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

第101章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第101章

小说: 四念处 txt资料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心只能在表层离贪离瞋而已。因为它只关系到外缘:外界的声、色、香、触或味,故 错
觉以为没有习性反应了。然而你的习性反应的实相被遗漏了,因为每个外缘跟感官的接 触 ,
必定会在身上产生感受:乐受、苦受、或不苦不乐受。这点被遗漏了。
你必须走入内心的深处去感觉感受,但不可起习性反应。只当你觉知到感受而又对之
具平等心时,心的习性模式才能在其根深处改变。有如用铁槌和凿子刻石般,根深蒂固 的
业习 ( sankharas ) … 随眠烦恼 … 才会浮现而消失。否则衍生的过程继续不停。所以,感
受 vedana 在四念住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观心念住 Cittanupassan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禅修者要如何就心观察心呢?43
「就心」 ( citte ) 意指直接的体验,如同「就身体」和「就感受」一样。为了避免对 心
有所想象,某些事物必须要在心中出现,因为某些事物出现然后又灭去时,才能以感受 来
感觉。
saragam va cittam ‘ saragam cittam ’ ti pajanati; vitaragam va cittam ‘ vitaragam cittam ’ ti pajanati 。
Saragam 是有贪爱 ( sa…raga ) 的意思。当贪爱在心中生起时,只是观察。当它灭去 ,
心已无贪爱 ( vita…ragam ) 时,只是观察:贪爱生起和灭去。
sadosam va cittam … vitadosam va cittam ‘ vitadosam cittam ’ ti pajanati;
samoham va cittam ‘ samoham cittam ’ ti pajanati; vitamoham va cittam ‘ vitamoham cittam ’ ti
pajanati。
心有无瞋恚 ( dosa ) 的实相被观察,而当它灭去时,心就无瞋恚。同样地观察无明 moha
( 幻想、错觉、困惑、无知:当它灭去时,心就无无明。
Sankhittam va cittam … vikkhittam va cittam …
mahaggatam va cittam … amahaggatam va cittam …
sa…uttaram va cittam … anuttaram va cittam …
samahitam va cittam … asamahitam va cittam …
vimuttam va cittam … avimuttam va cittam ‘ avimuttam cittam ’ ti pajanati。
无论心是否收摄和专注 ( sankhitta ) 或是涣散 ( vikkhitta ) … 就只是观察和接受。44
在较深的禅定 ( jhanas ) 中,当心用想象的方式广大到无限的范围时,它就称之为
mahaggata 大。不论它是否广大 … 就只是观察。 Sa…uttara 有上,意谓有更上层的心,或有
成熟的空间。 Anuttara 之意是,无更高层次时:心已达最高境界了。也一样只是观察。 不
论心是否专注在禅定中,就是观察。不论心是解脱 ( vimutta ) 或在束缚中,都只是观察。
Iti ajjhattam va … bahiddha va … ajjhattabahiddha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相同的站随着来。从内在和外在来观察心。再次的,本传承不接受把 bahiddha 当作 是
别人的心。在高阶的净化中,禅修者会开发出神通力,能读取他人的心意,但这不是最 后
一站。
Ajjhattam 内在的心是指在身体的架构内体验事物的心。当心体验外在的所缘时则称 之
为外在的心:当它感觉到声音和耳朵的接触,形象和眼睛,气味和鼻子,味道和舌头, 实
物和身体,或是一个外引的念头。然而这整个过程仍旧在身体的架构内进行。心,就是 当
其所缘在外时,它本身也是在内的。接着体验到生起灭去,而到达 ‘ atthi cittam ’ ti 「 这
是心」的境界:它只是识 vinnana ,不是「我」或「我的」心。觉知于是建立。那么其中
就只有智能或了知,只有观察;无所可依或可执持。
‘ atthi cittam ’ ti …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内观的禅修者了解,当只有觉知时识 vinnana 是如何单独运作的。痛苦的繁衍过程没
有了。回顾佛陀对那位从孟买近郊到舍卫城来见他的老隐士的话。这些话已经足够了, 因
为这位隐士已经修到八种的禅定了: diuuhe diuuhamattam bhavissati … 「看就只是看」,没
有其它的了,因为没有评价或反应。「听就只是听,嗅就只是嗅,尝就只是尝,触就只是
触,以及 … vinnate vinnatamattam … 认知就只是认知」。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时间,但必须
要达到以体验涅盘。
修行是为了了解这个过程。所有的感官都在身上,故身体是中心。眼、耳、鼻、舌、
身触、或意一有了接触,识 vinnana 就认知有什么东西出现。接着想 sanna 就对之加以评
断好或壊,然后就产生了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行 Sankhara 就开始反应,而束缚、痛苦
就开始了。这些蕴凌驾了识蕴。行蕴变得很强而识蕴很弱。结果痛苦和束缚变成很强烈。45
这个修行是要使行蕴 sankhara 和想蕴 sanna 变弱,而增强识蕴 vinnana 到只有了知和觉 知
的阶段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在觉悟前,佛陀修完了八种禅定。第八次地定名为非想非非想定 nevasanna…nannayata na :
在这定中,无法说想蕴存不存在。虽然它已变得很弱,但还是有,因此佛陀不称自己是 已
解脱的人。运用内观,他开发出出世间定 lokuttara jhanas ,进入涅盘,并提出「第九禅定 」,
