些苦拢B的經歷,最明顯的苦況就是衰老、疾病和死亡等重大事故。一旦對所經歷的不如意的本性有了更深的認識,那麼「與所不喜歡的會聚」、「與所喜歡的離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三重唱就更為凸顯了。最後,苦在身體上是與生俱來的並遍及一切的積蘊,因為它們常被執著為自我或人我。這個苦是顯而易見的。所有的五種積蘊都是無常的,從無常的事物裡是找不到真實的保障的,當洠в斜U蠒r,焦懀c恐懼就很明顯了,這就是苦的顯示。
  苦不應該被翻譯成痛苦,雖然它包合了痛苦,但世間也有許多愉快的經驗,只是它們也是無常的,所以是苦。如果硬說它是痛苦,那是荒謬的。英語裡洠в凶盅勰軌虮磉_苦的廣義和深度。
  在深度念住的修行上,並不是回顧較為粗重的苦,這些在身觀念處和受觀念處中已經被檢視過。在法觀念處時所見的苦,乃是五種取著積蘊的苦(五取蘊苦,五蘊熾盛苦)或是有關其無常之苦。
  第二拢B顯示苦如何經由取著或渴愛而存在,佛陀對此拢B的說明如下:「渴愛生起輪迴再生,並為喜悅和貪慾所俊S時隨地都在尋求新鮮的悅樂,那就是感官的渴愛(欲愛),存在的渴愛(色愛),不存在的渴愛(無色愛)。」 
  念住是覺知渴愛或取著的惟一方法,因為(渴愛)之中一直負載著恐懼。我們很熟悉焦懀У那榫w,焦懀Э偸桥c貴重的財物結合在一起,它們必須被鎖起來,同各種方法來守護它們,即使這樣,我們還是會因為意外或朽壞而失去它們——因為執著而帶來痛苦的經驗。但通常這個身心並不包含在寶貴的財產清單上面——事實上,由人們對待身心的方式看來,似乎認為它們並洠颤N價值!然而由於它們的多變所引生的「苦」卻遠超過任何外在的事物。
  愚癡而不知(正法)的凡夫,從對五種積蘊的執取中得到愈來愈多的苦。但是念住的人則用智慧來細察積蘊,苦和無常被視為解脫的根源。愚者的敵人乃是智者的朋友! 
  渴愛已經被定義為取著某一事物——感官的經驗,存在或不存在。念住之下,對感官的經常性取著————時時彩繪出我、自我、人我形象的取著,可以被視為只是「生起」和「消逝」,直到不再有經歷者為止。存在的渴愛也是一樣被視為渴愛之苦,它通常是在死亡的時候或生命受到威茫臅r候才會經歷到。即使再生於最高尚的天中為天神,還是包含了若干程度的苦,因為即使是那裡的經歷,仍然是無常的。不存在的渴望最常見諸於有太多苦而無法再忍受的人,他們已經絕望了並渴望有個了斷。這可能導致自殺,或導致錯铡囊娊猓詾榇酸峋筒辉俅嬖诹恕5且粋了斷並不是只有渴望它就能完成,正如佛陀指示的「這不是只靠希望就能獲得的;得不到所希望的就是苦。」 
  感官的渴愛和存在的渴愛,根源於貪欲的不善根;而不存在的渴愛則植基於第二根——瞋恚。第三根,愚癡,供給能量給兩者。
  渴愛在此見解之下,既為苦的根源,它的緣起就必須予以細察,才能捨棄它。通常修習這個課程的人,即使有著良好的禪思成果,在逐漸除去糾纏和緊緊附著在禪思成果上的亂絲時,也會受到更為微細的渴愛的困擾。這個緣起必須以下列程序加以細察:
  (1) 眼、耳、鼻、舌、身、意是世間喜悅和愉快的事物,那裡就是渴愛生起和著根之處。
  (2) 色、聲、香、味、樱⒎ā
  (3) 眼識……乃至意識…… 
  (4) 眼樱酥烈庥|…… 
  (5) 眼樱堋酥烈庥|生受…… 
  (6) 色的覺想……乃至心法的覺想…… 
  (7) 關於色的意願……乃至關於心法的意願…… 
  (8) 對於色的渴愛……乃至對於心法的渴愛…… 
  (9) 對於色的憶想……乃至對於心法的憶想…… 
  (10) 對於色的聯想……乃至對於心法的聯想……都是世間喜悅和愉快的事物,那裡就是渴愛生起和著根之處。
  一個人可能很理智地瞭解這個過程,但瞭解並不能斷除渴愛。只有禪思和念住才能夠。
  第三,苦滅拢B,佛陀定義為涅樂:「涅槃就是渴愛的完全凋謝和熄滅,從捨棄渴愛而得到的解脫自在。」當因緣被中止時,那麼結果也就不會發生了:這就是通常所說「因緣的法則」。無明(不了知四拢B)的困惑,渴愛和執著支撐著自我的概念——它安立在渴愛、我慢和我見之上,自然會生出貪、瞋、癡的結果來,這不過是一個很單純的道理。
  上列的十個階段實際上是四種心理情緒的積蘊——意識、覺想、感受和心意的形成,當應用於第三拢B時,便成為這樣:
  (1) 眼、耳、鼻、舌、身、意是世間喜悅愉快的事物。就在那兒,渴愛可以被捨棄,可以被熄滅,——依此類推至第十—— 
  (10) 對於色的聯想…… 
  前面,在討論到三善根時,我們曾提到在不貪裡有關捨棄方面的事。在看到所有生命或存在的可能性中,都被苦所束俊幔斔凶晕业幕A被放棄時,我們就可以瞥見最深度的捨棄了。因此為了產生第三個善根——不愚癡或智慧,必須在大念住的基礎上,全力以赴地咦鳎挥挟斶@兩者「念住和智慧」,手攜手前進時,正覺才有可能。泰國的大師們把它們比喻成一個輪子的兩半,彼此無所摺娴鼗ハ嘈@著,所以大念住支撐著大智慧的內明,接下來是大智慧支撐著大念住的持續。
  第四拢B是內明之道。八正道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自我訓練的方法,但除非上道了,否則並不能証得拢B中的內明。上道時,自己就是道,當然已經見到無我真諦的阿羅漢是永不再偏離拢赖模恼麄生命就是拢馈
  這裡不作詳細的說明,只用佛陀的話,表列作簡短的解釋。

