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陨裣筛猓旁鲁蹙懦灾匮舾獾南八住�
苏州的饮食文化可称得上是极为精致讲究的。糕的品种就有黄糖糕、白糖糕、百果蜜糕、瓜仁松糕、猪油年糕中还分玫瑰、薄荷。吃的方法也有多种,蒸、煮、煎、炒、烤等,而各有不同口味。
年糕始于何时,何人创,无史书可查。可在苏州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伍子胥被逼自刎时,他对侍从说:“若城破,民受饥饿,可于城下掘土数尺,自可得到。”不久,阖闾城被越军攻陷,百姓断粮,果于城下挖出可以充饥的“大城砖”,都是用糯米粉蒸熟压制的。原来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置下的“囤粮应急”之计。后世苏州百姓每逢过年都蒸糕奉祀伍子胥,以示不忘旧恩。
奇怪的是被奉为儒家经典著作的“六经”中却没有“糕”字。唐代做过苏州行政长官的刘禹锡,于吃糕时忽然想作一首用糕字韵的诗,但苦无史实而作罢。故后人有诗讽刺他说:“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人一世豪。”其实,《隋书?五行志上?武平二年》就有:“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记载。史实是有的,只是刘禹锡忽略了。
松鼠桂鱼
相传乾隆下江南到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有尾活蹦乱跳的鲤鱼,便指名要烹调给他食用。厨师知皇帝驾到,不敢怠慢,不仅在口味上下功夫,而且为免宰“神鱼”罪过,将鱼烹制成昂首翘尾的松鼠的形状。此鱼色泽酱红,外脆内嫩,甜酸适口,乾隆食后大为赞赏,松鼠鱼便传扬出名。
如今,松鼠鱼以桂鱼作原料。桂鱼肉质细嫩,骨疏刺少,经剞花、油炸后、头大口张,尾部翘起,内似翻毛,形似松鼠,浇上虾仁、笋干、番茄酱卤时还会发出嗤嗤如松鼠的叫声。松鼠桂鱼色、香、味俱全。制作此菜的特级厨师刘学家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厨师。
碧螺虾仁
在苏式菜肴中用河虾制作的菜颇多,如油爆虾、盐水虾、碧螺虾仁等等,其中螺虾仁为吴门传统名菜。
碧螺是指洞庭东、西山特产碧螺春茶叶。碧螺虾仁用新碧螺春的清香茶汁作调料,与河虾仁一起烹调而成。入口后不仅有河虾的鲜味,而且有名茶的清香,别具韵味。上桌时如以茶叶点缀围边,则色香味俱全,益臻苏州菜肴特色。
西瓜鸡
西瓜鸡是苏州传统时令名菜。用夏天消暑的佳品西瓜,与鸡熟制,味美清香,富有营养。
西瓜鸡以肥嫩母鸡为主料,断开脊背,斩头去爪,取出内脏,洗净,加清汤、火、笋片,放旺火烧沸,并焐至鸡烂。在西瓜上雕一盖,去瓜瓤,在瓜皮上雕上文字或图案,在沸水中略烫,再入清水浸凉,然后将鸡放入西瓜内,倒入鸡汤,并放进火腿片、笋片、香菇等,加原汤,盖上瓜盖,蒸几分钟后便可上桌。西瓜鸡鸡肉鲜嫩,汤清瓜香,为夏令时菜。
洞庭碧螺春茶
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后来康熙皇帝南巡,游览太湖,江苏巡扶宋荦用“吓煞人香”进南,康熙品尝后大加赞赏,然认为茶名欠雅,便因此茶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而易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茶的特点是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
