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140章

相应部经-第140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四
  
     比丘!资于觉故,名之为觉支。”
  
  '二二' 第二 说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觉支,且谛听。诸比丘!以何为七觉支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觉支。”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七(大正藏二、一九六a)。
  
  '二三' 第三 处
  
  ※ 二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欲贪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
  大。
  
  三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嗔恚处之诸法,则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四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惛眠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
  大。
  
  五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掉悔处之诸法,则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六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疑惑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七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念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八
  
     诸比丘!若作意多修舍觉支处之诸法者,则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六、六八(大正藏二、一九0b)。
  
  '二四' 第四 非如理
  
  ※ 二
  
     “诸比丘!若非如理者作意,则未生之欲贪生,已生之欲贪倍增、增大。
  
  三
  
     未生之嗔恚生,已生之嗔恚倍增、增大。
  
  四
  
     未生之惛眠生,已生之惛眠倍增、增大。
  
  五
  
     未生之掉悔生,已生之掉悔倍增、增大。
  
  六
  
     未生之疑惑生,已生之疑惑倍增、增大。
  
  七
  
     未生之念觉支不生,已生之念觉支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不生,已生之舍觉支灭。
  
  八
  
     诸比丘!若如理作意者,则未生之欲贪不生,已生之欲贪断。
  
  九
  
     未生之嗔恚不生,已生之嗔恚断除。
  
  十
  
     未生之惛眠不生,已生之惛眠断除。
  
  十一
  
     未生之掉悔不生,已生之掉悔断除。
  
  十二
  
     未生之疑惑不生,已生之疑惑断除。
  
  十三
  
     未生之念觉支生,已生之念觉支修习圆满……'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未生之舍觉支生,已生之舍觉支修习圆满。”
  
  注1 杂阿含经二七、一四(大正藏二、一九五b)。
  
  '二五' 第五 不损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不损法,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七不损法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诸比丘!此为七不损法。”
  
  '二六' 第六 尽
  
  ※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尽,以修习此道、此迹。
  
  三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尽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四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大德!云何修习七觉支、云何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耶?”
  
  五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则渴爱断除。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六~十一
  
     ……'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
  
  十二
  
     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则渴爱断。渴爱断,则业断、业断,则苦断。
  
  十三
  
     优陀夷!如是乃由渴爱之尽,则业尽;由业尽,则苦尽。”
  
  '二七' 灭
  
  ※ 二
  
     “诸比丘!有道、有迹,以资于渴爱之灭,以修习此道、此迹。
  
  三
  
     诸比丘!有何之道、有何之迹,以资于渴爱之灭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四
  
     诸比丘!云何修习、云何多修七觉支者,资于渴爱之灭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
  
  五
  
     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渴爱之灭。”
  
  '二八' 第八 决择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决择分之道,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为决择分之道耶?谓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舍觉支是。”
  
  四
  
     如是说已。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大德!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耶?”
  
  五
  
     “优陀夷!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念觉支。彼于念觉支,以修习心于前之未决择、于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广大、无量、无嗔之舍觉支。彼于舍觉支,以修习心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贪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嗔蕴以决择,而破裂之,于前未决择、前未破裂之痴蕴以决择而破裂之。
  
  六
  
     优陀夷!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决择。”
  
  '二九' 第九 一法
  
  ※ 二
  
     “诸比丘!我不见其他一法,若修习、多修此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诸比丘!此即七觉支是。以何为七耶?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
  
  三
  
     诸比丘!云何修习、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如是修习,如是多修七觉支者,则资于断诸结法。
  
  四
  
     诸比丘!何为结法耶?眼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耳……鼻……舌1'身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意是结法,于此生结系之执着。诸比丘!此名之为结法。
  
  注1 原本“耳……鼻”没有附省略之记号。暹罗本有“耳……鼻……舌”,俱不出“身”。
  
  '三十' 第十 优陀夷
  
  一
  
     尔时,世尊住于舜巴国,名为仙达嘉之舜巴人住邑。
  
  二
  
     时,具寿优陀夷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优陀夷,白世尊曰:
  
  三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所以我对世尊,敬奉、敬爱、尊重、有惭愧。大德!我前在家时不敬法、不敬僧。大德!我对世尊敬爱、尊重、惭愧,欲离家为出家,愿世尊为我说法:“色是如是、色之集是如是、色之灭是如是,受是如是……乃至……想是如是……行是如是……识是如是、识之集是如是、识之灭是如是。”
  
  四
  
     大德!我去往空屋,以转此五取蕴之生灭: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集”,如实证知“此是苦灭”,如实证知“此是顺苦灭道。”
  
  五
  
     大德!我现观于法,以得道,我修习、多修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1、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念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大德!我获得舍觉支,我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大德!我获得此道,我修习、多修于此者,住如如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六
  
     “善哉!善哉!优陀夷!汝获得此道,汝修习、多修于此者,则住于如如而到达真如,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注1 “所作已办”katam karaniyam原本缺失。
  2 “了知”原本pajanissami ti由遏罗本改为pajanissasi ti。
     第三优陀夷品(终)
     此品摄颂曰:
     觉说处非如理
     不损尽灭决择
     一法与优陀夷
  
  第四 盖品
  
  '三一' 第一 善(一)
  
  ※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不放逸为根本,等趣于不放逸,以不放逸为诸法最上之名。
  
  三
  
    诸比丘!于不放逸之比丘,以期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云何以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回向于舍,以修习舍觉支。诸比丘!不放逸之比丘,如是修习七觉支、多修七觉支。”
  
  '三二' 第二 善(二)
  
  ※ 二
  
    “诸比丘!为诸法之善、善分、善友者,皆以如理作意为根本,等趣于如理作意,以如理作意为诸法最上之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