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

第32章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32章

小说: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噬缬凹吐计灾滤锌厮担骸拔业奈恼挛幢啬芪づ┍瘢业呐杈暗拐娴奈づ┍窳恕!敝芏骼础⒅斓隆⒊乱恪⒁督S⒌攘斓既艘卜追装莘米侠夹≈怂蟮墓奈琛�
  对于盆景艺术,周瘦鹃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凡是花草树木,都有它的一种美的形象,看在人们眼里,就引起了心中的爱好。花草树木种在地上,自有它的一种自然美,可是种到了盆子里去,经过了艺术加工,那就于自然美外,增加了人工的美,达到了‘诗情画意上盆来’的最高境界。”
  “一般人看了一般花草树木种在盆子里的,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笼统地称之为盆景。其实我们心目中的盆景却并不如此,一定要挑选那种老干枯干矮矮的树木,用人工来修剪了它的枝条,美化了它的姿态,才能作为盆景。至于一般花草树木,譬如兰、蕙、菊、月季、山茶、万年青、吉祥草等,并没有经过艺术加工而随随便便地种在盆子里的,那只能称为盆花、盆草和盆树,决不能作盆景来看待。要知道盆景的每株树,就是山野间老树的缩影,把大自然的美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盆子里去,这种树必须随时修剪整枝,不使它长得太高太野,抑制它的发育;如果是枯干虬枝,那就更饶古意,可以算得上是一件盆景中的艺术品了。凡是这种在盆子里的老干或枯干的树木,我称之为简单化的盆景。另一类是复杂化的盆景,除了把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适当地配以若干个大小不等的石块或石笋,和广东省石湾镇制作的陶质屋宇、亭榭、桥、塔、船只和人物等等,作为点缀,大小高矮,都要和树干、树叶作比例,以正确为目标,一切布局,都要像画家作画一样独运匠心,那么这一个盆景,就等于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立体画了。”
  周瘦鹃秉承“画意入盆”的苏州盆景艺术传统并将其发挥到极至,常常依照古今人的名画来制作盆景,求其有诗情画意,比如他仿倪云林画意的“山林小景”,沈石田画意的“鹤听琴图”,仿唐伯虎画意的“蕉石图”,
  仿恽南田的“枯木竹石”,仿齐白石画意的“独树庵图”。他还取毛主席《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的诗意为题创作了不少盆景。他还有许多作品光是听听名字就挺有意思:苏东坡南岛寻诗,李太白举杯邀月,孟浩然拥鼻微吟,刘伶抱瓮醉眠,听松图,观瀑图,柏乐图,琴趣图,秋江独钓图,闲话桑麻图……苏派盆景文人气息浓郁的特点在周瘦鹃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朱子安出身于园艺世家,祖上就在常熟乡下以种栽花木为业。朱子安十多岁时只身到无锡一家公司做花工,结婚后回到苏州,在瑞光塔下买了一块地种植经营花木盆景。后来这块地上建苏州第一批工人住宅,他又到施相公弄买了一亩多地种花,直至五十年代周瘦鹃介绍他进园林系统工作。
  如果说苏派盆景是文人和园艺家两类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那么朱子安正是园艺家的杰出代表。他在盆景技艺上有着扎实的功底,把苏州盆景的传统技术“六台三托一顶”掌握得炉火纯青。所谓“六台三托一顶”,就是将树干蟠成6个弯,在每个弯的部位留一侧枝,左、右、背三个方向各3枝,扎成9个圆形枝片,左右对称的6片即为“六台”,背面的3片即“三托”,然后在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即“一顶”,其结构层次分明,参差有趣,陈放时一般都两盆对称,意为十全十美,很受达官显贵的喜爱。朱子安还能把盆景做成鹤的形状和寿的形状,在一些祝寿会上陈放。
  从四十年代起,朱子安开始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大胆创新,采用“粗扎细剪”的技法,快速成型,赋予苏派盆景以新的时代精神。“顶”的位置因桩而异,因势而变,达到造型构图简洁、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就此成为当代苏派盆景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朱子安被誉为江苏盆景之王。他制作的有500年树龄的圆柏盆景“秦汉遗韵”,以及大孤松盆景“云蒸霞蔚”等杰作都堪称苏派盆景的典型代表作。
