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105章

相应部经-第105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一
  
    诸比丘!如是,比丘悟知行与住,如是行者、住者,不止住贪欲、忧恼、邪恶不善。诸比丘!此比丘之如是行、如是住,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即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恼?如何汝秃头持、而往来耶?汝来!还汝卑俗之身,受用财宝,须行善业。”并持来财宝供奉。诸比丘!彼如是行、如是住,舍戒、还卑俗人之身,无有如是之道埋。
  
  十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向东、趣东、流东、而大群众携锹与笼,来令“此恒河向西、趣西。”诸比丘!当如何思惟于此?彼大群众可得将此恒河向西、趣西、流西否?”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恒河乃向东、趣东、流东者,令此向西、趣西、流西为不易。复次,此大群众必终至疲困。”
  
  十三
  
    “同于此理,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或国王、或王之大臣、朋友、血缘、亲族等,作是言:“汝来!如何为此袈裟衣而令汝恼?如何汝秃头持;来往?汝来!还汝卑俗人之身,以受用财宝,须行善业。”诸比丘!如是行、如是住之此比丘,舍戒、还卑俗人之身者,无有如是之道理。何以故?诸比丘!无论如何之心,长时向远离、趣远离、专注远离者,其转向于卑,无有如是之道理。”
  
  注1 anuseti;anusayati随眠、止住,如是存在之意。取原典三节终anusavati;anusayati之意。
    2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0~一七节。
    3 参照一三二经之一八~二四节。
    4 参照九六经之四节。
  
  '二O四' 第八 紧叔迦
  
  ※ 二
  
    时,一比丘至另一比丘住处。此比丘问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
  
  三
  
    时,彼比丘对比丘之释答,因不得满足,而赴一比丘住处,问此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友!比丘如实知五取蕴之生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为清净。”
  
  四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释答,而赴一比丘处,问此比丘言:“友!比丘!为如实知四大有生起之灭尽故,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五
  
    “友!比丘凡如实知生起之法,皆是灭法故,友!此比丘之见为清净。”
  
  六
  
    时,彼比丘不满足此比丘之释答,而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向世尊曰:大德!于此,余在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比丘如实知六触处之生起与灭尽故,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余不满足于彼比丘之释答而至 另一比丘处,问彼比丘曰:“友!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大德!彼比丘对余答曰:“友!如实知五取蕴之……四大有之……凡生起之法,皆为灭之法。友!比丘之见因之为清净。”时,大德!余不满足彼比丘之释答,乃来至世尊处。大德!如何者,比丘之见为清净耶?”
  
  七
  
    “比丘!譬如有人从未曾见紧叔迦者,彼或到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乃为黑者,宛如烧杭。”比丘!其时紧叔迦一如斯男之所见。于是,比丘不满足其男之释答,或到另一曾见紧叔迦之男处,问其男曰:“仁者!紧叔迦为如何耶?”彼答曰:“仁者!紧叔迦为赤者,宛然如肉片。诸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之所见然。于是……“紧叔迦以皮剥、 荚破、宛然如尸利沙……如是言:“仁者!紧叔迦乃枝叶密茂,荫浓如尼拘律树。”比丘!其时,紧叔迦即如彼男所见然。比丘!依彼等之信凭,此等善人照纯清之所见,此等善人为释答者。
  
  八
  
    比丘!譬如国王之边土都城基础坚牢,城壁有六座坚牢之门,于其处有贤明有能、有智之门卫,以遮上不知者,令知者通过。时由东方急来二使者,对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主于何处耶?”彼门卫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使者,向城主如实将使命传达,即顺来路归去。由西方……由北方急来二使者,向其门卫如是问曰:“仁者!此都城之城主于何处耶?”彼门卫对彼答曰:“德者!彼坐于中央之四衢街路。”于是彼二急来之使者,如实向城主以使命传达之,即顺来路归去。
  
  九
  
    比丘!余作此譬喻,为令知其意义,其意义则如是。比丘!都城者,即由此四大所成,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溃、灭之法,即此身之喻语。
    比丘!六门者,此六内处之喻语。
    比丘!门卫者,此正念之喻语。
    比丘!急来之二使者,此止观之喻语。
    比丘!中央之四衢街路者,即此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此四大有之喻语。
    比丘!城主者,即此识喻语。
    比丘!如实之使命者,即此涅槃之喻语。
    比丘!顺来路者,即此八支贤圣道之喻语,亦即正见……正定等是。” 注1 kimsuka甄(坚)叔迦、紧祝迦、紧兽(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何”之意,花树名。
    2 panhavyakarana“质问释答”之意,以应质问之反答。在杂阿含经卷四三之一二经为“记说”。
  