采摘碧螺人茶,以清明节前后一旗一枪的“明前茶”为最佳,叶制而成。烘制碧螺春不用工具,全靠双手在锅中不停地焙弄嫩叶,要光翠绿,白毫毕露,一斤碧螺春茶叶约需60000个叶芽才能烘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全凭炒茶高手掌握好温度,适时地团、揉、搓、炒。可见工艺要求之高,功夫之深,因而丘螺春茶被人们称誉为“功夫茶”、“心血茶”。
50年代,洞庭碧螺春茶产量每年只有一吨左右,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种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农在山岗坳、湖畔、果园边开辟了大量新茶区、扩大了种植面积,碧螺春花样年产量最高时超过20吨,形成了规模生产。
色香味俱佳的碧螺春茶不仅在国内视为茶中珍品,而且名扬海外。目前,碧螺春茶叶主要供出口,销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顺口溜中尝美食
苏州人好吃且善吃,常常还吃出点名堂来。因为这个“吃”,常被外地人误认为苏州人就是只会吃、喝、玩、乐,把苏州人蔑称“苏空头”。苏州人也真有点“另有一功”,吃就吃吧,还喜欢把爱吃的食物编成顺口溜,几句话就能把这一美味的奥妙包括在内,也许,美食家和烹调好手还有些借鉴作用。
五香酱肉
苏州酱肉自古有名,什么老陆稿荐、真陆稿荐、首创陆稿荐……无非是借陆稿荐之名张扬自家的酱肉而已。其实,你听听这几句话,也就明白苏州酱肉为什么如此有名了。
“配料讲究,火候要到,四角着地,入口而化,旁人吃着我闻香。”
当然,要达到这个水平也不易。说说四角着地,把肉烧成酥烂得放在盘子里四角能全部落下,平平无缝,其酥烂程度一目了然。这样的肉在起锅时,需用漏铲轻轻托起,待稍冷后再切块,待它一接触热饭当然是入口而化,香气四溢,旁人闻香了。
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是苏州有名的点心之一。对它的评价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头靠烘烤,鲜馅汤汁满口来,底厚焦枯是败品。”不仅介绍了生煎馒头的优点,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买,其至“罢吃”。
油酥蟹壳黄
这种点心看看名字,也很吸引人,油、酥,外加还有象烧熟了的蟹壳那样金黄的外壳,吃起来当然是和名字一样的美味。
“既要酥松不粘口,又要烘透不枯焦,一口咬下饼不散,窍门全在油酥调配上。”看看只有三十个字,做起来就得先当三年学徒。
手艺高的老师傅,还能把蟹壳黄做成一个中心空着的圆饼,叫“盘香饼”,最受吃早茶的茶客欢迎。现在已久而不见了,但愿今后还会有人能做出品味极佳的“盘香饼”来!
挂粉汤团
这也是苏州著名的点心,仅馅心就有鲜肉、猪油白糖佳花、细滤豆沙、玫瑰猪油、白糖薄荷、萝卜丝等。成谓挂粉,是用水磨糯米粉装入布袋,压上石盘,让它逐渐滤去水份,用挂粉做汤团皮子,又糯、又薄、又不易裂开,吃到嘴里真是味道好极了。
“挂粉汤团真好吃,粉糯皮薄慢吸汤,甜咸花色任你选,五色一碗最理想。”理想是理想,只是汤团好吃要“慢吸汤”,别烫了你的嘴!
