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美的佛教研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教》、《佛教徒的身体与印度教徒的密宗》、《从人类学的方法看西藏早期的佛教史》等十几部著作。
1970年以后,英国的佛教研究已从经典的校勘转向了佛教哲学、社会学等领域,此后出版的著作有张承志的《从华严宗看佛教的整体观》(1972)、勃洛费尔德的《道教与佛教神秘主义》、特雷弗.林的《印度佛教复兴》、《佛教帝国主义和战争》、《佛教、马克思和上帝》(1979)和迈克尔.派伊的《佛陀》、《方便婆罗密》等。佛学家A·K·渥德尔撰写的《印度佛教史》(1970)不受信仰的干扰,较忠实地介绍了印度的佛教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此书已经被译成中文本。2现在,3英国有许多大学讲授佛学。牛津大学的东方研究所(The Oriental Institute;University of Oxford)有世界著名的冈布里其教授(Prof。R。Gombrich),专门讲授梵文和南传佛教;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以研究日本佛教为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有苏汉密特教授(Prof。SueHammilton),也以研究南传佛教为主;兰卡斯特大学(UniversityofLancanster)有哈里斯教授(Prof。IranHarris)和一位日本学者,以研究南传佛教、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为主;布里斯托尔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有维廉姆(Prof。PaulWilliam)和波恩两位教授,也以研究印度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为主,同时也兼有对大乘空宗的研究;巴斯大学学院(BathSPAUniversityCollege)有布莱恩·布克教授(Prof。BrainBocking),以研究日本佛教和世界佛教现状为主;肯特大学(UniversityofKant)有莫比得教授(Prof。PeterMoore),以研究印度佛教为主;沙德兰大学(UniversityofSunderland)有彼得·合维教授(Prof。PeterHarvard),以研究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为主。此外还有许多大学,虽然没有佛学专业,但也在大学本科兼设有佛学课程,如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ofManchester)、卫斯米斯特大学(UniversityofWestmister)和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ofLiverpool)等。但是在众多的大学中,还当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ofOrientalandAfricanstudies;UniversityofLondon)的佛学研究最为全面。该校设有几乎所有的东方语言课程,如汉语(包括古汉语)、日语、泰语、藏语、马来语、印地语等,还有梵语、巴利语等古老的语言。从师资方面来看,斯考罗布斯克教授(Prof。T。Skorupski)精通梵语、巴利语、藏语、法语和波兰语等多种语言,以研究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为主;巴瑞特教授(prof。T。Barret)精通古汉语、日语和法语,研究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为主的汉语系佛教、道教和儒学;出生于前苏联的皮亚得考夫斯基教授(Prof。Piyatigovski),精通西方哲学,以研究印度哲学和南传佛教为主。从藏书方面来看,亚非学院是目前英国乃至世界收藏有关佛学书籍最多的学院。它收藏佛学书籍历史悠久,特别是中文书籍的馆藏尤为丰富,它收集了大陆、香港和台湾出版的各类书籍,并且设有专门管理中文书籍的图书管理员。该校也是英国现在唯一拥有《房山石经》的学校。英国的主要佛学刊物是:《巴利语圣典会会刊》、《皇家亚洲学会会刊》、《宗教研究》、《中道》、《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学院通报》、《中亚杂志》、《中亚研究》等。
