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 >

第2章

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第2章

小说: 略论玄奘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奘有一颂云:  “备译众梵本,再译宗轮论。”所谓“备译众梵本”,可见他在译前是进行了校勘的。
  (三)语言精确,确台原籍,直译意译,不拘一例。翻译要确切地表达出原作的精神风貌,不是易事。玄奘在未出困前,即已“/‘求诸藩,遍学书语”。到印度那烂陀寺又专学婆罗门《声明记论》,通其变化,能以梵文著论文。他与印度人士交谈,不待译人,说明他对两土之音训,通达无碍。故而他的翻译,融合中,梵,臻于“化境”。
  玄奘既不主张鸠摩罗什“不严于务得原文,而在取意”的意译作风,又反对直译文体。他的翻译为求得文和义的切合原作,而又文从字顺,其方法则不拘泥于直译和意译。目的是既不损原意,又便于读者了解,不是梵化的汉文,形成一种独创的“精严凝重”的翻译文体。总是先把原文理解透彻,然后用适当的中文清楚表达出来。他常在一节之后加上了一个结语,使译文含有注释性的增益。有时在译文中加上一些字,使文更为显明晓畅,有时用另一种译名来代替某些专门术语,使读者易于理解。柏乐天教授在对勘梵、汉经典中,总结玄奘翻译的特色约有七事:(1)代名词的运用,  (2)翻台译,  (3)增益,  (4)删略,  (5)变位,  (6)译名的假错,  (7)馀论。所以,季羡林对梵、汉佛典进行研究后,不能不认为玄奘的翻译“对原文忠实,读起来又不别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四)重译经论,参考旧译,订正前失,使之益臻完善。前人译过的著作,如果译的不全或者不理想,就需要重译,这是翻译上常见的事。佛典的重译,翻开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卷目录部,几乎大多数主要的经沦都有重译本,甚至有6,?译,如《首楞严经》曾9次重译。在玄奘的译籍中,重译的很多。他之所以重译:①因为旧译梵本不全,有的只是大部经典中的一部分,如《瑜伽师地沦》,昙无谶曾译其中一小部分为《菩萨地持经》10卷,求那跋陀罗曾译其中一小部分为《菩萨善戒经》10卷,真谛曾译其中一小部分为《十七地论》5卷和《决定藏论》,至玄奘才重译成《瑜伽师地论》I,00卷,首尾俱全,瑜伽的翻译至此告一段落。又如玄奘所译三百卷《大毗婆沙论》,即为补足北凉道泰的百卷本《婆沙沦》。又如《大般若经》共四处十六会,梵本共有十万颂,其中九会是单本,七会是重译,而玄奘则一字不删重译齐全成六百卷。②重译是为了订正旧译文义的舛讹和漏失,使之成为善本。所以玄奘在翻译时,显然“不屑古人,执木陈勘,颇开前失”,但旧译并非是毫无足取之处,他还是作为参考,允当的保留,谬误的订正,慎重的加以取舍扬弃,目的是为了译本的完善尽美。
  以上匹点,对今天的翻译来说,还是值得重视的。
  上面对玄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贡献,作了约略的论述,这里借用已故的印度的·柏乐天教授的话来结束全文吧I他说:“无论从哪方面看来,玄奘都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翻译家,在中国以外没有过这么伟大的翻译家。在全人类的文化史中,只好说玄奘是第一个伟大的翻译家。中国很荣幸的是这位翻译家的祖国,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产生出这么伟大的翻译家,这是中国的骄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