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103章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103章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根还在。智慧 Panna 则清除了所有的水草,连一个颗粒都不留。这才是真正的连根拔 除
pahana ,也就是这句话在这里的意思: yatha ca pahinassa samyojanassa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束缚的除尽被体证了;它们不再生起 ( anuppado ) 。这是阿罗汉完全解脱
的境界。
SotaNca pajanati; sadde ca pajanati; yaNca tadubhayam pauicca uppajjati samyojanam
taNca pajanati …
同样地,耳根,声音,及因它们而生的束缚被观察了。
… yatha ca anuppannassa samyojan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uppannassa
samyojanassa pahanam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pahinassa samyojanassa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当平等心更趋成熟时,这些之前不曾浮现的束缚现在浮现,并被拔除。这也被观察 了 。
GhanaNca pajanati; gandhe ca pajanati …
JivhaNca pajanati; rase ca pajanati …
KayaNca pajanati; phouuhabbe ca pajanati …
ManaNca pajanati; dhamme ca pajanati …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
同样地,鼻根和气味,舌根和滋味,身根和任何的可触体,以及心和内容 ( 诸法 ) 的
实相都被观察了 ( pajanati ) 。每个状况下,束缚生起就被根除,并且不再生起。每个状 况
下,阿罗汉的境界,不是只在哲理上接受,而是亲证、亲见了: pajanati 。
Iti ajjhattam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 ‘ atthi dhamma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相同的过程随着来。「这是诸法」。所有六个根门及其所缘都只是法 dhamma ,无「我 」、
「我的」、「他」、或「她」,无个体在其中。分离、剖析、离散和消融,每个根门各别的 分
析,个体就变成只是所有内、外处组合的一团质量,一种运作,一个交互的作用而已。 只
具智力理解的话,无明会窒碍见证到这个法 dhamma ,这种运作,及从束缚中的脱离。54
修习会通过相同的站而达到最终的目标。
( 七 ) 菩提分节 Bojjhang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sattasu bojjhangesu
菩提分 bojjhangas ,是七个觉悟的要素,或是要达到最终目标应予圆熟的品质。
心的自性是非常纯净的:识 vinnana ,非常纯净,但由于过往的业习 ( 习性反应 )
sankharas ,攀缘的想蕴 sanna 总是做出错误的评估,而每当感受产生时,一个一个的习 性
反应 sankhara 就又接连的产生。由于这整个过程,心就丧失了其原有的纯净,而变得非
常的焦躁不安。菩提分使纯净复原:当它们以实相被观察时,它们就渐趋圆满,而当其 圆
满时,觉悟就圆满了。这就是内观整个的运作。
第一个菩提分是念 sati ,觉知。少了它就无法在这道上更进一步。念菩提分,客观地
观察实相,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必须与其它菩提分并进,时时刻刻持续地现前。
择法 Dhamma…vicaya 菩提分是第二个。 Caya 或 cayana 的意思是「整合」。表面的、
团聚的、统合的、幻觉的实相产生很多的错觉与混淆:每个决定和行动都离谱了。 Vicaya 或
vicayana 意思是去分离、剖析、离散、离析,就像内观要你做的一样。起初择法菩提分 是
智力上的。身体分析出只是四个元素,无「我」在其中。心只是四个蕴。六个根门,其 相
应的对象,其接触和繁衍的过程都予以观察。理智所得的明晰做为指引,开始实际的内 观
修习和在实际的层面上研究真理。
第三个是精进 viriya 菩提分,等同于八正道中的正精进 samma…vayamo 。极大的精进
力是需要的,但要精进于不起习性反应,只任事情发生。哪怕你在千百个战场上曾经战 胜
过千万个勇士,不起习性反应的内心战场却是困难得多,因为老习惯总要有所反应。别 打
阿难的仗 … 「我一定要成为阿罗汉」,「我必须」清除我的不净染污 … 如果你这样做,心 就
会变得不平衡。另一个极端是不用功,全然不去观察,而只让事情发生。要让事情发生,
但要知道实相是什么。稍许的紧度是需要的:不要太过,也不可全无,不用功。比方说,
要在宝石上钻个孔,是要加一些力道的,但太多了就会把宝石弄碎。这就是中道。55
精进 Viriya 就只是观察,了知生灭无常的性质:不起习性反应而修习。解脱由法
Dhamma ,由自然的法则来照料。
如果你持续地以念菩提分,择法菩提分,和精进菩提分修习,不净的染污就消失了,
而喜 piti 菩提分就会生起并增长:这是身上的愉悦感受,喜悦,和极乐。你得要小心。 如
果你对全身微细振动的流畅产生执着,如果你找寻并执取它,那就不是菩提分了。如果 无
常的了知仍在 … 了知这仍旧是身和心,生与灭的范畴 … 那么不净染污去除了,而喜 piti 就
展开而成为一个觉悟的要素。
愉悦的感受一波波地来并加以观察,重要的轻安 passaddhi 阶段就会光临:这是深沈
的安寜和静谧。此时连小声音都成了大干扰。甚至像细丝一般的气息,在鼻孔的入口做 了
微细的 U… 型回转,都是一个干扰。心是那么的安详,平静,安宁。危险再度来临:这种
深沈的安详,之前未曾体验过,会让人错觉以为这就是解脱。就像喜 piti ,如果使用不 当
会成为束缚一样,这个轻安 passaddhi 也有可能变成束缚。它只是中途的休息站:最终的
目的地仍还很遥远。你可以查看你的六根是否还在作用:张开你的眼,或听一听。你仍 然
