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无语的爱情 >

第20章

无语的爱情-第20章

小说: 无语的爱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心有一种模糊,继而一片空白。关于人生的种种想象在那一刻悄悄地爬出来。    
    人生实在是个大题目,酸甜苦辣,包罗万象;却又实在是个小题目,毕竟一条生命只有一个人生。从永恒的角度看,它只是一个瞬间,稍纵即逝。    
    未来的人生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谜,即使活到80岁,81岁仍然未知,怎样把握将来,就需要我们格外用心。    
    与其说人生如梦,如过眼云烟,倒不如说它是瞬间与永恒的较量。漂泊,无论你是一个多么胆怯的水手,也一定逃不脱,历经无数次的晕眩与挣扎,直到生命终了。我们除了全力以赴,别无选择。    
    与永恒拔河,输总归是要输的,生命总归是要完结的,谁能较量过永恒的时空?我们能做的只是让人生尽可能地释放它的能量。    
    人生是一种不断的重复。经常有看上去差不多一样的云,一样的蓝天。    
    重复把奇伟变成了平凡,把丰富变成了单调。初次见海的人常常惊叹于海之无涯、天之无垠,甚至惊叹于海水的苦涩与海浪的起伏。但长时间在海边呢?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呢?重复是对激情的一种磨难,在貌似相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经历里,的确很容易平淡生活热情。    
    然而正因为重复,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才愈加深刻。永远不要忽视生活里的一次一次的重复,正如不能忽视每天一样升起的太阳。在重复中,我们才得以理解生活。    
    尽管生命是一段充满抗争的历程,却常常以平凡收尾。    
    船出了港,哪一个水手不是怀着满载而归的梦呢?每一个人在年轻时都有过憧憬,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却往往是人所无能为力的。    
    平凡是人生最大可能的结局,却是生命最不易做的一种假设。    
    那么,就把平凡理解为不能称之为伟大的小的努力和小的成功。如果不能拥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干脆就做好一个平凡。那意味着我们在认真地履行生命的义务,意味着我们的生命绝不平庸。    
    人生是遗憾的艺术。    
    当你踏上航程的时候,你就再也没有归途。人生就是那种一去不回头的特殊航行。    
    无论多美好,过去的不再来,失去的不再有。同样,无论过失有多大,也不可能从头来过。工作、学习、友谊、爱情,无一不是。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珍惜每一次相识,每一次分手,珍惜每一个每一次。    
    不仅珍惜那历经千难万苦才拥有的,也要珍惜那些轻而易举就得到的。    
    毕竟,生命对于我们只是一次。    
    在一个雾霭蒙蒙的早晨,我独自走近海。远远地,我坐在沙滩上,看将行的船解缆出港。海天苍茫,混沌一片,看海的我也多了一份迷惘。    
    我对人生看得或者很肤浅,很简单了。我深知,将要经历的人生和正在经历的人生远比我理解的深刻而复杂。    
    在那个早晨,我看见一只船出海了。我想,它是去做一次勇敢的漂泊。


第四部分:距离也是一种美丽船要远行

    我常听人说,父亲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地熟悉,又是那样地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亲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仅一次的生命。    
    一位给我写过信的小读者在南京住院,动手术那天我也去了。当他被推进手术室以后,他的父亲像傻子似的呆立在走廊上,整整五个小时,屏息凝神,一动也不动。傍晚,手术车推出来了,当儿子猝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这位四十八岁的父亲竟然往后一倒,当场晕死过去。医生们吓坏了,一边忙着照应刚动过手术的少年,一边抢救那位父亲,整个病房乱成了一锅粥。    
    少年的父亲是军人出身,他见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场面,从来都是眼不眨心不跳,而此刻,面对着亲生骨肉,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事后我问他,他说也不知是为什么,反正他不能看到儿子受罪。    
    像这样的父亲何止一个。我曾在另一家医院见到过一位姓陶的年轻工人,他在一次施工中不小心从高楼上摔了下来,被送到医院抢救。他十多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醒来后,发现面前站着一位白发老人,便问:“你是谁?”那人回答:“我是你父亲。”    
    父亲?小陶苦苦思索,怎么也记不起来。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不老,而且是一头黑发。他哪晓得,就在他徘徊在死神门槛前时,竟把他那五十不到的父亲急成了一个白头老翁。    
    儿时常听外婆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故事,以为是外婆的创作,可望着小陶父亲那满头白霜,我确信外婆没有骗我。    
    在离我住处不远的一间小屋里,躺着一个叫戴小川的残疾少年。他的父亲是个老报人,从年轻时就背着儿子四处求医。一次他背着儿子在泥泞的小路上走了十几里。儿子感觉得到父亲胸膛里那颗心在剧烈地跳动,汗水顺着颈脖的皱褶直往下淌。他恨自己,怎么这样没用,给父亲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忽然冒出一句:“爸,电风扇来了!”说着撅起嘴巴对着父亲那汗漉漉的脖子猛吹起来,父亲再也忍不住,泪水和着汗水滴滴答答地洒在地上,融进了早春的泥泞。以后每谈起此事,父亲的眼睛里总闪出两点亮晶的东西,他说他对不起儿子,至今没治好他的病。    
    我一直忘不了那年在唐山采访时听说的一件真实的事。地震袭来时,墙倒屋塌,一块沉重的水泥板从天而降,屋里一对年轻的夫妻跃然而起,头顶头,肩搭肩,死死地坚持着,不为别的,因为在他们身下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抢救人员赶来把婴儿抱走后,他们便再也无力支撑,水泥板轰然压下。    
    是谁给这对父母注入如此大的力量?是他的儿女。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了这个延续,为了让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也许有的儿女片面地理解“生命既然开始,便已经走向死亡”,他们毫不珍惜宝贵的生命,有意或无意识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轻而易举地就那么一甩手走了,但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的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父亲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正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他的儿子是我的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一根断在地上的电缆,触电身亡。谁也不忍心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父亲,最后还是我去了。    
    我以为老人会失声痛哭,其实没有,他没有一滴眼泪。我想也许是年纪大了,见得多了,泪水早已干涸。许久,那位父亲才喃喃地自语:“不会的吧—”他不相信他那健壮如牛的儿子会突然离去,以为我在跟他开玩笑。    
    我不知老夫妻俩是怎样熬过那些揪心的日日夜夜的,只看见那位老父亲每日黄昏站在街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过往车辆。有好几次,竟突然大叫:“下来,儿子!你给我下来!”    
    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大年三十,街上行人稀少。老人仍在寒风中苦苦地等待。我真想上前安慰他几句,可走了几步站住了。我能说什么呢?人世间还有什么语言能解除老人心中的痛苦?我默默地站着,远远地望着他那凄苦的身影,一直到夜幕降临,一直到除夕鞭炮四起的时分。    
    九泉之下的朋友,不知你可知道,你的父亲还在等你回去吃年饭呢!    
    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进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中学生因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他聋了!    
    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啊——”    
    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嚅动的嘴唇。    
    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去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10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