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杰出的作家会拥有一批属于他的忠实读者。我们可以称这些读者为
这位作家的迷。
房龙不是一个小说家,但他的著作常常具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魅力。
许多读者只要看到房龙的书,就毫不犹豫地购买,手不释卷地捧读,这种人
可称为房龙迷。
曹聚仁是房龙迷,郁达夫是房龙迷,《飘》的译者傅东华大概也是一个
房龙迷。曹聚仁因《人类的故事》而迷上房龙,郁达夫因《上古人》而钦佩
房龙,傅东华则是因《房龙名人传》而推崇房龙。
对《房龙名人传》这本书,傅东华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这书的成功,实也非侥幸。
因为从来的历史书,总无非是个骸骨陈列所,没有不叫读者沉闷的,房
龙却能使幽扩中的骸骨起来跳舞,而用二十世纪的人本主义的火炬将已埋葬
的文化分明烛照起来。
从这一点而论,房龙实曾在学术上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傅东华对《房龙名人传》的评价是中肯而贴切的。《房龙名人传》,顾
名思义,自然是一部世界名人传记。事实如此,《房龙名人传》是一部世界
名人的合传,但又不仅仅是合传。房龙采用了一种“招魂术”,他让上下几
千年数十位历史名人一一复活,或单独或联袂来到他的客厅。他与这些历史
名人共进晚餐,高谈阔论。于是,人们从《房龙名人传》里获得的,不仅有
丰富多姿的历史事实,更有活灵活现的个性风采。房龙不仅表现了他对久远
历史的谙熟,而且表现了他对人生人性的想象力。
前往房龙客厅的历史人物大都是光芒四射,流芳千古的伟人。华盛顿、
拿破仑、贝多芬、莎士比亚、孔子、柏拉图、安徒生、杰斐逊等。房龙一共
举办了21 次周末晚宴,每次晚宴邀请一位或两位,偶尔则是一群历史人物。
所以,《房龙名人传》就由21 章组成,每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客人
一生事迹;二是具体描述宴会情景,诸如音乐、食谱以及人物思想的交流和
碰撞。
把早已进入坟墓的历史人物重新“召回人间”,在轻松优雅的晚宴上让
他们展现个性,显示风采,甚至品评自己的人生。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构思,
非房龙不能想出。常言说文史一家。在这里,房龙确实是把他文学家和史学
家的双重才能发挥到淋漓尽致。他那枝生花妙笔,确实到了天马行空的自由
境界。唯其如此,他才能在史料的疆场驰骋,在想象的空间跳跃;他才能与
历史人物作开心的对话,会心的交谈。
《房龙地理》为人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地理空间”,因为房龙给传统
的地理加上了历史和人的维度。《房龙名人传》也为人们开发了一个崭新的
“传记空间”,因为房龙为历史注入了生命,为庄重注入了诙谐,把神圣遥
远转化成了日常亲切,不可捉摸的历史伟人变成了招之即来,平易近人而又
个性迥异的客人。读者不必再以顶礼膜拜的心情仰视这些人物,而可以如房
龙一样以主人的身份与这些历史伟人作平等的谈心。
或许,这就是译者把《房龙名人传》改名为《与世界伟人谈心》的立意
所在。它的出版为房龙著作的中译本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对于中国的房龙
迷,这无疑是一份美妙的礼品。
(黄伟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多读中国史书,容易养成一种以道德眼光衡量历史人物的习惯。这既与
中国史书的写作重视道德评价有关,也与中国政体本身浓郁的道德色彩相联
系。于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很容易形成明君与昏君、忠臣与奸臣、清官和
贪官这样一些道德上二元对立的观念,仿佛历史就是一部明君与昏君、忠臣
与奸臣、清官和贪官的交替史、斗争史。
杰出历史人物中有一人似乎看到了道德立国的局限,他三次下令求才,
认为有品行的人不一定有才能,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品行。所以他征求的不
在“笃行”和“守信”之士,即使“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
就可提拔。这个人就是曹操,他的超越常规之举也使他出类拔萃,有所作为。
不过,历史学家黄仁宇却这样评价曹操:“他虽看清传统道德不能拯救
当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弃传统道德亦不见得能拯救当日毛病。”作为现代
学者,黄仁宇的眼光自然更宽阔、更深邃。他缕析众多历史事件,进而指出:
“这些事迹也使我们了解以道德作执政标准的危险。这也不是说道德本身不
好,可以不要。只是人类性情复杂,道德名义后面的真相不可捉摸。”基于
此样认识,他表示:“今日我们企图放宽历史的眼界,更应当避免随便作道
德的评议。因为道德是真理最后的环节,人世间最高的权威,一经提出,就
无商讨斟酌之余地,故事只好就此结束。传统历史家忽视技术因素的重要,
也不能体会历史在长时间上之合理性,这都是引用道德解释历史,操之过急
将牵引的事实过于简化所造成的。”
以上引文均引自黄仁宇的《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这本书共33 章,从
先秦孔孟讲到元代亡国之君元顺帝,加上最后一篇《大陆版卷后琐语》,对
明清历史略加阐述,可以说构成了一部简明扼要,引人入胜,新见迭出的中
国通史。为什么能新见迭出?在我看来,是因为黄仁宇开辟了两个崭新的视
角,一为地理,二为经济。而这里的地理,也不仅指自然地理,更包含经济
地理。以这样的地理眼光,黄仁宇才能得出这些结论:“足见光是治水一事,
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嬴秦之后,
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中国因赈灾治水及防虏
的需要,在公元之前完成了统一,在政治上成为一种超时期的早熟。”这些