牛肉包子和锅贴
这种点心是“舶来品”,但“舶”得不远,只是一些身怀绝活的回民到苏州来大显身手而已。牛肉包子和锅贴最受苏州人欢迎。
这种包子个大皮厚,用鲜牛肉加萝卜做成馅,吃起来既有牛肉味又有混鲜味,上下两面煎得黄而不焦,出锅时香味扑鼻,引得你非掏钱尝一下,只化一碗阳春面的代价,就可买一客(五只)包子,外加供应辣酱,包你胃口大开。若要吃得雅气点,可以买一客牛肉锅贴,再加一碗咖喱牛肉汤。一盘牛肉锅贴,粗看只只相连,用筷子一夹却是只只相离。锅贴皮薄馅多,也是黄而不焦,吃起来有滋有味,算得上是“享受”。
“皮粘焦枯不成品,急火旺烧赶客走,若要留客靠手工,馅料汤汁好,顾客自会来。”现在若有留不住吃客的点心店,倒是可以把这四句话好好捉摸捉摸,也许重视一下产品的做工和质量,顾客也许自会来了。
水八仙
宴居苏州,真人生一幸。“擅三江五湖之利”的东方水城,从来便是鱼米之乡,雅称水天堂。而苏州美食,则是水天堂的一颗明珠。赵筠《吴门竹枝词》云:“佳品尽为吴地有,一年四季卖时新”。不说“饭稻羹鱼”山肴野簌,单说水生佳蔬时令素鲜,便已快人朵颐驰名四远。《呂氏春秋》早有记载:“菜之美者,具区之著。”具区者,即指濒临太湖的江南水乡。谁要是忽略了苏州的“菜之美”,江南水乡的风情画,就成了寡淡乏味的残山剩水,文化古城的历史章回,也会减去些光彩和悠悠余韵。
古有“珍用八物”之说,今则“水有八仙”之誉:茭白、莲藕、茨菇、水芹、荸荠、菱角、芡实、莼菜。凡此八蔬,都是水生植物。虽说都是些家常菜蔬,并无富贵之气,但一经善于烹饪的苏州人之手,简中丰味适得其时,一上口便觉鲜嫩水灵,清虚淡雅。这种清淡本色,水性真味,迥异于北地的蒜酪之风,恰如清代袁枚所说,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
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说,芸娘不仅善烹鱼虾之珍,即便是平常菜蔬,“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我妻手艺也许不及芸娘,然经她手烹调的“水八仙”,不仅能在自然朴素的本味中透出“意外味”,而且常常能显出一种“味外意”来。有亲情乡味,亦当浮生之乐。这诚如老诗人臧克家所说:写到家乡的菜,心中是另有一种情味的。还有人说得更有意思,称如果尝到家乡的食物,那就是用躯体重温故乡。我今日日可尝苏州嘉蔬美食,不仅天天在用躯体阅读家乡,体味家乡,而且还在天天用心灵领略天堂之味和天堂之美啊。
茭白:葑水清味
有2500余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原有十座水陆并列的城门,堪为东方水都的独特景观。城门各以一字名之,皆有出典。其中位于东南一隅的为葑门。原有陆门雄立,城楼三楹;其上横匾高悬,大书“溪流清映”四字。想当年,水门临溪,葑水长流,真乃古意盎然的画中风物。关于这“葑”的由来,据方志所释:吴地“方言谓封为葑,葑者,茭土摎结,可以种殖者也。”自古以来,城外多湖泊水泽,片片水田,葑草丛生,青翠葱郁,摇曳生姿。城门以一水生植物命名,可见当时葑草之茂,极尽一时之风光。
这“葑”即为“菰”。《晋书》中载:“四面湖泽,皆是菰葑”。何超《晋书音义》引《珠丛》云:“菰草丛生,其根盘结,名曰葑。”又,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江南人称菰为茭,以其根交结也。”这“菰”,也即菰根,就是我们爱吃的蔬菜茭白了。其实,茭白是菰的根上嫩茎,所以又称菰瓜、菰笋,或谓茭瓜、茭笋。吴中茭白久负盛名,历史悠久,西晋时菰菜与莼羹、鲈脍同享盛誉,号称“吴中三大名菜”。我们通常所说的思乡典故即张翰的“莼鲈之思”,实际上他首先想到的是吴中茭白,然后才是莼鲈。不知何故,历史却把茭白冷落了。这倒也不碍事,正如古葑门以及城楼上“溪水清映”的匾额,早已走失在历史的深处,而在葑门外,不,而是在吴中大地上,茭白这一“葑水清味”,却世世代代融进了苏州人的市井生活,诸如“酒焖茭白”、“虾子茭白”、“香糟茭白”等苏式名菜,色白质嫩,清甜香糯,为宴席佳馔,独领风骚,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