二、德国
1858年德国学者克彭发表《佛教》一书,约与同时,卡·弗·科本写出了《佛陀的宗教》,这是一本介绍大乘佛教的著作,他们为德国佛学研究之始。不久奥登堡著的《佛陀及其生平·教义·教团》一书出版,此书被认为是欧美学术界的〃标准作品〃;此书出版后;曾7次再版;并被译成14种语言。奥登堡是研究印度哲学和巴利文献的,他不仅写作,还编辑了巴利律藏,译出戒本。以后又出版了《奥义书教义与佛教的起源》(1915)、《佛教经典论文》(1922)。与此同时,德国的探险家格林威德尔和冯·勒科特两人到中亚收集到上万份经卷和各种文字的写本。1900年格林恩威德尔出版了《西藏·蒙古的佛教神话学》,这是德国最早的藏学著作。1906年皮舍尔出版了《佛陀的生平与教义》一书,此书一度非常畅销。朱托伊特将《本生经》译成德文。贝克出版了《佛学佛陀及其教义》,与奥登堡在理论上商榷。与奥登堡同时代的人还有韦伯、纽曼、盖格、格拉泽纳普、瓦勒泽尔等人。他们中间有的研究巴利文经典,如盖格将著名的南传佛教的《大史》译出,并将巴利佛典〃相应部〃译成德文,撰写了《巴利文学与巴利语》一书。有的研究梵文经典,如著名学者韦伯深入地研究了《阿含经》,将大乘佛典《金刚针》译成德文。有的还通汉文、藏文等,如瓦勒泽尔就根据汉藏两种文字的《中论》,进行对比后,译成德文,又写作了《早期的佛教哲学基础》(1904)。以后又发表了多卷本的《佛教哲学及其历史发展》,这是德国学者开始研究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著作。舒尔曼发表了《历代达赖喇嘛传》(1911)。在纽曼、塞登斯杜车、奥登堡等人通力协作下,把巴利文阿含经全部译成了德文。继起者有安吞苏特、格林和达尔克等人。安吞苏特,法名三界智,曾是一名小提琴手,因对印度文化感兴趣,后到东方旅行,逐渐受佛教的影响,最后皈依佛门。他在缅甸出家,成为第一个德国比丘。他主要在斯里兰卡生活,学习巴利文,出版了《佛陀圣言》一书,被译成十种语言,还写作了《论藏指南》、《佛学字典》、《佛教的基本教义》、《解脱的途径》,翻译了《人施设论》、《增支阿含》和《清净道论》等经论。1922年海勒出版了《佛教禅定》一书。40年代是德国佛学研究的一个高峰。1942年冯·格拉泽纳普编译了《佛陀·思想》发表了《佛教的神秘》,这是一本藏传佛教方面的书。1944年诺贝尔撰写了《金光明最圣王经:附有词汇表的藏文本》,以及《义净的〈金光明经〉的汉文与藏文本译者》(1958)一文。以后瓦尔德史密特出版了《佛陀生命终极的传统》、翻译了《大涅槃经》和藏文本《四眷属经》。1947年施密特出版了《佛陀的教义》和《佛陀的大弟子》,第二年编纂了解释疑难词汇的《佛教字典》。1951年德国僧人尼安那波尼伽著述《止观坐禅法门》,不久又将《尼波多经》译成德文。翌年吕德斯出版《佛教原始经典语言的现象》。1953年以后威勒先后发表了《入菩提行经藏梵语索引》、《对〈大宝积经〉文献的研究》、《〈大宝积经迦叶品〉的梵藏本对译》。1956年格文达喇嘛撰写了《西藏神秘主义的基础》。霍夫曼出版了《西藏宗教史》(1956)和《西藏宗教及萨满教的象征意义》(1967)。60年代伊始,梅色札发表了《关于普鲁士国家图书馆藏德格版〈丹珠尔〉》,以后又发表了《伯尔尼历史博物馆馆藏藏笔者般若波罗蜜多文献》和《密教学密教史论文集》。1962年施林格夫写出了2卷本的《佛教》,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佛教进行研究的作品。此外史密特豪森译介了《瑜伽师地论》。伯内尔研究日本道元禅,发表了一些有关的著作。舒曼对大乘佛教的发展提妯了自己的看法,出版了《佛学解脱的哲学》。60年代以后享利·贝歇特成为当代最有名的德国佛学家,他写作的《南传佛教国家的佛教·国家与社会》一书,成为研究东南亚诸国佛教的经典作品。他对中亚佛教的语言现象也发表过不同的看法,与中国学者进行了争论。马尔堡根据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写了《佛教与共产主义:谁掌握了亚洲》一书,书中对佛教社会主义作了比较详细地研究。海西希是德国最有名的藏学家,出版的作品有《有关喇嘛教在17世纪镇压萨满教的蒙古史料》、《论蒙文大藏经的翻译技巧》和《北京的蒙文喇嘛教经版》等。还参加了意大利学者杜齐的名著《西藏和蒙古的宗教》一书的写作。
