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第80页。
'2' 李树江:《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第109页。
第五章 武术
公元1918年9月14日上午,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人山人海。公园门前长条横幅上写的是:“热烈欢迎打遍四十六国无敌之世界第一大力士康泰尔先生献艺来京。”巨幅广告上画的是:一个洋大力士顶天立地,脚下踩着一个矮小的华人。公园内擂台之上,左右各插两支旗竿,右一幅上书:“威震支那”,左一幅上书:“名扬全球”。原来,这是俄国贵族武士康泰尔在摆擂台挑战中华武术,向中国人示威。此时,一位头戴白帽的中国武士,飞身跳上了擂台,在不多的几个回合里突发绝招,将康泰尔重重地摔倒在地。这位击败“世界大力士”的武士就是一位回族——我国近代武林人称“全能爱国武术家”、“千斤神力王”的王子平先生。当时由李大钊编辑的《晨钟》报刊,于9月16日以《大力士偃旗息鼓》为题做了报道:“所谓俄国大力士康泰尔日前发出广告,在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大会……最后,竟有一中国武士手推康力士仆地,于是康等大败,愧怍万状,抱头窜去,昨日遂不敢再登台矣。”
回族人民历来重视强身健体,学拳练武在回族中较为普遍,像王子平这样武艺高强、品德高尚的武术家在回族中还有许许多多。回族喜爱练习武术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首先,回族历史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穆斯林认为习武强身是“逊奈”(圣行),因而回族穆斯林有喜爱武术的心理基础和精神动力。其次,回族族源很大一部分是十三世纪蒙古人西征中征发到中国来的军士,他们参加了蒙古人统一全国的战争,并在战争结束后在各地定居下来,把习武的传统也保留了下来。再次,回族在清代中后期遭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很重,习武强身抵御欺侮的想法使回族更加重视武术的练习与传承。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都设有习武场,以便在回族群众中开展武术训练。回族有句谚语:“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会踢趟腿。”今天,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回族聚居区中,坚持习武的回民还大有人在,不少清真寺经常在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举行武术比赛或表演活动,这都说明回族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一、 中华武林昆仑派
在武侠小说中,经常有层出不穷的武功流派,山外有山的武林高手;现实当中的中国的武术,一般有公认的四大技击流派,即:少林派(佛家功)、武当派(道家功)、蛾眉派(西南地区)、昆仑派(回族武功)。回族武术名列中华武林四大技击流派之一,可见其对中华武术的贡献及在中华武林中的地位。在这一领域,回族也对祖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特的回族拳械套路
从明代中叶开始,直至近现代,回族群众将中华武术的优秀传统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在拳术、器械、摔跤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与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拳术有以下几种:
弹腿 “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这句拳谚充分说明弹腿是回族最具特色的拳种。弹腿以其发腿迅速、劲道脆弹,犹如弹丸射出而得名。清代中后期,弹腿开始在回族中盛行。近代弹腿名家有王正谊(大刀王五'①')、杨鸿修、王子平等。王子平曾用弹腿冲扫踢蹬、盖捶劈打等绝招打败了俄、英、德等国的大力士。弹腿的类型有六路、十路、十二路和弹腿对练,有查拳弹腿、六合弹腿、通备弹腿、精武弹腿和新编长拳弹腿等多种,基本上都由教门弹腿演化而来。弹腿的特点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势正步稳、循之有序;其手法有冲、推、劈、搂、穿、砍等;腿法有弹、蹬、踹、勾、箭弹等;不同拳种在手型和步型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但一般都有拳、掌、勾、弓步、仆步、歇步、虚步等。《十路弹腿歌》曰:
回回先师西域传,名曰弹腿奥无边。
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
三路劈砸倒拽犁,四路撑滑步要偏。
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
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
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插花如箭弹。
查拳 作为中国名拳之一,查拳可称为回族武术的代表拳种,有“回回拳”、“教门拳”之称。相传为明代中期西域回回查密尔所创。他当时应诏东征倭寇,行至山东冠县时身染伤寒,得到当地回民群众的精心照料。病愈后,查密尔为表谢意,传给当地回族群众一套拳术。为了纪念查密尔,当地回族群众遂称此拳为“查拳”。但据著名回族武术家张文广先生考证,查拳为清雍正年间武进士、山东冠县人沙亮所创,查密尔可能是沙亮的假托。沙亮之后,查拳影响日益扩大,主要传人有:李老崇、蔡长清、黄炳新等人。到清末乃至20世纪20年代,查拳在河南、上海、南京、北京、沈阳等地广为流传,出现了杨鸿修、张英振、张崇生、马金镖、沙正清、常振芳、张锡颜、刘宝瑞、王子平等名家高手,影响甚大。查拳招法优美飘逸,姿势舒展大方,发力顺达,节奏鲜明。十路弹腿及滑拳、腿拳等回族特有的拳术为其基础功。查拳套路环环相扣,变化多端,实战性强,是中华武术的瑰宝。
