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的开展-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先来解释“识界”中“识”的意思:这个“识”,不是六根对六尘而生的“识”。这个“识”相当于佛家所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是一切认识觉知的大本源,也可说是众生“自有而兼共有”的广大超级能量体'1'。在四次元的时空界里,一切物质结构,不论是自然演化的或将来人造的,只要在机制上与它挂上了钩,就算“活”物,就算有了“生命”。
其次,所谓“结合体”的意思当然不是指有如组件那般的结合体,也不是有如四次元中“时间特性或空间特性原为一个整体”那般的意思。这里的“结合体”是:“识”受到原始“无明”的蒙蔽,而“创始性”地投射出具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次元体,然后再不自觉地投身于这个次元体中,假戏真演的境界。(请注意:“识”包含了精神而不是精神。)
在“识界”里,“识”的特性显得非常突出。例如说,假设我们是五次元的人,我们就可以主动地以“识”来“切”出无限量的四次元时空界。其情形正如一个立体可以被切出无限量的“面”一样。处于这样的次元界,我们可以自由地随意往返于不同的时空界,而无需借助像“时空隧道”(目前科幻所标榜的最高速交通法)那样的次等交通工具。在这里无所谓过去,过去的实未过去;无所谓未来,未来的并非未来。也无所谓这里和那里,这里包含着那里,那里包含着这里。
更有一种高次元的境界显现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景象。在那儿,我的里面有你,你的里面也有我;你里面的我也有你,而那个你又有我。我的里面有大家,大家的里面也有我;大家里面的我又有大家,而那大家又有我。如此,有如无限的明珠浮悬于虚空之中,光光相映,彼此含摄,重重叠叠,无有止境。由于这种彼此含摄穿透的关系,一切具有相对性的东西,仅能保有其名相,不能维持其意义。大的东西可以比小的还小,小的东西也可以比大的还大。高大的须弥山可以纳入一个微小的介子中。须弥无须缩小,介子也无须放大。一粒尘沙,可以含摄大千,同时它又是大千中的一颗微粒。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对我们来说,实属不可思议;对那次元的生存者而言,实属正常而平常。
假如站在佛家最高层次的立场来看,上面所说种种次元,还不能算究竟。最高的次元是“无次元”(非零次元),是破“识”成“智”后的大觉境。迷情破了,才知道悟是本相,迷也是本相。菩提固然是菩提,烦恼原来也是菩提。“我”也无所谓破不破,用时就有我;不用时本来就没有我。有众生才有我,本来无众生,本来无我。有宇宙才有我,本来无宇宙,本来无我……
注释
'1'我在此要向读者说声抱歉。因为无法形容,所以用“超级”二字以示有别于一般能量的概念。
第四部分 3。“侧次元”界
附文:
由于本章所说相当抽象,曾有甲、乙两位读者来信,讨论到一些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录出,或许有助于本章意义的再阐明。
甲问:你说“识界”是五次元,而近代物理学讨论到“量子世界”时已到达10或11次元或更高。请问你要如何区别两者的关系?
民元:我说的5次元或高次元有“识”的特性,的确不同于物理学的次元界。我把近代物理学的次元界叫做“侧次元”界。
所谓“侧次元”,意谓次元的“次数”因“次元因素”的乘除而有所改变。这改变了次数的次元就叫“侧次元”。例如“速度”与“加速度”。速度的数学式为L/T,所以是长度除以时间的二次元。加速度的数学式为L/T/T,是长度除以时间平方的三次元。两者的“次元因素”(长度和时间)未变,而“次数”变了,我们就可称“速度”与“加速度”互为“侧次元”。
其次,对“时空侧次元”可用如下式子表示之,即:时空侧次元=Tnx×Lm。其中,T代表时间次元,L代表长度次元,n代表时间次元的方次,如1,2,3,4……m代表长度次元的方次,如1,2,3,4,5,6……在这式子中,当n=1、m=3时,就是我们熟知的四次元时空界。如果n+m超过了4,例如n+m=11;就叫多次元时空或高次元时空,而所有定值的“次元态”皆互为侧次元。而所有的“时空侧次元”,不论它的次数有多高,在本论中皆属“色法”,不高于本书所提的以识为主体的五次元界,这是必须说明的。
甲问:你书中说,“此识非意识之识,而是相当于第八识的超级能量体,并且只要和它挂钩就算‘活’物,就有了‘生命’。请说明为何挂钩就有了‘生命’,就‘活’了,不挂钩的是非生物,那在什么情况下会挂钩呢?”
民元:万物本来是一体的,但既然称之为万物,则是指“现象”而言,明矣!就现象而言,生物之不同于非生物,端在有无生命的迹象,亦即是否有“精神”的象征,这是常识,无须辩论。而我所谓“挂钩就有了‘生命’,就‘活’了”,是要告诉人们,将来有“人造生命”出现,不用大惊小怪。人造生命和自然生命的“生命体”都是一个“壳”,而任何“壳”只要适合识的显现(注意,我说显现,不是说寄生),这个显现了生命迹象的“壳”就是“活”的生命体了。
甲问:你特别说,“‘识’包含了精神而不是精神。”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明白点吗?