三界智在德国创办了《佛教世界…德国佛学》月刊,成立了德国巴利文佛教协会,发展了一批弟子。1911年摩诃菩提会德国分会成立,《佛教展望》复刊,次年改名《摩诃菩提叶》。1913年佛教生活联盟从巴利文学会中分离出来,在柏林、汉堡、慕尼黑等地建立了分会,发行《佛学学报》,次年停刊,1920年复刊。1921年摩诃菩提会与佛教生活联盟合并,在慕尼黑成立德国佛教团体,发行杂志《佛教世界楷模》。1924年德国佛教团体易名三宝佛学社。保罗·达尔克在柏林成立佛教之家。波恩、杜宾根、哥廷根、慕尼黑、汉堡、莱比锡、马尔堡、佛莱堡、柏林等大学都有研究佛教的人才或单位。
由于英国和德国的佛学界在本世纪初对佛教的藏经,特别是对三藏中的经藏和律藏做了不少的整理工作,在论藏整理方面做的不够,因此他们被后人看作是最早在欧洲出现的一个研究学派,叫做英德学派。
三、法国
英国人霍格森将尼泊尔的梵文文献送给了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同时,又将一部份经典共171部赠给了法国学者尤金·鲍诺夫(EUGENEBURNOUF),以后又从北京给法国运去了北京版的西藏大藏经。鲍诺夫,1901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名语言学者。他从小就对东方东方语言有特殊的爱好;在学校期间;先后学习了梵文、巴利文、波斯语、古楔形字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29年他开始在师范学校讲授文学和比较文学;1832年任法兰西学院梵文教授。鲍诺夫就手这批经典后;于1844年出版了《印度佛教史导言》的这样〃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该书对佛陀和佛教的教义做了研究;又介绍了《般若经》、《楞伽经》、《华严经》、《金光明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为欧洲的梵语经典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称为〃法国佛学研究之父〃。他和英国克拉夫合著了《试论恒河东岸圣言或巴利语》文法著作;也非常有名。他还和挪威学者拉森一起发表了《巴利语论考》,回顾了当时欧洲的巴利文研究。鲍诺夫还对当时考古学者发现的印度阿育王的敕文做了研究,肯定了这些敕文与佛教的关系。1859年法国驻斯里兰卡领事格保洛特在任职期间收集了大量的巴利文佛典抄本;计划以巴利文库的形式刊行;但未能如愿。本世纪初法国探险家伯希和从敦煌掠夺了大量佛教经卷后,法国成为欧洲佛教研究的又一中心。薛尼温·莱维是法国著名的佛教学者和探险家。他一生曾经多次到亚洲的印度、中国、尼泊尔、朝鲜,以及俄罗斯、美国、巴勒斯坦等地区,特别是他三次到尼泊尔窃取了大量梵本经典,其中很多是大乘佛教的经典,因此他对唯识学的研究尤深,发现了《唯识三十颂》的梵文本,校勘《中边论颂》,法译《大乘庄严经论》,出版了《唯识二十颂》和《唯识三十颂》的注疏,以及安慧的《唯识论》疏。他对《庄严经论》的发现,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研究的里程碑。他与日本学者高楠顺次朗合作编集多卷本的辞书《法宝义林》,也对促进欧洲的佛学研究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鲍诺夫等人的推动下;欧洲出现了一股东方学研究的热潮;一大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