  朱永源是苏派盆景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朱子安是他的父亲,也是他的师傅。他参加工作后,伴随着园林系统的一批盆景辗转拙政园、网师园、慕园、万景山庄。五十年代末他跟着父亲和园子里的其他师傅一起到山里挖榆树、雀梅、三角枫等树桩,那是大规模挖树桩的开始,挖到了不少好材料,在此之前只有极少数的人到山里挖树桩,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东西山一带也基本上挖不到树桩了。文革武斗期间,别人早已躲在家里,只有他和父亲以及一位胡师傅三人天天上班,不顾子弹在头顶上飞,坚持给几千盆盆景浇水,时间长达两个多月,维持它们不死,使得包括“秦汉遗韵”在内的一大批盆景艺术珍品免遭厄运。
  朱永源为了苏州的盆景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继承和创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制作和养护的作品锦松“苍干嶙峋”和榆桩“龙湫”在全国盆景艺术评比展览中分获一等奖,锦松“嘶风啸月”获二等奖,为苏派盆景争得了荣誉。
  听说评选盆景大师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两次获得全国盆景评比金奖,如此说来,李为民也具有这个资格了:1993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在天津举行,他的刺柏“横柯展碧”被评为金奖;今年刚刚在虎丘落幕的第五届展览上,他以刺柏新作“龙凤呈祥”再次获得树木盆景金奖。
  别看李为民今年才四十多岁,他也可以说是盆景界的老资格了。他自小就受外公周瘦鹃的影响,对盆景情有独钟,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盆景爱好者,李为民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长大,大约不爱盆景也难。李为民似乎一出生就没有离开过盆景,他现在从事盆景创作的院子就是紫兰小筑的小部分。这个有300平方米的院子里,密密麻麻放满了各种各样的盆景,侧身穿行其间,李为民一盆盆介绍过来,如数家珍,其中除两盆获得全国金奖外,还有好多都曾经在省里、上海花卉世博会等盆景评比中获奖,为苏派盆景争了光。
  搞盆景创作是很辛苦的,不管是刮风下雨,每天都得细心伺弄那些不说话的精灵,浇水、除草、施肥、嫁接、翻盆……无休无止,还得经常到浙江、安徽等地深山里采挖树桩。被太阳晒得黑黑的李为民觉得这些都无所谓,成功的报偿是对他最好的安慰,他的盆景创作已形成自然、丰满、精致的风格,得到圈内人的广泛承认。最苦恼的是场地太小。按理说他有300平方米的院子已经很不错了,在苏州有这样的条件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但他的盆景太多了,而且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多,旅行社还经常带团到他家来参观,人一多,院子里转身也难。有人问他的金奖作品是不是出售,他回答说出多少万也不卖,但如果换两亩地倒可以考虑。
  我是在虎丘山上认识李为民的,那天正是中国第五届盆景评比展览开幕,他在他的“龙凤呈祥”旁边忙碌着。边上还有虎丘山送展的“奇柯弄势”和拙政园送展的“冠柏”,这两盆作品也同时获得金奖。这次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江苏省建设厅和苏州市政府主办,苏州市园林局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承办的盆景盛会适逢2001年虎丘花会,山上山下花树如锦如潮,来自全国七十多个城市和1500多盆盆景一齐亮相,争奇斗艳,真个是流派纷呈,精品荟萃。这次盛会充分展示了苏派盆景的艺术魅力,我看到许多人在苏州盆景前久久驻留,赞不绝口。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甘伟林副理事长告诉我,其实其它各派都或多或少地从苏派中学到不少东西,他希望苏派盆景再接再励,更上层楼。
  参观这次盛会还使我感受到作为苏派盆景大本营的虎丘山的不凡气度和广泛影响。我为她高兴、为她祝福,苏州市园林局徐文涛局长的话引起我强烈共鸣——愿苏州盆景之花在艺术的春天越来越艳!