在生灭的范畴中。你还没超越身心的领域。
虽然在这个高境界上要抓住什么很难,但微细的波动仍在,而这种感受称为不苦不 乐
adukkhamasukham 。在喜 piti 中感到愉悦;现在只感到安详,同时还有没法体验到 anicca 无
常的危险。在愉悦的感受中脱离贪爱的执着,或在不愉悦的感受中脱离瞋恚的执着,都 会
比脱离这种宁静感觉的执着来得容易。要非常的专注:以非常敏锐的心感觉微细的波动,
查看六个根门,同时持续了知这种体验是无常的。
时常有人问起中性的感受。佛陀的意思不是指起始在表面上不苦不乐的感受。 那完
全是两回事。它牵涉到贪和瞋,因为人们对这种感受厌烦了,没兴趣了,想要些新鲜事。
他们的体验已经陈腐。他们要些更新奇的,没有过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老习性模式。
不同宗派、社群、国家、宗教、信仰、和教义的人们来到内观的恒河,要解渴,要 解
除无明和痛苦。纵使他们能够接受身心的结构是生灭的,无实质的,然而由于他们的背 景 ,
这种深沈的中性感受会让他们产生永恒的幻想,而变成了束缚。对传统上信仰永恒灵魂 的
人而言,轻安 passaddhi 似乎就是了。对其它相信有一位永恒的创造者住在心中的人而言 ,
它似乎就是那个不变的创造者了。这是个危险的幻想。要彻底地检查轻安 passaddhi 这个
深沈、安宁、平静的体验。如果你能觉知到非常微细的振动,生起又灭去,那么它就成 了
一个菩提分 bojjhanga ,而给你更往前进的力量。你的体验增长了。
下一个菩提分是定 samadhi … 专注或完全融入。就像现在一样,在佛陀成佛前就已 存
在有多种类型的定。当人获得八次第禅定时,会有以为目标已达的危险,但这只不过是 世56
间定 lokiya samadhi ,还会生生世世在三界中轮回。正定 Samma…samadhi 把我们带离三界 ,
并使我们从生死的束缚,及所有种类的痛苦中完全解脱出来。这要修习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觉知身心的现象和体证它生灭的特性。心专注在实相上,那它就成为出世间
lokuttara 了。当获得禅定时,涅盘之果也证到了。修习定 samadhi 禅修者依次能证得须陀
洹 sotapanna ,斯陀含 sakadagami ,阿那含 anagami ,和阿罗汉 arahant 。这样的定 samadhi
就成为一个觉悟的要素了。
舍 Upekkha ,平等心是第七个菩提分。就如同念 sati ,它一定要自始至终在每个阶段
都现前。不论修习那个菩提分,觉知和平等心都必须具在。
纯净的心中这些要素都具在。不净的染污被观察时就会浮到表面而去除;但这些觉 悟
的要素,当被观察时会一个个浮到表面,发展,增长而臻圆满。这一节在解释如何因此 而
达到完全解悟的最终目标。
santam va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am ‘ atthi me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o ’ ti pajanati;
asantam va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am ‘ natthi me ajjhattam satisambojjhango ’ ti pajanati。
当念 sati 菩提分出现时 ( santam ) ,禅修者正确了知 ( pajanati ) … 「我有念菩提 分 。」
‘ Atthi me ajjhattam … 当它没有出现时 ( asantam ) ,禅修者也接受这个事实 … 「我没有 念
菩提分」 ‘ Natthi me ajjhattam … ’ 。
… yatha ca anuppannassa satisambojjhang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uppannassa satisambojjhangassa bhavanaya paripuri hoti taNca pajanati。
所有过去累积的念菩提分现在都来协助了。它们浮现到表面 ( anuppannassa uppado
hoti ) ,而禅修者了知 ( taNca pajanati ) 。重复地生起 ( uppannassa ) ,它们被智能地了知
并增长直至圆满 … 完整而充分地证到了 ( bhavnaya paripuri ) 。
Santam va ajjhattam dhammavicayasambojjhangam … bhavanaya paripuri hoti taNca
pajanati。
同样地,择法 dhamma…vicaya 菩提分,实相的分析研究,也只是了知其生起或未生 起 。
以前的择法菩提分,早先未生起,现在一再地从心的深处生起,也被观察到了:它增长 圆
满而最终的目标达到了。这全都了知了。
… viriyasambojjhangam …
… pitisambojjhangam …
… passaddhisambojjhangam …57
… samadhisambojjhangam …
Santam va ajjhattam upekkhasambojjhangam … bhavanaya paripuri hoti taNca pajanati。
精进 viriya 菩提分 ( 努力 ) ,喜 piti 菩提分 ( 极乐,同时在身体上有愉悦的感觉 ) ,
轻安 passaddhi 菩提分 ( 宁静 ) ,定 samadhi 菩提分 ( 专注 ) 和舍 uppekkha 菩提分 ( 平
等心 ) 都以同样的方式了知,并增长圆满。
Iti ajjhattam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 ‘ atthi dhamma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就内在、外在、和内在外在同时观察诸法;观察诸法生起、灭去、和同时生起灭去 的
现象。于是禅修者了知「这是诸法」,而觉知就在这实相上建立。再也没有执着或执取。
如是修习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 。
?????????????????????????????????????????
问 与 答
问:是不是导引注意力是我们唯一的自由,而其余的一切都为法所掌控?
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