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卡尔维特的教育 >

第13章

卡尔维特的教育-第13章

小说: 卡尔维特的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价格表进行运算,并找给我们零钱。

    就这样,我按照罗森布鲁姆教授的办法,儿子不久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数学就像流水一样,从算术开始一直到顺利地学会了代数、几何。到后来,儿子就不仅仅是有兴趣了,他简直就爱上了数学。
再用功也不会损害神经
    那些谙于世故的旧教育的卫道士们,诬蔑我的教育观念对幼儿的精神有害。我之所以在前面几节中反复论证兴趣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就是为了用强大的事实证明有兴趣的主动学习不会挫伤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就是为了用强大的事实证明有兴趣的主动学习不会挫伤孩子的身心健康。依我看,正是旧式的教育才有害于幼儿的神经呢!

    人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过于用功会损害神经,这不过是一种迷信而已。以我多年的经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只要有兴趣地、主动地学习,再用功也不会损害神经。今天实行的教育对学生来讲是强制性的、毫无趣味的,我们也可以说,正是今天的教育才有害于幼儿的神经。

    现今教育的现状是,在应当开始教育的时候我们错失了良机,而在孩子的穷理精神白白枯死之后,我们才开始急急忙忙,、乌七八糟地向他们乱灌一通。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注入式教育。在这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厌恶学习并不奇怪,这样的教育有害于幼儿的神经也是很自然的。

    在前面我已详尽描述了我是怎样通过培养儿子的兴趣来教育他。现在我想再谈一谈那种填鸭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令人遗憾的结果。让我们来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会损害幼儿的神经。

    米斯卡维诺是极力反对我教育观念的人之一。这位身为小学教师的人在卡尔未出世之时便曾嘲笑和诽谤过我的教育观点,认为我是异想天开。

    对于这样的理由,我无话可说,因为我的思维方式与他完全两样。诚然,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遵循过去的一切。

    我认为,没有独立的意思、没有创新的精神,一切的努力都发白费心机。

    好吧,现在我们就看看这位身为教师的米斯卡维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吧。

    当然,他也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天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说是不惜一切。

    有一次,在米斯卡维诺得意洋洋的邀请下,我参观了他儿子的书房。

    书房中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那真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

    “怎么样,卡尔?威特先生,”米斯卡维诺得意洋洋地说,“我的儿子还不错吧”!

    当然,真不错。

    那个可怜的孩子坐在被书本完全覆盖的书桌前简直像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

    他每天的学习时间是十个小时,而他的年龄还不到五岁。

    米斯卡维诺每天让儿子拼命地啃那些深奥的书本:历史、地理、物理学、生物学,还要学习本国语、各种外国语等等。

    教孩子多方面的知识原来是一件好事,但这个孩子却是在父亲强行的安排和催逼下进行的。

    “从刚懂事起到现在,这个孩子几乎没有出过书房。”米斯卡维诺先生自豪地向我介绍说。

    其实,他不给我介绍我也能看得出来,因为这个孩子看上去脸色苍白,没有丝毫的血色。不仅如此,他的眼神显得空洞而迷茫。

    随后,我问了这个孩子一些有关他学过的知识的问题。他的回答就如我预料之中的那样糟糕。虽然他能够说出已学课程的内容,但思维明显混乱,回答毫无头绪可言。

    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立刻意识到这个孩子已经在某些方面受到损害。事实上,在卡尔上大学之后,这个孩子的智力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米斯卡维诺的努力明显已经付之东流。

    很明显,是否损害幼儿的神经,不取决于学习用功的程度,只是取决于是否有兴趣。对于米斯卡维诺的儿子来说,学习是压力、是职责,用功学习便成了一种痛苦和负担。对于卡尔来说,学习就是玩,就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所以再怎么用功他也不会觉得累,而是越玩越有劲学习,如此一来,各自有不同的结果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认为,只要从两、三岁起就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幼儿便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有了幼年时期的良好基础,他们在10岁左右就能获得不次于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不仅学业进步,而且身体发育良好,精神上也不会有任何异常。这是基于我本人的经验,决非信口雌黄。

    其实这样教育孩子也是很经济的。试想想,在现行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和老师花费了多少时间?如果综合计算一下,这笔花费的确是相当可观的。如果他们在10岁左右就能获得相当于大学毕业生的学力的话,难道不是非常经济吗?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孩子甚至在小学学习了8年后,还不能进行一般的读写。当然,算经济账是次要的,我在这里主要是为那些潜藏在孩子们身上的能力被无情地泯灭而惋惜。

