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 >

第28章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第28章

小说: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答:拍成电影的大概只有两部。一部是《一板之隔》;一部大概是《一家春》吧,连我自己都忘了。   
  问:当时,你不单是做美术,同时也做演员吗?   
  答:是的。不过,以演员身份工作的那间永华电影公司倒闭了。我还兼任副导演的工作,但6个月都没发薪水,几乎要饿死了(笑)。6个月都没有薪水,但我是怎样生活的呢?我虽然不会说广东话,但却会说国语,于是就走去丽的呼声有线电台当广播员。当广播员可以赚到钱,而且赚得很多。这个有线电台还出版一本叫做《丽的呼声》的周刊,在那里当编辑的,就是后来成了电影制片家的邹文怀。他也是一脚踏两船,是香港一份英文报纸Hong Kong Standard的记者。因为生活费不够,所以兼做〃丽的呼声〃的编辑。我就是这样认识邹文怀的。不过,当时还在继续当演员。其后,邹文怀和Bob Burton(编按:香港〃美国之音〃创办人)在香港开设了〃美国之音〃电台,我就和邹文怀一起加入了〃美国之音〃。但一边仍在当演员(笑)。   
  问:〃美国之音〃是美国的对外宣传广播电台吧?   
  答:是的,是国务院属下的一个组织。〃美国之音〃是个世界性的组织,在冲绳也有。就是这样,邹文怀当了广播部的副部长,我就当了北京话节目的监制。不过,那只是名目上的职称,其实全部职员只有我们四个人,什么都要干(笑)。我当时撮合了两个人结婚。一个是邹文怀;一个是李翰祥。因为他们没有汽车,但我有。当时大家都很穷……是我借出自己那辆破烂车子给他们拍拖的(笑)。 
  问:你当时没有结婚吗?   
  答:如果结了婚的话哪还能买汽车(笑)。之后……算了,不再说了(笑)。我在〃美国之音〃很认真工作。搞过一个叫做《赤地之恋》的广播剧。〃赤地〃是指红色的土地,即是指中国大陆。作者是张爱玲,她是很著名的作家,最近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用她的小说拍成的。许鞍华也拍过她的作品,叫做《倾城之恋》。 
  问:长城公司就是上海时代著名的制片家张善琨成立的公司吧?   
  答:他是创立者之一。但我进入长城时,张善琨已不在了。当时的社长是袁仰安,他的女儿非常有名,名字叫毛妹,是个芭蕾舞蹈家,其后又以女演员的身份拍过戏。长城公司后来合并了,给亲中派收购了,令长城、凤凰及新联影业公司这三间公司合并,在1982年更变成了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此外,在合并长城、凤凰、新联成为银都时进行统战工作的是罗孚,他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对我们进行拉拢。后来,这位罗孚被政敌整了,在大陆被关了11年。他公开的身份是《新晚报》的总编辑及《大公报》的副总编辑,两者都是左派报纸,但当时并没有什么忌讳,他还常请我们吃饭。此外,《文汇报》的总编辑金尧如也搞统战工作,邀我加入左派阵营。罗孚、金尧如两人都是高官。所以,他们向我统战时,说话很婉转,不是直接说(笑)。因为他们不是什么亲中派,是真真正正的高级官僚。 
  问:你在共产党掌权之前离开了北京,〃文革〃后再回去,立即又与最小的姐姐重逢,但有没有再见到其他姐姐,或在〃文革〃后与北京的家联络上呢?   
  答:〃文革〃后我还没有勇气回去,但为什么会回去呢?那是机缘巧合之故。你们知道廖承志吧。   
  廖承志在人民大会堂招待胡金铨          
  问:曾是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政治家吧。他在〃文革〃时失势,但后来又再上场。   
  答:对。就是这位廖承志写信来给香港的文化人,请教我们怎样才可以向世界市场宣传中国电影,并请我们回去跑一趟。廖承志当时刚好从美国回来,他是华侨办公室的主任。他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我们,那地方实在好豪华。当时还没有合营的酒店,我们住在北京饭店。本来是不会让记者知道的,但给香港一家杂志出卖了,它的编辑部的年轻编辑把我和其他几个人的名字登了出来。台湾方面应该是看到那报道而知道的。香港惯于以传统的政治有色眼镜看人,发生什么问题就麻烦了,不过我矢口否认,结果没有发生什么事。廖承志托人叫我将在台湾拍的第一部作品,即是那部极为卖座的《龙门客栈》的录影带去给他,我于是就带去了。 
  问:你有没有给什么赠言?   