回回十八肘 为回族人民中最著名的短打招法。回回十八肘要求“先练肘,后练手”,认为肘硬而尖、攻击力强,稳而疾,短而险,变化莫测,攻守兼备,尤其在贴身近战中更显威力无穷。所以拳谱有云:“肘打四方人难防,手肘齐发人难挡”,“远使手、近使肘,贴身靠打情不留”,“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等说法。回回十八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开式有依玛尼式,还有汤瓶式、阿密乃式等。这种拳术明末开始流行,代代相传,只在部分信仰虔诚、品德高尚的阿訇与满拉中密传。清代以来的传人有白锁成、李子光、杨万禄、居奎等。回回十八肘对肘法的研究和总结表现了回族人民在武术方面的创造才能。
八极拳 全称开门八极拳。清代河北沧州孟村回族武术家吴钟,是中国北方八极拳的最早传人,被誉为“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吴钟所传的八极拳“劲出刚猛,暴烈骤变,崩撼突击,哼哈作气,动若绷弓,发若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跳跃冲窜以势险夺人,贴身进击以节短取胜。”八极初为吴氏家拳,只教本姓亲族,后开门授徒,不分回汉,千家共练。自开门立户以来,至今已传十一世,造就了吴会清、吴秀峰、马凤图、马英图等许多著名的武术大师,不断为八极拳在中华武坛上赢得巨大声誉。
心意六合拳(简称心意拳) 从清初开始一直在河南回族穆斯林群众中密传,近代以来才传至安徽、湖北、北京、上海等地。所谓心意六合拳,是以“心意诚于中,肢体行于外”之义命名的。六合,有两种解释:一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二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一身含六势。心意六合拳在河南的开山祖师为洛阳回族人马学礼,他艺成后曾赴少林寺试功,打出少林山门,威名大振,人称“神拳”,从此在河南立起心意拳门户。心意拳动作简单,功用无穷,定式为桩,动式为拳。一举一动都要做到全神贯注,意念集中,劲力裹含,蓄而后发,要求打出火烧身似的灵劲与爆发弹性力。身法要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腰塌头顶,气沉丹田,收臀提肛,舌顶齿叩。练习时束身而起,长身而落,手随意发,力随声落。发力刚猛,动作快速灵活,在健身和技击方面都有很高价值。清初至今的三百余年来,河南回族群众中涌现出了马兴、张志诚、马三元、马梅虎、刘万义、买壮图、袁风仪、卢嵩高、吕瑞芳、于化龙等一大批心意六合拳大师,为该拳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汤瓶气功 是起源于穆斯林礼拜前用汤瓶净身的活动。据说由明末清初河南周口回民杨明公所创。清初宁夏回回汤瓶气功大师穆其太曾与少林高手比武,以其精湛的气功使之折服。汤瓶气功的气法是:穆斯林在用汤瓶净身时,意念集中,十分虔诚,使周身毛孔舒畅,内外气通过毛孔得以交流,久之产生气感。后遂把举汤瓶洗净和礼拜中的某些动作相揉和,逐渐形成该功法。经过数代传人的努力,汤瓶气功成为既有功法,又有理论,更能实践的唯一属于中国穆斯林的气功,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色彩。另有汤瓶七式拳(又称汤瓶拳或七式拳)也为回族独创,被称为“伊斯兰教神圣的保家拳”。旧时武林中将汤瓶七式拳与回回十八肘、心意六合拳并称为“回教三绝”。汤瓶拳有歌诀曰:
金梁起架最难防,左开右进探心掌。
合手杀下千斤坠,隔臂打耳破命伤。
可见其技击性是很强的。另外,穆林拳、穆斯林八卦太极拳、通备、六合、白猿通背等一大批拳种或为回族所创,或回族为其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最具有代表性的回族器械则有以下几种:
六合枪,在回族中流传甚广。它是我国明代以来枪法的正脉,著名的沙家枪、马家枪均属六合枪体系。甘肃河州(今临夏)地区流传的棍法种类很多,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天启棍。天启棍最初由清嘉庆、道光年间在世的回族武术家常燕山转授,号称陇右“四大名棍”之首。后来天启棍形成回汉两个传系,演练风格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尊重,用河州当地人的话说,这叫“回回汉人搁不咂,天启棍上没麻达。”回族武术中有古兰剑、鱼尾剑、燕尾剑、伸缩剑、伸缩关灵剑5种剑法之说。相传,伸缩剑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使用的,伸缩关灵剑是其女法蒂玛使用的,古兰剑是穆罕默德的弟子、第四任正统哈里发阿里使用的,燕尾剑和鱼尾剑分别为将军和士兵使用。这些剑与其它剑最大的不同点是剑前有两个叉,剑法的特点有劈、剁、刺、立、穿、撩六个字,以闪、挪、刺、拔等招式组成,没有一般剑招式多,但比一般剑灵利,前后左右中撩剑多。每套剑术开门架子均有立剑看经式。
此外,回族习练的杆子鞭、哨子棍、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等,在汉族习练的武术中均少见,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杆子鞭,又称西域鞭,系一齐眉棍上缚一绳索,索端系一钢镖,镖重约1斤半。这种杆子鞭和五虎群羊棍均与穆斯林民族牧马放羊有关,系分别由牧马鞭索和放羊棍衍化而成。龙爪钩,形似龙爪,系由回民屠户翻牛羊肉的钩子转化而成。
武林高手,代不乏人
自明代以来回族武术名家代不乏人。回族与我国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沃土,情同手足。但有清一代,特别是清中叶以来,回族穆斯林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压迫与欺凌,他们意识到,要保卫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就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抗暴御侮的本领。于是,回族穆斯林尚武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加强。许多清真寺内纷纷设立习武场,每日晨昏拜后,大家聚在一起习拳弄棒,探究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