  年画?版画?桃花坞
  幼小纯净的心灵,就像混沌初辟,一片洁白清澈,最早最常接触的往往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生长在古城苏州,宅院深深,一进连一进的厅堂,四壁总是挂满了字画。不管是唐伯虎,抑是文徵明的“山水花鸟”,在孩子们心目中都不及那许许多多朴拙简单、一目了然的年画有趣。诗中有画,怎比得画中有故事更有趣﹖
  大字还认不得几个,启蒙的是那一幅幅“民间传说”“忠孝故事”“生活习俗”“四时节庆”“渔樵耕读”“祈福诉愿”“飞禽走兽”“四季花果”……小小年纪已识得如许常识、文学、世间万象,这都应该归功于那丰富的民间艺术了。
  从小最受照顾、朝夕见面的要算是“门神”了。进出还抱在大人怀中,跨高门槛时一抬一顿,正好与屏门上的门神一般高,于是,红脸,白脸,打个照面。白脸有张娃娃般白里透红的胖脸,丹凤眼、五绺长须;红脸两只金鱼般的大暴眼,络腮胡子中藏着蒜鼻与兔牙。两神一样甲胄鲜明,袖带飘扬,双手紧握长戈在胸,威风凛凛,真有“两神把关,万邪莫入”之势。两神名称一“荼”一“郁垒”(简称神荼、郁垒两兄弟),传说两兄弟同住海上一座住鬼的屠苏山上“检阅百鬼”,凡见祸害邪恶之鬼,便以苇索执缚“喂虎”……这一对是守护大门;另外,厅门上驻扎的两位像双胞胎,方方正正的红脸,慈祥的笑容;修长连鬓的丹凤暴眼,绣龙织虎的红袍,一手持剑斧,一手持茅绶,脚前围坐五个愣愣孩童:有跨麒麟,有持如意;守护神都是“保姆型”的。当我抱着猫咪,一个人寂寞地坐在两厅间的高门槛上,抬眼望见那洋溢在眼角唇须中的笑意,自门扉融注如同天井射进的冬阳一般,暖洋洋地照拂着我,驱走了古老厅堂内的阴森幽冷。有说他俩原是唐太宗左右的秦叔宝与尉迟恭,由于智勇双全而被崇拜为英雄,封作人们敬仰的神。
  岁朝吉庆,四时节日,我们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随意把人们欢欣、忙碌的情景绘刻下来,于是有了一幅幅生动的年画。“岁朝欢乐图”全家总动员,从厨房到厅堂,蒸糕印团,供神祭祖,悬灯结彩,孩子们穿梭轧闹忙;除旧迎新的热闹、勤奋气氛从画面上洋溢开来。团圆夜,烧火盆,年事准备就绪,内外焕然一新;灯彩交辉照映着供奉的喜神祖先画像 ,纸马(神像),锡碟方脚盆里盛着点心、水果、干果;青花大瓶里插着天竺、蜡梅,紫砂浅盆里养着盛开的水仙,守岁烛红焰闪闪,万寿香青烟缭绕,火盆里燃上熊熊的“欢喜团”。不管人在何方,全都赶回来团聚,一家老小穿戴光鲜,乐乐融融围坐着吃年夜饭,亲情和年景融成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腊月田园乐”“同庆丰年图”,一年到头胼手胝足耕耘的庄稼人,另有一番勤劳迎丰收的气象:草墩堆得高高的,紫门上贴着红对联,屋檐下挂着红辣椒、玉蜀黍,晒谷坪上鸡鸭成群;牛栅、猪栏修筑一新,收割后的田地空旷清爽,黄牛闲闲地嚼着干草,孩子们追逐着燃放爆竹,空气中似乎闻得到冬阳照耀下的稻草混合香味。一年难得穿戴整齐的农夫农妇,扶锄端箩,笑望着汗水换来的丰衣足食。
  “春牛图”“采茶牛图”这是农家人最重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