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相应部经 >

第100章

相应部经-第100章

小说: 相应部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放逸。
  
  七~十一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意所识之法,有快意亦有不快意,此等快与不快之法,以触彼等之心,触而不存着于此。因无执着于心,则起精进无动,不失正念现前,身体经安无狂躁,心住于定,集中于一点。诸比丘!余实言观此不放逸之果,此等比丘于六触处要作不放逸”。
  
  '一三五' 第二 执着
  
  ※ 二
  
    “诸比丘!此是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三
  
    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地狱。于此凡以眼见色,仅见不乐之色,不见乐色;仅见不可爱之色,不见可爱之色;仅见不喜之色,不见可喜之色。凡以耳闻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不乐之法,不识乐法;唯识不可爱之法,不识可爱之法;唯识不可喜之法,不识可喜之法。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四
  
    诸比丘!余见名为六触处所属之天。于此,凡以眼见色,唯见乐色,不见不乐色;唯见可爱之色,不见不可爱之色;唯见可喜之色,不见不可喜之色。凡以耳闻声……凡以鼻嗅香……凡以舌味味……凡以身触触……凡以意识法,唯识乐法,不识不乐法;唯识可爱之法,不识不可爱之法;唯识可喜之法,不识不可喜之法。诸比丘!此乃汝等之利得,汝等之善利。诸比丘!汝等为得住梵行之好机。”
  
  '一三六' 第三 不执着
  
  二
  
    “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乃以色为游园,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乃住于苦。以声为游园……以香为游园……以味为游园……以触为游园……以法为游园,为法所刺激,因法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诸天世人乃住于苦。
  
  三
  
    诸比丘!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如实知色之生起与灭没,甘味、患难与出离,不以色为游园,不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如来住于安住。”
  
  四
  
    世尊如是宣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言于此曰:
    (一)“色、声、香、味、触与一切之法,谓可乐可爱又可意,乃有限者。
    (二)此等于人天世界以为安乐,此等之所灭,此乃彼等之思苦。
    (三)己身灭尽,于圣者虽见为乐,但一切世间之所见,则反于此。 
    (四)为他(愚者)言乐,而圣者于此则言苦;在他言苦,圣者则知此为乐。
    (五)触之法难知,无智者乃惑此,为烦恼所覆者则黑闇,不见者则有盲冥。
    (六)善人开涅槃之道,知见之人,于此有光明,熟于大法1之人,则知近于 此。
    (七)为生有之欲所服者,随行于生有之流者,入于魔王之领域者,则不知此 法。
    (八)除圣者,谁正知涅槃之道,善知此道而漏尽之人,乃入于般涅槃。
  
  五
  
    诸比丘!诸天及世人以色为游园,为色所刺激,因色之变坏、离背、灭尽,诸比丘!诸天世人住于苦。以声……以香……以味……以触……以法…… 
  
  六
  
    诸比丘!如来、应供者、正等觉者为……”
  
  注1 此八偈和Sn。759…765几乎同样,唯此一句二三言不同,故变成相反之意义,即于此成为santikena vijananti mahadhamma…kovida于Sn。为santikena vijananti magadhammass'akovida可以取为“不熟”'如'兽之徒,不知近涅槃。
    2 以下同上之三节。
    3 以下同上之三节。
  
  '一三七' 第四 恶意者(一)
  
  ※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有者,皆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之利得安乐。诸比丘!何物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得利益安乐。耳 ……鼻……舌……身……意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能放舍者,乃为汝等得利益安乐。
  
  九
  
    诸比丘!譬如于此只陀林,人人对于草薪枝叶,或运走,或燃烧,或各随所好而处理。”人人将“吾等”或运去,或燃烧,或各随所好而予处理。“汝等有如是之思否?”“大德!不也。”“何以故?”“大德!此非我,此非我之所属。”
  
  十
  
    “如是,诸比丘!汝等之眼,此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汝等由于舍此者,乃为利益安乐。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汝等由于舍此者,乃为利益安乐。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 '一三八' 第五 恶意者(一)
  
  ※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当予放舍,因汝等之弃舍,此为汝等之利益安乐。诸比丘!何者为非汝等之所有?
  
  三~八
  
    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乃为利益安乐。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此为利益安乐。
  
  九
  
    诸比丘!譬如于此只陀林……1
  
  
    如是诸比丘!色非汝等之所有,当放舍,因汝等之放舍,乃为利益安乐。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 注1 参照一三七经之第九节。
  
  '一三九' 第六 内因(一)
  
  ※ 三
  
    “诸比丘!眼是无常。眼生起之因、缘者,此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眼,如何有常住?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意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意,如何有常住?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眼……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同一经之第九节。
  
  '一四O' 第十 内因(二)
  
  ※ 三
  
    “诸比丘!眼是苦。眼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眼,如何有乐?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意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乐?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同一经之第九节。
  
  '一四一' 第八 内因(三)
  
  ※ 三
  
    “诸比丘!眼是无我。眼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眼,如何有我?
  
  四~八
  
    诸比丘!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我。意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意,如何有我?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一四二' 第九 外因(一)
  
  ※ 三
  
    “诸比丘!色是无常,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色,如何有常?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常。法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所生之法,如何有常?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一四三' 第十 外因(二)
  
  ※ 三
  
    “诸比丘!色是苦,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色,如何有
  乐?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苦,法生起之因、缘者,亦是苦。诸比丘!依苦所生之法,如何有乐?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一四四' 第十一 外因(三)
  
  ※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色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色,如何有我?
  
  四~八
  
    诸比丘!声是……香是……味是……触是……法是无我。法生起之因、缘者,亦是无我。诸比丘!依无我所生之法,如何有我?
  
  九
  
    诸比丘!如是见之,有闻圣弟子厌嫌1于色……更如是证知:不再生来。”
    提婆陀诃品第四(终)
    此摄颂:
    以提婆陀诃
    执着不执着
    恶意者有二
    依因而有三
    乃至内外二
  
  注1 见一经之九节。
  
六处篇 六处相应(4)
  
  第四 五十'经'品
  
  第一 喜悦消尽品
  
  '一五五' 第一 喜悦消尽品(一)
  
  ※ 三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眼,见是无常,此始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悦喜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之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比丘以见耳为无常……以见鼻……以见舌……以见身……以见意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六' 第二 喜悦消患(二)
  
  ※ 三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色,见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比丘以无常之声……香……味……触……法,见为无常,此为正见。由正照观而厌嫌,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一五七' 第三 喜悦消尽(三)
  
  ※ 三
  
    “诸比丘!于眼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眼之无常。诸比丘!于眼当正思惟,如实认识眼是无常之比丘,厌嫌于眼,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当则称为心善解脱。 
  
  四~八
  
    诸比丘!于耳当正思惟……于鼻……于舌……于身……于意当正思惟,亦须如实认识意之无常。诸比丘!于意当正思惟,如实认识意无常之比丘,厌嫌于意。由喜悦之消尽则有染欲之消尽,由染欲之消尽则有喜悦之消尽,由喜悦染欲之消尽,则称为心善解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