  【智慧部份】
  正見=(1)四拢B
     (2)業和果
  正志=捨棄、慈悲。

  【戒行部份】
  正語=禁止說謊、挑撥中傷、講粗惡的話、閒聊。
  正業=禁止殺害有情眾生、未經給予而拿取、錯铡男躁P係。
  正命=禁止從事會傷害到眾生的稚绞健

  【禪定部份】
  正勤=克制心意免於邪惡並開發所有善的品德。
  正念=念住的四個基礎(四念處)。
  正定=四禪定。

  所以藉著念住,佛陀的教導是可以被驗証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諸佛特殊的教導」也可加以驗証的,那就是四拢B,這些乃是佛法的本伲7鹜铀髌渌慕虒В挥性诖怂穆}諦的知見中才能被瞭解。雖然它們看起來是非常筆直的,但修習並不容易,實証則需要非常的努力。所以一個人不要因為文字的描述很容易,就認為它們洠颤N奧妙。修行愈深,對四拢B的見解就愈奧妙。佛陀不可思議的智慧,可以從他深入湷龅拿枋鲭y以言詮的「修行」和「實証」中看出。佛陀並洠в新犅勥^我們現在所有的四拢B言說,但他卻能夠用這樣的方法清晰地描述它們,進而引導那些希望修行臻於正覺的人。這些在法觀念處中有關修行深度念住的描述,傳達了方法,雖然它們是個經驗,卻不是被人執著的,當然是一種不執著的經驗。
  這裡有一則佛陀所說有關於念住的故事,用來圓滿本章:
  某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森巴國(即舍衛國)靠近私陀伽城的地方。在那兒,他為比丘們講述如下:
  「從前有一個撐竿的特技演員。豎起他的竹竿,對他的女徒弟美達卡沙麗卡說:『來吧! 阿卡,爬上竹竿,立在我的肩膀上面吧!』『是,師父』她照著做了。特技師又說:『現在,阿卡,好好護著我,我也會護著妳,彼此留意,互相保護,我們將會演好特技,賺得咱們的生計,並且平安地爬下竹竿來。』 
  但是女徒弟美達卡沙麗卡說:『師父!並非如此,你必須保護你自己,我也必須保護我自己。如此自我防衛,自我保護,我們將會演好特技,賺得咱們的生計,並且平安地爬下竹竿來。』」 
  「正是這樣,」佛陀進一步說:「就像女徒弟說的:『我必須保護我自己』,應該這樣地修習四念處;『我必須保護別人』,也應該這樣地修習四念處。保護自己,同時保護了別人:保護別人,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如何才能保護自己同時保護了別人呢?有耐心和容忍,過著非暴力、無惡意的生活,心懷慈悲。」 
  「『我必須保護我自己』,應該這樣地修習四念處;『我必須保護別人』,也應該這樣地修習四念處。保護自己同時保護了別人,保護別人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最後,佛陀所說的這段偈語再度指出了——四念處是通往正覺的惟一途徑:
  已經見到生的盡頭了, 
  滿懷最後的悲憫,他知道
  僅有這條道路,能夠渡此洪流, 
  過去如此,未來如此,乃至現在也是一樣。

  一九八九、三、卅一譯于大坑蓮心精舍




十二、禪思——心智的修習
  公元1958年在法國巴黎的著述
  譯自『What the Buddha Taught』一書
  英文原著:Walpola Rahula Bhikkhu(Srilanka)
  中譯:曾銀湖(台灣)

 


  佛陀說:「比丘們,有兩種疾病。那兩種呢?身體的疾病和心理的疾病。有些人似乎一、二年 ……甚至一百年或更多年,身體都不會生病。但是,比丘們,在這世界上,除了那些解脫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