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

第15章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第15章

小说: 读书指津--(青年版·社科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称的舒适、强健和幸福。”房龙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
于是,《房龙地理》的第一章,标题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人》。
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标。作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精通地理的房龙意
识到,“我们大家都是同一个星球上的伙伴,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福
祉,我们大家都要共同承担责任”。

一本世界地理书必须介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房龙地理》没有让自己
在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龙的介绍方式与众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
不同国家的人,并把这些国家的自然地理作为这些人的生存背景。这种方式
使房龙获得了一种饶有兴味的独特视角,各个国家的个性展露无遗。意大利:
由于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机会,能够发挥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的作用。


比利时:由一纸条约建立的国家,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内部的和谐。瑞士:
高山中的国家,有出色的学校,有说4 种语言的团结的人民。丹麦:小国在
某些方面胜过大国的实例。波兰:经常被人看成是别人的走廊,现在才是个
为自己服务的走廊。这种极富个性的概括语言,将吸引每个读者到房龙的文
字中神游。

当然,对这些富于个性的国家和国民的介绍,房龙是不停留于浅尝辄止
的。他更乐意走进这些国家,倾听这些国家心灵的声音。他这样概括法国:
拥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国家。进而,他这样描绘法国人:“法国人不是多愁善
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实的现实主义者。他脚踏实地地站在这个
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 70 岁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还活着,
他就尽力使自己过得尽可能的舒适,决不浪费时间去想象美好的未来。如果
这就是生活,就让我们用最好的烹调方法来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
从耶稣基督时代起就被认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适饮品,就让我们酿最好
的酒吧。”这样的描述,不仅说明了法国举世无双的烹调和酿酒技术,而且
传达了法国人富于智慧又实事求是的人生哲学。现象和原因融于一体而被如
此富于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房龙令无数读者迷恋的原因了。

在全书结尾,房龙借一小女孩的口问道:“不去旅行,学地理有什么用?”
我想,作为一本好的地理书,《房龙地理》引发的不仅是我们对地理学的兴
趣以及对我们生长于斯的地球的热爱,进一步,它将唤起我们成为一个旅行
家、航海家、甚至探险家的热情和梦想。它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开拓了我们
的心胸,它激发起我们对更辽阔的宇宙,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黄伟林)


《蛮性的遗留》

[美]摩耳著,李小峰译。海南出版社出版。

现在可看的书极多,这就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也正由于有了
太多的选择余地,读者对书的挑剔也就越来越苛刻;先看看书名,看看封面,
然后翻翻目录,从目录形成一种对此书内容的猜测,凭猜测决定看与不看。

这样,有许多好书因目录的原因而失去读者,同样,有许多读者因目录
的原因而错过好书。

《蛮性的遗留》一书的目录,若与书的生动迷人的内容来比较,目录编
写实在太正规和严谨。正规和严谨的目录并非不好,但好的目录要看它与书
的内容的搭配。从目录来看,《蛮性的遗留》的目录层次分明,从动物的起
源到动物的遗传,从动物的起源与发展再到人的起源与发展,两者对照,意
思传达也十分明确,可以说,这样的目录编排十分专业化,可能很适合专业
人员的口味,但这样一来,非专业的人就容易通过目录把这本书的内容猜测
成十分专业化:满是繁长的历史与考古文字,过于精密的逻辑分析,散发着
专业味的“细胞”、“遗传基因”等专业名词,。。随着这样的猜测,《蛮
性的遗留》很可能只对专业人员产生兴趣——实际上,《蛮性的遗留》人人
可读。

所以,选书时应该透过书名、封面及目录这些表面上浓缩了书的实际内
容的文字,随便翻到书的一章、一节,看它两三页,再决定取舍。

好的书即使仅看两三页,也就可以有它独特的东西吸引读者。

《蛮性的遗留》独特之处有好几个方面。首先是它用文学语言来表述科
学内容,人类最早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性的形象开始的,生动、具体的对象
对人类有着原始性的吸引力,人类的这种本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动物性的遗
留。《蛮性的遗留》用那些散文性的语言来唤起人的感性思维、感性想象,
它这样描述从狼到狗的一种遗留:“倘在狗要躺下的时候你留心瞧着,你可
以见它有许多动作,这些动作是它野兽时代在草地中安排睡所的动作遗留下
来。狗没有什么预备时就不躺下。它真要睡下时,在它睡下之处转一次或多
次。达尔文说它曾见一犬在决定睡下之前转20 次。达尔文以为这种动作是狼
安排睡所的旧方法的遗留。它是践踏草地成一睡所的旧方法。狗在旷野安排
床铺时,这种动作于它是很有用的,但是睡在地毯或地板上的狗做这种动作,
那便是徒费时间了。”这样的文字对读者来说无疑是富有趣味且十分轻松的。
除了语言上的吸引力,《蛮性的遗留》还有着层次十分明了的结构,在一些
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中来描述动物及人的遗传性,这些,和它的语言的特性
一起构成它好读又好懂的特点。

《蛮性的遗留》之后,还有童话《两条腿》,通过童话的形式来展现人
类从动物到人的过程,其表达形式富于想象,其核心内容却是极为严谨的人
类史:从动物到人、从树居到地居、从狩猎到游牧、从游牧到耕种。把《蛮
性的遗留》与《两条腿》编在同一书中,显然有“花开两朵”的阅读效果。