    弗兰西斯?高尔顿就能力问题曾经说过,我们近代人和古希腊人相比,就如同把非洲土夫和我们相比一样。还有许多学者说希腊人种是远远优于我们的,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我们到底能成为优于希腊人的人种,还是成为劣于希腊人的人种,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只要实施适当的正确的教育,我们自然在于我们自己。只要实施适当的正确的教育,我们自然会成为优于希腊人的人。
在对儿子的施教上,我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
    我除了教给儿子书本上的知识,还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儿子的知识。比如,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里面有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告诉他过去这个城的历史,以及围绕这个古城的种种秩闻趣事。

    一个只拘泥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得目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不仅如此,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而不直接走入生活当中,那么就连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可能充分地掌握。

   我相信一个书呆子式的人物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所以便尽可能地让儿子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有一次,卡尔在书上读到伽利略那个有关“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呢?明明一个重一个轻,应该重的先落地才对。”

    伽利略这个著名的故事或许德国所有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都知道,但据我所知很少有人对此提出疑问。

    许多孩子恐怕都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当然,书上写的这件事以及这个物理现象肯定是真实和正确的,但仅仅因为书上那样写了就完全相信却是一种懒惰或盲从。

    卡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独自思考能力的孩子,他从来不轻信书本,什么事都要亲身体验一下才肯罢休。

    为了让卡尔对“两个铁球”有直观的认识,我便专门为了找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并带着他爬上教学的顶楼作这个实验。

    人们见我这样,都有说,“威特牧师太宠孩子 ”,“伽利略的原理一定是正确的,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但我并没有理会别人的议论,最终还是和卡尔一起成功地做了这个实验。

    做完实验后,卡尔觉得这太神奇了,便下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在那一段时间里,卡尔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

    在卡尔的幼年时期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从某个方面讲,卡尔的学习热情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接触实物的过程中一步步培养起来的。

    为了让儿子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儿子2岁以后,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歌剧,我去哪儿都带着他,让他从小就与身份各异的各阶层人士交往、谈话。这样做的结果是,儿子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从小到大从不怯生、不怯场,越是人多或越重要的场合,儿子就发挥得越好。后来儿子成名后必须出入一些正式场合,与贵族、王公大臣,甚至国王打交道,他都能表现得非常得体,给别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见过一些在学问上十分优秀的人,因为缺乏经验,出入这类场合时就显得畏缩慌张,实在不雅。

    除了见人,还要见物。只要有空,我就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在参观前,儿子都要先阅读大量有关的书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眼睛实地接触这些事物,获得了大量与直接感知相一致的信息与知识。在这时,儿子的脑子总是转动得特别快,心里充满着寻根究底的疑问。面对儿子源源不断的问题,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他说明和解释,并做到深入浅出,决不随便敷衍。因为我知道,这样教授知识最自然而且有效。

    光参观还只是这类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参观归来,我还让儿子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使儿子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我或者导游的介绍与讲解。这样一来效果就更为显著,儿子能记住更多的东西。

    儿子3岁以后,我不再局限于哈勒地方,开始领着他到各方周游。5岁时,儿子就已经在我的陪伴下,几乎周游的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见闻和协切身体会。

    6岁时,儿子已经成了洛赫附近最见多识广的孩子了。他的见识其至超过很多大人。你们在地理、历史方面有什么想知道的都去问他,或者想听听其他地方的新闻异事的,也会来找卡尔。后来儿子干脆写了一本游记,将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全部写了下来,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当然了,有人说我这样做不值得,是不必要的浪费,那些钱不如用来给孩子买书收获更大;还有人说如果我不是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就不会弄到后来连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也负担不起了。虽然我只是个穷牧师,收入微薄,为了能有出门的旅费,全家人都得省吃俭用,旅行时也只能住最差的旅馆,但我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从不后悔。

    只要能满足儿子的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我决不吝惜体力和金钱。为了向儿子公开魔术的秘密,我就曾不惜重金,请魔术师现身说法。类似这样的事情还非常多。儿子生长在内陆地区,但他总在书中看到对大海、大洋的描述。他很喜欢看这一类的书,在看了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的传记以及《可马?波罗游记》这些书以后,他非常想去看看大海。于是,我就带他去了地中海海岸。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儿子兴奋极了。我们在那里拾贝壳,采集海澡,拾水母和海星等等。我对他讲述了这些海产品以及海底生物的各种知识,他对神奇的海底世界十分向往。我们又在沙滩上做各种游戏,比如堆山、凿河、开湖、垒岬、修湾、筑岛和封岛等等。要使孩子形成地理概念,海边真是最有利的地方。我把地球仪带到海边,告诉他地中海就在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