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艺术分册 >

第2章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艺术分册-第2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艺术分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在我国云南傣族群众中还流传着端午节包粽子由来的另一种说 

法。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傣族男女青年,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深深 

相爱。可双方家长硬是不赞成这门亲事。五月端午这天,他们便一块跳进了 

老丙大龙潭。为了纪念这对青年,每年五月五日,傣族人便聚集在元阳县乌 

河湾坝老丙大龙潭边,让青年们自己选择理想的情人。青年男女围成圆圈, 

唱歌跳舞。歌舞罢,小伙子将事先包好的粽子丢给看中的姑娘。如果姑娘对 

小伙子有意,则拾起粽子。然后手拉手,分散到绿树下,去倾诉衷情。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 

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平定北方突厥的侵犯,令手下大 

将李靖率部出征。李靖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 

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 

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 

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 

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 Page 5…

                           重阳节吃糕的由来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天,许多地方有吃糕的风俗, 

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个庄户人家。户主是个为人忠 

厚的庄稼汉。一天傍晚,他从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对庄稼汉说: 

 “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灾。”他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没做坏事,怎 

么还有灾难呢?”老先生说:“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在九月初九 

前,你要拣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做,就可以避灾。” 

老先生说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庄稼汉依老者的话领着家人刚爬到一座山顶上,就见家 

里房子着起火来,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腰中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 

光秃秃的石头,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到 

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唯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往往搬家,登高避灾。 

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么办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 

也折腾不起呀,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 

同音,以吃糕来表示登高消灾。从此,重阳节吃糕的风俗流传至今。 



                           重阳节赏菊的由来 



    我国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 

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 

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 

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作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 

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 

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 

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 

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 

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笑 

逐颜开,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赋,都夸菊有情,不 

负陶公意。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重阳赏菊的习惯便由此而 

形成,流传至今。 



                          “福”字倒贴的由来 



    春节,民间都愿在自家的门窗外倒贴个红“福”字,人们约定俗成,图 

个喜庆、吉利。 

    此俗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那年正值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人欢 

心,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家人 

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 

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瓜葛自身, 


… Page 6…

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 

 (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觉得也合情理。心想:“怪不 

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 (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 

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 

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 

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红色表示吉庆的由来 



    每逢新春佳节或办喜事儿,人们总要张灯结彩,贴上大红对联,点上大 

红蜡烛,来个“满堂红”,以表示喜庆、吉祥。这种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 

    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 

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 

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 

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下来了。于是,红色就成了我国人民表示喜庆、 

吉祥的颜色。 



                               灯谜的由来 



    在中国,把谜语写在花灯上叫人去猜,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古时候有个财主,他虽是家财万贯,但却从不施舍给穷人,他的品性是 

见高就拜,见低就踩,穷苦人家对他恨之入骨。但他有财有势,人们除了恨 

之外,亦无可奈何。 

    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有一名受尽这个财主剥削的人提着一个花灯 

来到财主家门前。他的花灯又大又亮,更为特别是,灯上题了一首诗,引来 

很多人围观。财主好奇,也走出门外看热闹,可是他不识字,就叫帐房先生 

念给他听。帐房先生摇头摆脑地念道:“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在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财主听后大怒,说提灯之人有意讽刺, 

并叫来家丁要打他。可是,提灯人不慌不忙地说:“这诗怎会是讽刺你,它 

的谜底是 ‘针’呀!”顿时引起哄堂大笑,财主狼狈地溜进屋。此后每有彩 

灯会,必出现灯谜。 



                             “囍”字的由来 



    明朝浙江杭州有个方秀才,上京赶考进士,船过苏州,只见一处岸上灯 

火辉煌,笙歌满耳。待船靠岸一看,原来是一户富商悬联招婿。联曰:“走 

马红灯,灯红马走,红灯灭熄,走马停步。”虽然人山人海,却没有人出来 

应对。方秀才也被难住了。为了不误考期,方秀才只得将对联牢记心中。到 

京城开科考试那天,主考大人以飘扬的“飞虎黄旗”为题出了一联“飞虎黄 

旗,旗黄虎飞,黄旗翻卷,飞虎藏身。”此时,方秀才不觉心里一亮,便以 

苏州富商悬联招婿的上联作对,且第一个面呈主考大人。主考大人阅后,大 

加赞赏,便将其录取为进士。方秀才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志。途经苏州 

时,仍见悬联招婿的上联无人对出下联。此时,方秀才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 


… Page 7…

联作下联以对。富商一见十分满意,便设宴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 

竟使方秀才双喜临门,方秀才大喜过望,便在洞房花烛夜的那间新房雪白的 

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喜”字。 



                             过生日的由来 



    此风俗始于南北朝。那时,有个皇帝的生日是八月初六,为了庆贺,便 

下令将这天定为“斋庆日”。之后,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开斋大赦。到唐 

朝,宫廷更加重视过生日。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每到这天, 

便召集群臣饮酒作乐,并授意向他“敬献礼物”。这以后,各朝各代的皇帝 

和宫廷大臣以及地方官吏也都相袭仿效,一直传到民间。民间很重视儿女的 

周岁生日,常搞“抓周”仪式。真是:“人之常情兮望子成龙,舐犊之爱兮 

父母痴心。” 



                            生日祝寿的由来 



    生日祝寿是中国很古老的传统,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据北齐文学家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过庆贺孩子1周岁生日的习俗。 

到唐代庆贺成人生日的习俗就很盛行了。唐太宗曾对大臣长孙无忌说:“今 

天是我的生日,世俗都为之欢乐,在我却感到悲伤。”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 

月生日时,曾在花萼楼下宴会百官,百官上表要求以皇帝生日这天为千秋节。 

    生日上寿礼,大约始于宋朝。宋时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绍 

兴年间,宋高宗曾下过禁止任官受生日贺礼的指令,但秦桧擅权后,四方之 

官,都趁生日机会向秦桧送礼。其后各地方大小官吏也都效法。于是这种习 

俗也就渐盛了。不过官场的寿礼,是带有肮脏气味的,不能与亲友间那种良 

好的生日祝寿同日而语。 



                               抓周的由来 



    孩子刚满一周岁那天,做父母的就要在他 (她)面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 

的东西,诸如笔墨纸砚、珍宝玩具、服饰胭脂、瓜果点心等,看孩子抓取何 

种物件,预测其一生的性情和志趣。这种由父母导演的小孩子周岁仪式,名 

叫“抓周”,又称“啐盘”、“试儿”,可算我国古老的风俗了。据史载, 

此俗兴于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风操》有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 

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 

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一期, 

即一周岁。按迷信说法,婴儿如抓弓矢,则长大后喜武为将,如抓纸笔,则 

长大后习文为儒,如抓珍宝服玩,则长大后心地贪婪或玩物丧志。女婴如抓 

刀尺针缕,长大后会女红娴熟,成为贤妻良母……郑珍《芝女周岁》诗有句 

云:“为纪啐盘诗,悲忻共填结。”唐宋时期,抓周这一风俗已很流行,民 

间十分重视,仪式也很隆重。《梦粱录·育子》篇中有关南宋时杭州风俗说: 

 “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秉烛,顿果儿饮 

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