意想不到的是,这么好的书在第74 页排版上有乱行,不过问题不大,读
者在阅读之时稍加注意,自己把乱行处调过来即可。也许别的版本没这种情
况。

(梁启谈)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著,黄嘉德译,三环出版社出版。

在我的心目中,林语堂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名字,知道他是因为读鲁迅
文章。鲁迅太伟大了,所以,与鲁迅相比,其周围的人都显得渺小。更何况,
在鲁迅作品的注释中,林语堂有很长时间是个灰色的名字。

上大学的时候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颇有好感;大学毕业不久读林
语堂的《吾国吾民》,觉得不错;有一次出差无聊,买了部林语堂的《京华
烟云》,一气读完,有不忍释卷之感;接下去,就是读林语堂这部中外闻名
的《生活的艺术》了。

青少年的我受的教育一直是一种严肃板正的教育,读的书也都是严肃板
正的书。所以,初读《生活的艺术》,确有一种别开生面、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读梁遇春的《春醪集》、《泪与笑》时有过,在读钱钟书的《写
在人生边上》有过。梁氏和钱氏这三本书都是散文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
术》却是一部系统之作。因为读了《生活的艺术》,我才知道,梁遇春的浪
漫和钱钟书的诙谐,并非是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而共有一种文化的底蕴
和根基。

这种文化的底蕴和根基是迥然相异于我从童年到青年所受到的学校教育
的。学校教育把人生描述为励志、求知、奋发、成就的过程,林语堂在《生
活的艺术》中表现的,却是闲适、放浪、快乐和享受。如果把前者理解为崇
高,后者不妨称作优美;前者倾向于兼济天下的进取,后者偏重于独善其身
的保守。

在我看来,一味强调人生紧张、沉重的一面,也不一定真能造就杰出的
人才;适当说明人生的闲适、轻松,或许能给人造成一个自由伸展的空间。
人生本是完整的,教育和阅读也没必要偏食。在这个意义上,《生活的艺术》
不失为一部为我们打开一扇人生快乐之门的好书。

崇高固然可敬,但也有别有用心者利用崇高而使崇高变成虚伪;享乐谈
不上伟大,但也绝非有罪。承认自己对享乐生活的追求,不仅体现出道德意
义上的坦荡和真诚,而且还可能激发科学实用方面的创造。读《生活的艺术》,
虽然与崇高无涉,但确实能启发人的心智,让人们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美
点。书名为《生活的艺术》,内容则是启发人们怎样艺术地生活。全书14
章,其中7 章专门谈怎样享受人生的方方面面。享受生命、享受悠闲、享受
家庭、享受日常生活、享受大自然、享受旅行、享受文化。事无巨细,人生
中可享受的地方如此之多;千方百计,人生中享乐的方法是如此不穷。从穿
衣吃饭到读书写作,处处有乐可享,时时有享乐技巧呈现。

林语堂自称《生活的艺术》表达的是一种闲适哲学,一种快乐哲学。作
为中外闻名的幽默大师,林语堂把这种闲适快乐的哲学表达得诙谐生动、妙
趣横生。如果说哲学是对人和人生观的塑造,那么,正统严肃的哲学或许试
图塑造成功的人物,表达成功的人生观;而这种闲适快乐的哲学则没有这种
雄心和气魄,它只想表达这样一种人生理想:“让我们做合理近情的人。”

也许有人会认为林语堂油滑,《生活的艺术》中许多文字自由散慢,浑
无正经;也许有人会认为林语堂低调,《生活的艺术》中不少观点迎合世俗,
维护感官;也许有人会认为林语堂庸俗,《生活的艺术》实在谈不上崇高伟


大、恢宏卓越。的确,《生活的艺术》不过是在启发你享受人生,其中一些
观点和方法已显得陈旧落伍、不合时宜甚至有明显谬误。但是,我们没有理
由认为林语堂是在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生活的艺术》写于20 世纪30 年
代中叶,正值法西斯主义猖獗之时。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以放
浪者为理想人。这似乎远离崇高,但却切中时弊。正如林语堂所说:“在这
个民主主义和个人自由受着威胁的今日,也许只有放浪者和放浪的精神会解
放我们,使我们不至于都变成有纪律的、服从的、受统驭的、一式一样的大
队中的一标明号数的兵士,因而无声无息的湮没。放浪者将成为独裁制度的
最后的最厉害的敌人。他将成为人类尊严和个人自由的卫士,也将是最后一
个被征服者。”我相信,读《生活的艺术》到这里,人们会理解林语堂的良
苦用心,理解林语堂那放浪不羁的叙述姿态下庄严正直的火热情怀。

(黄伟林)


《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

葛晓音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生活在别处。流浪的三毛,走遍异国他乡的千山万水,但她依然结不开
一个心结,依然在做一个长长的梦: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三毛去过欧洲、非洲、南美等59 个国家,她记下了自己不着痕迹的飞翔
的心路历程。犹如一只不受拘束无法拘束的小鸟,她自由地生活在别处。然
而,无论三毛何处去,她的心依然归属一块她不居住的土地。三毛终于把自
己关于故乡和祖国的那一个遥远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