他称之为灭受想定 sanna…vedayita…nirodha :在此定中,想蕴及受蕴停止了。只要想蕴还在
运作,不论是多微弱,它都会产生习性反应,行蕴 sankhara 。想蕴必须连根拔除,才能 体
验到识就只是识的境界。
观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就诸法观察诸法。
就如同身念住如无受念住的话就不完整一样,心念住如无法念住就不完整。要感觉 到
身和心的话,必定要有什么事物生于其中;否则修行只是想象而已。因此有了某些事物,
诸如贪、瞋、或痴生起和灭去时,心才能被体验到。
心中容纳的东西就称之为法 dhamma 。
佛陀所使用的许多词汇都很难翻译,因为在其它的语言中,没有对等的用语。其中,
dhamma 是最困难的。它的涵意广泛。其根本意思是 dhareti ’ ti dhammo :被容纳的东西。
即是心中所容纳的东西。
再延伸的意思则成为心中所生起之事物的本质或特性:
Attano sabhavam attano lakkhanam dhareti ’ ti dhammo。
Dhamma 法就是包含其中的本性,自身的特性之意。46
在现今的印度语言里,有时会说:火的 dhamma ( 本质 ) 是燃烧。燃烧是它的特性,
否则就不是火。冰的 dhamma ( 本质 ) 是寒,否则就不是冰。同样地, raga ( 贪爱 ) 含
容有其 dhamma ,或特质,即产生焦躁不安和痛苦。而慈爱和悲悯的本质 ( dhamma ) 是 平
静、和谐与安详。因此 dhamma 法变成了本质或特性。
几个世纪后 dhamma 这个词,或本质,就被分成 kusala 善的和 akusala 不善的,来论
及果报。心中所容纳的不净染污 … 诸如生气、憎恨、敌意、情欲,恐惧和自我,都会带 来
不善果报 … 称之为 akusala 。会使人增上或带来更好的生命的品德 … 诸如悲悯、善意、和
无私的奉献 … 称之为 kusala 。因此,在旧文献里,我们看到 dhamma 法被分成「纯净的」
与「不净的」。
慢慢地 akusala 演变成 adhamma 违法或 papa 罪恶;这些都会导致痛苦的轮回。那么
Dhamma 就用来指含容在一个人中的任何善业,这会导致解脱。
Dhamma 的意思持续地在扩充。由于心的含容物被观察了 … 比方生气或悲悯所导致 的
结果 … 法就开始被人理解成因果律,即自然的法则。因此, dhamma 法可以指心中的含容
物,或含容物的特性,或自然的法则-即是宇宙的法则。
禅修者要如何修习观察诸法呢?
( 五 ) 盖节 Nivaran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paNcasu nivaranesu。
就五盖观察诸法。
Nivarana 盖的意思是「帐幕」或「盖子」:就是会阻挡实相被看见的东西。在十日课
程里,我们称这些盖为五个敌人:贪欲、瞋恚、惛沈、掉举和疑惑。比方说,在还没有 镜
子的时代,人们惯常用一盆清水和光的反照来看脸。如果水是浊的,有颜色的,或动荡 的 ,
你就看不清楚。同样地,这些五盖就是你在观察实相的道路进展上的敌人,因为它们会 迷47
彩或阻止你观看。
再次不涉及想象:就诸法体验诸法 ( dhammesu ) 。这节也不需要瞑想。那么要如何
观察这些障碍呢?
santam va ajjhattam kamacchandam ‘ atthi me ajjhattam kamacchando ’ ti pajanati;
asantam va ajjhattam kamacchandam ‘ natthi me ajjhattam kamacchando ’ ti pajanati。
当有感官享受的贪欲 ( kamacchanda ) 在内部出现时,就只是接受。就只觉知这个
事实。当它没有出现,就如是了知:就只时时刻刻觉知如其本然的样子。
… yatha ca anuppannassa kamacchand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uppannassa
kamacchandassa pahanam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pahinassa kamacchandassa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接着,那些深植于内的贪欲 ( kamacchandas ) ,先前未能浮现到表层 ( anuppanna ) ,
现在都浮现 ( uppada ) 了。这也只是了知 ( pajanati ) 。事物生起而迟早将灭去
( samudayavaya ) ;同样地,这个贪欲生起和灭去。当一层接一层生起并且被观察,它们
被连根拔除 ( pahana ) 了。这些层层已被根除 ( pahina ) 的,不会再回来 ( ayatim
anuppado ) 。所有这些,只是被观察和了知 ( pajanati ) 。
当所有累积的贪欲被连根拔除了,便达到完全的解脱。产生贪欲的心理习性已经去 除 ,
现在这样的习性反应 ( sankhara ) 不再产生。
Santam va ajjhattam byapadam …
Santam va ajjhattam thinamiddham …
Santam va ajjhattam uddhaccakukkuccam …
Santam va ajjhattam vicikiccham … taNca pajanati。
禅修者以相同的方式了知瞋恚 ( byapadam ) 的现前与否。内观的整个过程都描述 在
这几个段落里。所有深深埋藏,有如休火山般的过去瞋恚,都生起了。这也被观察并被 连48
根拔除。除非习性的模式完全改变,否则相同类型的瞋恚的业习 ( sankhara ) 会开始更生 。
当所有的都被连根拔除了,就不再生起。这是最终的目标。阿罗汉不可能再产生任何的 新
贪欲或瞋恚。
同样地,身和心的惛沈 ( thina…midda ) ,疑惑,懐疑态度 ( uddhacca…kukkucca ) 都
被根除了。
这点应该清楚,每一个法 ( dhamma ) ,就是任何在心中生起的事物 … 哪怕是一个小
小的念头 … 都会开始跟身体上的感受一起流动: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 「当诸 法
在心中生起时,就有感受伴随而生」。这个自然法则是佛陀证悟到的,而非他所创造的。
有任何事物生起 … 愤怒,情欲或其它等等的 … 如果他就观察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