  '二O五' 第九 琵琶
  
  ※ 三
  
    “诸比丘!任何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眼所识之色1,或起贪欲、染欲、忿恚、愚痴、嗔恚者,应制伏此心。谓:“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于此,然则,汝于眼所识之色,应制伏心。”诸比丘!任何之比丘或比丘尼,其心于耳所闻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或起贪欲、染欲、忿恚、愚痴、嗔恚者,由此应制伏心,谓:“此路乃有怖、有恐、有棘、有丛、险难之非路、邪路是。此路乃不善人之所依,此路乃善人所不依。汝不适此,然则,汝由此意所识之法应制伏心。”
  
  四
  
    诸比丘!譬如稻熟2,因稻田之守者放逸,食稻之牛闯入稻田而纵食至心满足 。与此同理,诸比丘!无闻之凡夫,对六触处不行摄护,纵享五种欲至心满足。
  
  五
  
    诸比丘!譬如稻熟,因稻田之守者不放逸,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坚括于额之上部,坚括于额之上,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将其纵放。 
    诸比丘!二度食稻之牛……
    诸比丘!三度食稻之牛虽闯入此稻田,守者牢捉此牛之鼻,由牢捉鼻,以坚括于额上,坚括于额上,则以搋猛鞭,以搋猛鞭后,而纵放。如是,食稻之牛或入村落或入森林,多休止所,多休卧所,而思起被搋鞭策之事,因此不再入稻田。与此同理,诸比丘!于六触,比丘之心为直、正直,唯住立于内,静止单一而得安定。
  
  六
  
    诸比丘!譬如国王或王大臣,有未曾闻琵琶之音者,彼闻琵琶之音,而作如是曰:“友!此何音耶?如是斯之爱、美,足以令人心狂而惑。”“贵人!如是之爱、美,足以令人心狂、惑之音,此是琵琶。”彼言:“且去!将琵琶携来予余。”彼等以此奉于王曰:“贵人!此音如是可爱、美好,令人心狂而惑之琵琶。”王曰:“此琵琶于余为无用,唯将音带来与余。”彼等言于王曰:“贵人!此所谓琵琶者,有种种之成素,有大成素,由种种之成素而发音。”曰:“缘于胴、缘于皮、缘于掉、缘于首、缘于弦、缘于弓,又须人之适宜努力。贵人!如是琵琶有种种之成素,有大之成素,由种种成素而发音。”彼王遂以此琵琶,碎为十分或百分,以此十分或百分碎为一片片,一片片则以火燃烧,以火烧成灰,成灰或被大风吹去,或被河川之急流漂去。如是彼言:“凡称琵琶者,大众为此长时放逸流溺、此琵琶为虚伪也。”
  
  七
  
    与此同理,诸比丘!比丘须于色之所趣,则以检色,受之……想之……行之……须于识之所趣,则以检识。彼检色……受……想……行……识,原于彼或为“我, ”或“我有”、或“我之我”者,今则无此。”
  
  注1 杂阿含经四三卷六经:“眼识色因缘生,若欲若贪,若昵若念,若决定着处,于彼诸心善自防护。”
    2 kittha有稻或稻田之意。
    3 upari ghataya(m)suniggahitam nigganheyya此段之意稍稍不明了,照此译待后日之研究。
    4 杂阿含经四三卷六经,过去世时,有王闻未曾有好弹琴声。琴及琵琶皆相当于vina。唯依我们之通常观念,说琴,无宁较接近琵琶vina。
  
  '二0六' 第十 六生物
  
  ※ 三
  
    “诸比丘!譬如疮痒身,腐烂身之人,入于棘1之森林,萱与棘刺彼之足,引而搔及疮烂之肢体。诸比丘!如是此人,因而渐感至苦痛不快。与此同理,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入于村落或森林,遇所触者作如是言:“此尊者如是作,如是行者,为村落不净之棘。”得知此为棘,当知摄护与不摄护。
  
  四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诸比丘2!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倾于可爱之色,心背离于不可爱之色,正念不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起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心倾于可爱之法,心背离于不可爱之法,不使正念现前,缺乏思虑而住;又彼不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起恶不善之诸法,不能无余灭尽。
  
  五
  
    诸比丘!譬如有人,捕得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六种生物,以强绳绑缚。捕蛇以强绳绑缚。捕鳄鱼……鸟……犬……野干……猿,以强绳绑缚。于中央作结,同时纵放。诸比丘!其时,不同境界、不同饵处之此等六种生物,各各向己饵之世界奔去。蛇入蚁塔……鳄鱼入水……鸟翔于空……犬入村落……野干“入野墓”……猿“入森林”而去。诸比丘!此等六种生物倦疲时,此等生物则随其中之一多力者,随彼之后,乃至服从于彼。比丘亦与此同理,任何人若不向身增修其正念,或不复修者,则彼眼为可意之色所引去,彼背于不可意之色。彼耳为可意之声……鼻为可意之香……舌为可意之味……身为可意之触……意为可意之法所引去,彼背离于不可意之法。诸比丘!如是为不摄护。
  
  六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以眼见色,心不倾于可爱之色,心不背于不可爱之色,令正念现前,思虑无量而住;又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如彼所起之恶不善法,无余灭尽。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