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

第43章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43章

小说: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流、文化交融的流速正冲刷和毁灭由封闭半封闭状态下的地域文化的积淀。因此,今天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姑娘,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苏州姑娘”了。
  是再也见不到昔日的“苏州姑娘”了,但是,上世纪中叶发明的摄影术,终于使我们能从定格在胶片的旧影中,寻觅正宗“苏州姑娘”的倩影。
  清水芙蓉
  苏州姑娘是美的,她们美而不艳,丽而不俗,是一种清纯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苏州姑娘最恰当的描述。
  苏州姑娘的美是苏州的水赐予的。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吟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姑娘生于枕河人家,长在小桥水巷,这里。没有风沙尘暴的袭击,没有严寒干冷的冬季,没有暴虐似火的烈日。苏州南临太湖,北枕长江,京杭运河穿城而过,年平均气温16度上下,降水量1063毫米,无霜期233天,水面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多。温暖湿润的水汽滋润着,保护着姑娘们的皮肤,优美的水环境培育着姑娘们的心灵。
  曹雪芹用贾宝玉的嘴说出了姑娘柔美的真谛:“女儿是水做的……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贾宝玉钟情的林黛玉就是一位来自水乡苏州的姑娘。
  环境造就人,人是特定环境的产物,他的性格、他的智慧,都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孔夫子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水环境使苏州姑娘生性温柔、多情。乃至语言、服饰、习俗等等,无不渗透着水环境的痕迹。苏州姑娘的衣着淡雅朴素,与苏州民居的粉墙黛瓦十分吻合,是那么清澈明净,一如水的风貌。
  小家碧玉
  “碧玉小家女”(古乐府《碧玉歌》)是对苏州姑娘身份的经典用语。
  苏州出才子、出状元,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年代,苏州出过不少大官,但不是在苏州当官。苏州是那些进取的文人修身养道的场所,也是那些失意的官宦隐居退身之地。苏州城除了春秋时为吴的都城和元末张士诚短期称过王,历史上的苏州没有王气和霸气,它更多的是文气,是文人读书和退出官场的文人们赋闲的场所。
  苏州气候宜人,山明水秀,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都,历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称为“人间天堂”。因此,苏州城里的小家是相对于官宦贵族而言,所谓小家,其实也都是殷实之家,小康之家。因此,这样人家出来的姑娘家,没有官宦大家小姐那种骄娇二气,也不像贫家女儿那么穷困潦倒。
  苏州的小家碧玉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苏州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文化城市,本世纪以来,苏州的女子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苏州市志》载:在清政府提出开放女禁前二十三年的光绪九年(1883),苏州就建立了女学,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女教师顾雅丽(美籍)在天赐庄创办冠英女塾,开新式女子小学的先河。民国元年,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据民国二年统计:城区公立学校在校女生277人,占在校生的百分之七点七;私立学校在校女生744人,占在校生的百分之五十。五四运动后,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女子职业专科学校也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的苏州姑娘。
  除了学校教育,她们更多地受到家庭的熏陶,富足殷实的家庭一般都保持着完整的中华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姑娘,她们文静、娴雅、温柔、甜美,十分的讨人欢喜。
  吴侬软语
  有句俗话:“宁与苏州人吵架,不与宁波人讲话”。苏州话音色软绵甜润,是一种女性化的语言。男子汉讲苏州话总让人感到有点“娘娘腔”。诗人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中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吴姬,吴地女子也,苏州女子劝客尝酒的吴语给李白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州评弹以说和唱的形式,把吴侬软语艺术化地推向了极至,清脆的琵琶和沉郁的三弦伴奏,把吴音表现得更为生动悦耳,更富感染力,用苏州评弹演唱的《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西厢记》、《三笑》等言情故事使南方听众百听不厌。
  苏州姑娘善唱,也能舞。汉人的舞蹈,历来不为人重视,大概是舞之蹈之的女子是轻佻的表现,与儒家传统不相吻合,在儒家思想还不占统治地位时的唐代,苏州姑娘确是善舞的。唐代诗人王昌龄《重别李评事》诗中有“吴姬缓舞留君醉”句,美丽的苏州姑娘轻盈舒袖、缓移莲步,翩翩起舞,令文人墨客陶醉。九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反复播放的由苏州姑娘演出的《担鲜藕》舞蹈,算是再现了苏州姑娘舞姿的优美。