  答:有。除了跟廖承志讲过之外,也跟电影有关的管理部门,和管文化的官僚讲过。我说,想拿电影去国际电影节拿奖,跟想打开国际市场,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要是想拿奖的话,也有一些拿奖的拍法。去电影节拿奖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但要打进国际市场的话,事情就完全不同了。那会非常困难。而且,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是美国和加拿大,那边是不看你作品的水平的。但这也是难怪的,因为不管你的作品有多好,人家并不一定会看他们不熟悉的作品。所以,对中国电影来说,那边是没有市场的。这跟作品的好坏无关。但在电影节拿奖却不难。只要不断拍,总有一天会轮到你拿奖(笑)。不过,市场就别寄望了。就算好运也不行。这不单是中国电影,就算是日本电影也打不开市场,甚至连法国电影也不受美国人欢迎。这已不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了。 
  问:以前,听曾在香港拍过片的日本摄影师西本正说,你在拍《大地儿女》之前,用他当摄影师,以 B班的身份导演过李翰祥在196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答:是,他没说错。拍那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也是很偶然的事。一天,我和李翰祥乘车去邵氏制片厂的途中,他在车内对我说:〃邵社长想我拍《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于是说:〃那可好呀。〃但他却说:〃有什么好呀,社长是叫我在一个月内拍好呀!〃我问:〃为什么那么赶?〃他说:〃另一间公司国泰也要用大明星李丽华和尤敏拍这个故事,所以要想赶在他们之前拍好。〃我于是说:〃那可辛苦你了。〃但他却说:〃辛苦的是你呀。〃一听,我心想:〃不会吧。〃(笑)何况,那又是黄梅调(笑)。我于是答:〃那可不行,别开玩笑……我可不懂黄梅调。〃他却说:〃没关系啦,行的。〃然后,就把剧本撕成两份,说:〃这份由我拍,那份由你拍。不管怎样你都要拍呀。〃我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好,明白了。我们再说吧。〃但回家看完剧本后,我对李翰祥说:〃这个不行,我绝对拍不了。〃他问:〃为什么?〃我答:〃这个剧本完全没有故事,只是说梁山伯跟祝英台一起念了三年书,是对好朋友。就是这么简单。这还算是剧本吗?这样我拍不了。〃但李翰祥却说:〃行的、行的,没关系啦。你马马虎虎拍就是啦。〃我听他这样说,只好说:〃那么,这样吧。你拍有戏的部分,我拍场与场之间的接口,就是上山下山,学校的场面和在路上的场面,然后让你连起来。〃总之是无论如何急着要拍。但男主角梁山伯用什么人演呢?有人介绍了一个演地方戏的、该是从上海来的演绍兴戏的演员给我,名叫任洁。我一看,就知道不行。长得太难看了……她是个女演员呀(笑)。因为是用女演员去演男角。后来怎么办呢?于是决定找新人,一找之下,找到了一个专门在幕后代主角唱黄梅调歌曲的女演员,她一边唱一边真的会流泪,很叫人感动。问她的名字,是叫小娟,她本来是在剧团唱的,我们决定用她反串当男主角。因为是主演,所以为她改了一个艺名,叫凌波。 
  问:黄梅调电影在当时卖座吗?        
  答:我不知道卖座的真正理由是不是这样。有人说,我们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那么受欢迎,除了老年人和年青人都喜欢看之外,还有是同性恋的观众也很多。因为两个主角都是由女性演出。这并不是统计得出的结果,但很多人看到女性反串的装扮,会边看边说:〃好漂亮啊。〃(笑)。 
  但为什么会拍这些黄梅调电影呢?原来是因为邵逸夫看了大陆的黄梅调电影。有一部大陆拍的,叫做《天仙配》的作品,那是古已有之的中国著名的故事,讲一个穷书生董永和仙女的结合。这是部正统的黄梅调,即是说,是以前已有的黄梅调。这部片在香港的票房相当不错。所以,邵逸夫就学这部片,自己也开拍黄梅调电影。他在开始考虑拍什么故事时,李翰祥随口说了句:〃不如拍《梁山伯与祝英台》吧。〃但李翰祥想不到要由他自己立即开拍(笑)。之后,我们知道为什么会立即开拍,那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国泰也要立即开拍之故。因为《天仙配》的票房好,所以就跟风拍。邵逸夫是个不那么具创作力的人。他看见人家赚了钱,所以要抢先拍,以免给国泰先抢了。 
  1973年在明报月刊发表对老舍的研究   
  问:胡导演你为什么会选择以战争为题材开拍第一部作品呢?1937年卢沟桥事件引发了中日战争,你是1932年出生的,当时还是个小孩子。所以,你这部片该不是出自你的战争经历吧?你最小的姐姐曾参加游击队,与这部影片《大地儿女》有关吗?有没有受姐姐的影响呢? 
  答:我没有受姐姐的影响,但受老舍的影响,如老舍的小说《火葬》。剧本是我创作的,但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此外,我从《四代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创作出《大地儿女》的剧本。 
  问:你在1979年还出版过一本研究老舍的书《老舍和他的作品》哩。   
  答:是的。之前我是没有研究的,只是喜欢看他的小说罢了。有一次那已是许久以前的事了香港的杂志《明报月刊》刊出了有关老舍的文章,但文中有很多地方出错,我于是向该刊的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他一听,就说:〃是错的话,那么,不如你来写一写吧。〃所以我就写了一篇给他。那是1973年的事了。然后,他又来说:〃再来一篇吧。〃结果,写呀写呀就写成一本书了(笑)。不过,我真的做了许多调查。这大概是我自己最花钱写成的文章。我去过伦敦的东方图书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现代中国图书馆、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等地方,调查了许多资料。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就是这样,有位叫保罗·巴迪的朋友,他告诉我很多关于老舍自杀的事情。保罗·巴迪是法国研究老舍的权威。我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就是这样的了。 
  与郑佩佩一段师徒缘   
  问:《大地儿女》卖座很差吗?   
  答:卖座很差(笑)。而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出于政治原因给剪掉许多,一点也不卖钱。于是社长说:〃给我拍一部不花成本的简单的片子。〃我答:〃明白了。我拍一部可以很便宜就能拍好的影片吧。明星一个也不用。〃所以,《大醉侠》起用的全都是邵氏的新人,也没怎么用过布景。我的意思是利用已有的布景,略为改动一下就算了。专为这部影片而搭的布景,只是那个客栈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影片,却变成了几乎是当时最卖座的电影。 
  问:当时邵氏拍了许多历史片吧。有没有看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