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性论 的研究 >

第9章

佛性论 的研究-第9章

小说: 佛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雖無,不同兔角。兔角,雖以無量方便,不可得生,佛性
        可生。」又曰:「道與菩提及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
        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
        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涅槃。」(裕83)《涅槃經》
        所說,與《佛性論》有同樣的旨趣。

            《佛性論》法身存在的第二個論證是:

              若法身無者,則諸正行皆應空失。以正見為先行,攝
              戒定慧等善法故,所修正行不空無果。由此正行能得
              果故,故知法身非無。(裕84)

        此論證再次強眨ㄉ砑炔皇翘摕o斷滅,也不是神我性的存在
        ,而是修持,自我轉化和證悟最圓滿的成果。《佛性論》「
        辯(佛性)相分」中的「總攝品」,將法身和涅槃等同視之
        。其中對涅槃的描述,根據如來藏一貫的思想,採用肯定的
        語句。如《論》說:

              (涅槃)常住,過色等相故,故說非色。不離清涼等
              色相故,故說非非色,大功用無分別智所得故,故說
              真有。因出世大精
        ───────
        (裕82)《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3下)。
        (裕83)《佛性論節義》,頁100。
        (裕84)《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4)。


                              86頁

              進所成就道,佛所得故,故知實有。(裕85)

        涅槃不同於一般世間的色相,故說「非色」,但是涅槃又不
        離清淨相,所以說它是「非非色」。同時,由於它由無分別
        智所得的「大功用」,說它是「真有」,又是出世法所成就
        的道,故是「實有」。總之,「是(涅槃)法實有,不生不
        起,不作無為,故知涅槃實常住,此法是如來轉依」。
        (裕86)

        (五)佛性的分別相和階位相

            佛性的通相是指一切法、一切眾生的「如如」和「清淨
        」。如如者,真如即俗如,俗如即真如,真俗二如,無有差
        異。清淨者,指因中如如,雖未得無垢果地,但其清淨本伲
        與果地如如,毫無不同。故知佛性以如如、清淨為通相,本
        無分別可言,而此處所說的佛性分別相是指因地佛性中,可
        分別出三種眾生相:(1)不證見佛性,名為凡夫。(裕87)
        (2)能證見佛性,名為拢恕#3)已證究竟清淨,名為如
        來。

            三種眾生的佛性本性上既然洠в袇^別,則何者使他們在
        「相」上有所分別呢?這是因為他們在「事用」上有不同。
        第一,凡夫以「顛倒為事」。一切凡夫有想、見、心三種顛
        倒,即皮、肉、心三煩惱。皮煩惱是禪定障,肉煩惱為解脫
        障,心煩惱是所知障。第二,有學拢咭浴笩o顛倒為事」。
        無顛倒者包括「無惑倒」和「無行倒」。「惑倒」起自摺
        真如,因而煩惱叢生。「行倒」則是指二乘人但修無常苦等
        為解脫因,而不修常等四德,不行菩提道。能證見佛性的拢
        人,
        ───────
        (裕85)《佛性論》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頁805下)。
        (裕86)同上。
        (裕87)如《寶性論》所說:「見實者說言,凡夫拢朔穑
              生如來藏,真如無差別。」 (《大正藏》卷三一,頁
              831下)。


                                87頁




        洠в羞@二種顛倒。第三,如來以「無顛倒無散亂有別法為正
        事」,即謂如來已滅除障礙禪定、解脫、一切智的三煩惱,
        能不捨大悲本願恆化眾生的正事。

            以佛性的階位相而言,亦可分成三種:(1)眾生界的不
        淨位,(2)菩薩拢说臏Q位,(3)如來的最清淨位。如約
        以上所說佛性的三分別相,比對三階位相的話,可表解如下
        :


                   ┌─凡年─顛倒(想、見、心煩惱)─不淨位────┐
                   │                                              │
           佛  性─┼─ 拢拴ぃɑ蟆⑿校╊嵉供ぉぉぉQ   位────┤
                   │                                              │─佛性階位相
           分別相  │        ┌─無顛倒散亂──法身────┐  最  │
                   └─如來─│                            │─淨─┘
                             └─有別法度生──應身和化身─┘  位


          (六)佛性的無變異相

            佛性不但在各類眾生中無分別,在各個證悟階位中無有
        差別,而且在任何時空之下,其體性亦無有變異。《佛性論
        》舉六種無變異:(1)無前後際變異,(2)無染淨異,(
        3)無生異,(4)無轉異,(5)無依住異,(6)無滅異。
        此六種無變異相,又可區分為第一「前後無變異」的「三時
        無變異」,第二的「染淨無變異」,和第三、第四、第五、
        第六的「生住異滅四相無變異」。第一「無前後際變異」,
        《佛性論》引用《解節經》中之一偈以說明:

              「客塵相應故,有自性德故,如前後亦爾,是無變異
              相」。(裕88)
        ───────
        (裕88)《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06下)。《
              解節經》乃《解深密經》的舊譯,然兩譯本中均不見
              有些偈頌。《佛性論節義》作者賢洲猜測可能是「有
              梵文未渡者」。


                                88頁

        《佛性論》對此偈的解釋是「不淨位中有九種客塵,非所染
        污故不淨。淨位中常樂我淨四德,及如來恆沙功德恆相應故
        ,故說如來性前後無變異」。(裕89)意思是說不淨位中的
        凡夫、羅漢、有學、菩薩等,雖處九種客塵煩惱中,但本性
        不為所染。即佛性(法身)雖隨緣,卻有不變義,此乃因其
        性常清淨本來不染,故雖舉體即染,而性恆清淨。淨位中的
        佛性法身四德,為出纏顯相。其實,無論在纏或出障,性恆
        無二,只是不淨位約淨性耄Ф伙@說,淨位約自性德說,二
        者實不相離,故說「無前後變異」。

            《佛性論》所舉的九種客塵煩惱,及其與《如來藏經》
        如來藏九譬的相配對,均與《寶性論》所說相似,(裕90)
        可見二論關係之密切。九種煩惱、四種眾生和如來藏九喻對
        照如下:


                        ┌──隨眠貪欲煩惱────── 蓮華化佛喻
                        │
                        ├──隨眠瞋煩惱─────── 群峰繞蜜喻
                 凡夫─ │
                        ├──隨眠癡煩惱─────── 榖中粳糧喻
                        │
                        └──貪瞋癡等極重上心煩惱── 金墮不淨喻

                 羅漢────無明住地惑────────貧女懷寶喻

                         ┌─ 見諦所滅惑─────── 菴羅樹果喻
                 有學──┤
                         └─ 修習所滅惑─────── 幣帛裹金喻

                         ┌─ 不淨地惑──────── 賤女懷拢跤
                 菩薩──┤
                         └─ 淨地惑───────── 模中金像喻


            隨眠貪瞋癡三毒,為眾生相續中增長諸業的「家因」,
        能潤生色界無色界果報,唯有證空無分別智能斷。三毒極重
        上心煩惱(Tibra…
        ───────
        (裕89)《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06下)。
        (裕90)《寶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37~38)。


                                89頁

        raga…dvesa…mohaparyavasthana…laksana…klesa)是欲行眾
        生相續中,罪福的增長因。對治的方法是修不淨觀等。第四
        無明住地煩惱是阿羅漢「無流業生家因」,能生意生身。流
        者有三:(1)流入三界生死,(2)退失:如失欲界而「流
        」入色界,或失色界而流入欲界。(3)流脫功德善根,如流
        失戒定慧等。阿羅漢無此三流業,故言無流業。然其無流業
        能生意生身。阿羅漢雖能安立四諦差別觀,滅諸煩惱,但其
        無明住地煩惱非安立諦觀所能破。

            第六見諦所滅惑是指學道凡夫,由於無始已來未曾見諦
        理所引起的煩惱,到了出世見拢啦拍艹郎纭5谄咝薜浪鶞
        惑者,指在學拢讼嗬m中,由於曾見出世拢溃M而修道後
        所滅的惑。第八不淨地惑者,指初地至七地菩薩的煩惱障,
        至第八地無相無功用道」才能破除。第九淨地惑,是最微細
        的所知障,八地以上三地菩薩有此惑,唯有金剛定慧能破。

            《佛性論》與《寶性論》均引用《如來藏經》中的九譬
        ,與上述九種煩惱相比照。九譬的一貫模式是譬中的粗染事
        物用以比喻染污煩惱,而譬中的美好事物象徵清淨法身。例
        如,為顯貪欲煩惱故,立蓮花化佛喻。蓮花初開時,甚為可
        愛,後時萎悴,人厭惡之。貪欲亦如是,初樂後不樂,故以
        萎華譬貪著,而化佛自萎華中出,象徵法身出煩惱纏。其他
        八譬可對比而知。

            其次,《佛性論》又以如來藏九譬與如來三自性相比對
        ,以說明其無變異性。如來三自性是法身、如如、佛性。初
        三譬法身,次一譬如如,後五譬佛性。法身有二種:「正得
        」,「正說」。「正得法身」即最清淨法界,屬無分別智的
        境界,乃諸佛當體自所得,以萎華中化佛為譬。「正說法身
        」是從「清淨法界正流從如所化眾生識生」(裕91)。
        ──────
        (裕91)《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08上)。


                                90頁


        這就是真諦譯《攝大乘論釋》中所說的:

              真身即真如及正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