  旧影集中的苏州姑娘,难忘的也是遥远的音容笑貌。现代的姑娘们,受的教育是现代的、穿戴是现代的,语言也是现代的,舞蹈也是现代的。不管她们展现的是多么的“现代”,多么的“酷”,但那有着水样柔情的昔日的“苏州姑娘”却总是令人想望。
  漫话江南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此风一直流传到清代。顾禄《清嘉录》中也说:“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古人在立春和花朝两大节日中应用了大量剪纸作品,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可见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之花在吴地风俗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苏州的灯彩自古有名。旧时,腊后春前,阊门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光怪陆离,精奇百出,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种灯彩,用剪纸人、马粘贴在竹制的轮子上,一点上蜡烛,就会转动,曰“走马灯”。梅里人用彩笺镂出细巧人物扎灯,人称梅里灯,很有名气。又有一种夹纱灯,是用彩纸刻出花鸟禽兽之状,随浓淡晕色,熔蜡涂染,再用轻纱夹起来,点燃灯烛后,则见“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
  市上出售的各式苏灯,形式多种多样,人物花果、禽兽水族、亭台楼阁,应有尽有。这些灯彩,全用绢绸糊制灯身,上面均有彩绘或粘贴用五光十色的蜡纸镂刻的纹样,衬以金灿灿的底纸,显得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苏灯的可贵之处,不但造型变化多端,无论在晚上点灯或白天悬挂,都很耐看,这显然同剪纸装饰很有关系。
  苏州过去还有一种纸扎店,专售制作祭祀用的衣着、家具和生活用品,均用竹料、纸品扎制糊成,几可乱真,俗称“巧玲珑”。这些用具上都有剪纸装饰,其中以花鸟图案为多,有些花纹上还缀有“福、寿”等吉祥字样。它的特点,是以黑纸剪出花纹,再衬以各种颜色的蜡光纸,给人以一种鲜明而沉着的感觉。
  阳春三月,吴地有放风筝的习俗,纸扎店和灯彩作坊就制作大量风筝出售。风筝上的装饰图案,有的用镂刻的纹板用色水喷洒而成,有的用套色剪纸贴在上面,使得风筝更加飘逸秀美,惹人喜爱。
  苏州自古就是丝绸之乡。在丝绸印染中,唐代有一种“夹缬”的方法,文献上说是用镂空花板覆于绸面,涂刷染料成花。苏州虎丘塔出土的北宋印花绢包袱,在绿色底子上,印出黄色双鹦鹉团花。古代还有一种豆灰印花,是以石灰和黄豆粉拌和成糊,用镂空印板刷于棉布上,待干后,投入染液染色,去除豆灰,此处即因豆灰处拒染而呈白色。这种防染印花,俗称“药斑布”。以上两种印花法,应该说是刻花技艺在织物上的应用。
  旧时,苏州城乡妇女大多会绣花,未出嫁的姑娘,把刺绣看作是一种必学的手艺,因为封建时代衡量少女才华的高下,显示其聪明智慧,非绣花莫属。那时,新娘嫁到婆家,孝敬长辈的礼物,全是绣有花纹的日用品,如荷包、粉扑、枕头、眼镜套、帽子、鞋子,以及挂在床上的发禄袋等等。这些绣品的花样,许多妇女都能剪出来。它的内容大多是花鸟、虫鱼之类,如“鸳鸯戏水”、“孔雀开屏”、“喜上眉梢”、“竹报平安”、“年年如意”、“福寿双全”等等,都是吉祥喜庆的口彩。这种刺绣的制作,大多先用白纸剪成图案,贴在绣面上,然后用绣线将纸样绣没,绣好后用缝针细心地将纸样剔出,绣品才算告成。过去苏州街头闹市区,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农村妇女坐在小凳上,在许多看客面前左手捏着不时转动的小白纸,右手的剪刀口就在纸上弯弯曲曲,上下移动,只觉“嚓嚓”有声,一霎时便剪出了龙、凤、花、鸟之类的图案,神态生动,呼之欲出,观者莫不暗暗称奇。剪花艺人把花样剪好后就放在地上的竹匾中,任人挑选。那时一张花样不过二三文钱,真是最廉价的艺术品了。
  过去苏州剪纸在生活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只是刺绣的花样,有的就是一幅独立的艺术品,它可以是贴在窗上的“窗花”、放在礼品上的“礼花”、挂在门楣上的“门笺”、贴在灶山上的“灶花”、放在祭品上的“供花”,还有一种是结婚时装饰各种用品上的“喜花”。喜花的形式最富变化,有圆形、方形、椭圆形、菱形等,也有桃子形、石榴形、葫芦形、花瓶形、如意形等等。
  苏州有个剪纸老艺人张钧昌,他从小就爱剪纸,他有一手绝妙的剪纸技巧,他剪的龙凤、白鹤、花鸟、鱼虫等装饰图案,细腻秀美、生动传神,谁见了都会赞叹不已。他说:一个好的剪纸艺人,不但要有熟练的剪技,更要有画图的基础,善于借鉴各种工艺美术的精粹,为我所用。剪纸生发了刺绣和丝绸纹样,反过来,刺绣和丝绸的精益求精、不断变化,也影响着剪纸装饰艺术的造型和神韵,从而产生了一种有别于浑厚见称的北方剪纸的独特风格。
  郭沫若曾对南方剪纸作过如下评语:“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这是对江南剪纸最恰当的评价,苏州剪纸亦当“美在人间永不朽〃。
  虎丘不断四时花
  《清嘉录》成书后,作者顾禄请人题词,何桂馨题词两首,第一首便是:
  吴趋自古说清嘉,土物真堪纪岁华。
  一种生涯天下绝,虎丘不断四时花。
  按作者所言,题辞是随到随编不论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的,何桂馨最先读到这本书,第一个题词,于是,翻开这本记载“岁时无殊,而风土各异”的《清嘉录》,我们首先见到的便是这首诗。
  今人来新夏先生评价说:“清代的风土杂著颇多,重要都邑几乎都有,而以谈北京、苏州者为多……其能以月为序;以节令民谚为题;叙地方风土人情;娓娓详备;兼能参稽群籍;附加考按者;自当以《清嘉录》为最。”在这样一本关于苏州风土的杂著里,何桂馨把他个人对苏州最具深刻印象的“虎丘不断四时花”的地域特色,一下子摆放到人们面前,算是献给了阅读者一束芬芳的鲜花吧。
  〃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的苏州亮出了它的缤纷多姿的色彩。
  在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