观点,不仅新颖深刻,而且有详尽的材料和透彻的分析支撑,极有说服力。
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的官僚体制,官僚体制又派生出道德眼光。黄仁宇
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已然发现“中国官僚制度之下,皇帝是一切争端和是非
的最高裁判者,即使对付技术问题,也必予以道德名义”。而站在现代高度,
真要理清中国历史的千丝万缕,就必须走出道德决定一切的历史窠臼,注入
技术的眼光。因此,黄仁宇反复强调,“我读中国历史尤其留心财政史几十
年的经验”,“我个人长期研究财政与税收的情形”。正因为引进了这种经
济技术的眼光,并深知现代化的来龙去脉,黄仁宇才能见人之所未见,一方
面指出“中国在公元十一世纪已经在某些方面感受需要现代化的压力”,另
一方面也证明:“中国的官僚主义,是亚洲大陆主体的产物。政治体系既要
管束亿万农民,又要对付森林地带和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就只能注重数量
无法提高效率,不容易改变而成为一种轻而驾巧带商业性的组织。”简言之,
“是一种极简单的中央极权体制无法支配一个逐渐带近代型的经济”。
考察历史,正是为了启发今天。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也
就是说,黄仁宇所阐释的历史问题尚未得到最终的解决。在《赫逊河畔谈中
国历史》的最后一页,黄仁宇恳切地谈到了他的希望:“中国既已在二十世
纪几乎亘全世纪尽瘁于革命,动员三百万至五百万的兵力和强敌作殊死战八
年,即已打破四千年的纪录,在人类史上也是仅见,土地改革规模之大,行
动之彻底,亦超过隋唐之均田,其目的不在短时间的平等,而在给新体制一
个合理的出发点。现在进入建设时期,应当能克服困难,使国家资本有民间
经济作第二线和第三线的支持,在新世纪里成为一种稳定世界的重要因素。”
这是黄仁宇的希望,也是每个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20 世纪史的中国人的
希望。
(黄伟林)
《改变中国》
[美]乔纳森·斯潘塞著,曹德骏等译。三联书店出版。
改变中国,这个标题有点耸人听闻。它似乎不太符合中国人喜欢恒稳的
心理。好在作者乔纳森·斯潘塞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意图。他只是叙述中国17
世纪以来某个容易被忽略的历史侧面。尽管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国
度,每个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历史课程,但是,我相信,斯潘塞所
讲述的这个维度的中国历史,对许多人来说都还算陌生。
这个维度的中国历史是什么呢?是自明代以来西方人通过各种文化技术
方式试图改变中国的历史。
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试图通过他的天文学知识影响明代皇帝,达到在中
国传教的目的。新教传教团的伯驾则希望利用他的现代医学才能对中华帝国
进行启蒙。这些忠实的信徒都在千方百计地使中国人皈依他们心中的上帝。
华尔、戈登在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但他们仍然给当时衰败的清朝军
队带来了某些西方的军事方法。
赫德在中国的海关建设上可谓孜孜不倦,呕心呖血。丁韪良毕生执著于
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傅兰雅通过大量的翻译把西方科学的全貌展示在中国
人面前。胡美在风云变幻的长沙惨淡经营现代医院。托德在穷乡僻壤修路,
治理黄河,造福人民。白求恩则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在中国救死扶伤,并为中
国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其他如鲍罗廷曾对中国最高当局产生过影响,陈纳德在中国找到了他的
英雄用武之地,史迪威在中国既深受挫折也赢得了荣誉,直到20 世纪50 年
代,上万名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科技领域大显身手。
上述这些人物我们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一生
最重要的经历都与中国相联系。这些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的根本动机
何在?他们希望达到什么目的?他们付出了什么代价?
乔纳森·斯潘塞回答了这些问题。他认为,这些人有的怀抱改善中国物
质与精神状态的目的,有的则希望到中国大捞一把。他们企图以某种方式控
制中国的命运,但他们最后还是认识到,这实际上是痴心妄想。总体而言,
西方人将技术援助,作为意识形态输入的外包装,企图迫使中国一口吞下。
但他遭到了拒绝。他们使中国更像西方的努力总是成为泡影。
改变中国的想法是西方人的一厢情愿。然而,这并不等于中国就一成不
变,闭关锁国。不管上述西方人怀抱怎样的目的,中国没有在意识形态方面
使他们称心如意,但却成功地吸收了他们带来的西方技术。“日心说、历年
说、外科学、经济计划学、工程学、现代大学、长距通讯、机械化战争说、
核物理学,无一不被中国消化。”当历史行进到20 世纪60 年代,中国人首
次成功地进行了热核试验,这表明:中国完全依赖西方顾问的时代已一去不
复返了。
作者乔纳森·斯潘塞是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其汉语名字为史景迁,
按他本人的解释,取在历史学上景仰司马迁的含义。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历史
的专家,乔纳森·斯潘塞视角独特、立场客观,他的著作因此而具有材料新
颖,立论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