民元:我说“‘识’包含了精神而不是精神”,是要提醒读者,我们所谓的“精神现象”是“识”显现于“生命”的一种认知,而另一种认知则为“非生物”现象的自然显现。换言之,主要是提醒读者,不要把“精神”的概念用来理解“识界”。“精神”只是“识界”显现于生物的一种表相或特征。
乙问:你说高次元界的种种,相当令人迷惑。佛法说:“信为功德母。”我想要一种稳固信念的真相,你可以谈一下吗?
民元:我想,或者信念与真相在你的心中有所混淆。这样来说吧:其实我们人世间所见的现象,从某个角度来说,多属幻生类。要找真相,就要往深处走。但是,当你愈走愈深时,你发现你已不自觉地进入了“高次元”的境地。在那里,你想看别人时,却看见了自己;看自己时,却弄不清到底是自己还是别人;你发现昨天好像与今天有些重叠,而太阳向东转的同时又向西转;你发现一个苹果可在两棵不同的树上成熟;你搞不清楚台湾的牛是不是在帮蒙古的马吃草……说真的,你要真相,这就是真相。至于生不生信念,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第四部分 4。浅谈“般若”
我们常常在佛经里看到“般若”二字。“般若”的意义不太好讲,我想从三方面来加以解说。
第一,从“般若”的名称来说。
“般若”是一种智慧,由于这种智慧在人世间并不普遍存在,古时译经的高僧,为了避免后学把它和一般智慧的概念相混淆,故不作意译,而采音译的方式,把它直译成“般若”。(至于“般若”正确的念法,我以为并不重要,念错了也没关系。我们只要知道“般若”代表的是那种智慧就行了。)
第二,从学佛人上达的条件来说。
“般若”是上达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佛人只有在获得或成就了这种智慧之后,才能体现“真上达”。什么又是真上达呢?如“次元”诸篇中所述,“真上达”是指学佛人真正达到了超越四次元的境界。
在这个世上,颇有一些人虽没有得到“般若”,但禀赋特异,或者定功深厚,在习定打坐之时能沉潜于自己的意识界中,或幻生上师,或与某种异类接触,见神见佛,听道闻法,叹为稀有。究其所得之理,却又与世俗一般知见毫无区别,甚至有时还更低劣。处于这种状况,或者他们以为自己已经上达,其实,并非“真上达”。
第三,从“般若”与世人的一般智慧(所谓世间智)比较来谈。
在做比较之前,应先谈一下世人的一般智慧。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可将人类的智慧分为两大类,即思考(包括想象)类和直觉类。
“思考”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现在来谈“直觉”。相信人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直觉经验。例如,我们曾经对某事直觉其不对劲,但反复思之,却又未能发现有何不妥之处,直到问题发生才又恍悟直觉是对的。这种不用资料、超越思考、即情即景就能觉知事态的能力,就叫“直觉”。
其实,就我个人的了解,“直觉力”为人类另一种更高级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智力。那个高级智力,包括了文学、音乐等才情,科学的灵感,甚至所谓“第六感”'1'以及德性善美的价值判断力在内。不过,由于它在“知”的方面有跨越思考程序的表现,大多数人乃称它为“直觉”。这种称呼,使人产生了因名而定义的概念,这概念反过来又限制了它的内涵,使人误以为这智力只有直觉功能而已。(现在既已说明,以后将不称直觉,而改称这种包含了真、善、美及创造力的智力为“美善智”,另一种思考智力则称“思考智”。)
人类虽然同时具备了前述的两种智力,但两者的使用率和受重视的程度却大不相同。由于思考智力能给人们一种可以掌握的具体感,故而在应用方面占尽优势,尤其处于今日的资讯(信息)科技时代,谁的头脑愈清晰、愈有知识、愈重视实用,就愈有挥洒的空间。在这种趋势下,美善智的种种表现,也遭到了被尽量加以数化和量化的命运。而其不能数化和量化的部分(正是最宝贵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被认为无实用价值,不是加以忽略,就是被无情地抛弃了。
但有趣的是,这个在世间占劣势,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的美善智,正好与“般若”相近,很像“般若”的原坯。学佛上达,思考性的智力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如“正见”等。但在上达的过程中,能把自己善化、升华,终而成为超越性的“般若”者,正是美善智。一旦实现了超越,四次元时空界的种种思考性的知见都带不走,将一概不留地全都丢在下界了。
第四部分 5。“般若”与“世间智”
谈过了一般的世间智,接下来谈“般若”与“世间智”的比较。
我们先来谈谈“般若”与“美善智”的不同。(由于般若和美善智的“质性”重于“量性”,做比较时甚难直接描述,只能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不得已处尚请见谅。)
般若和美善智有两个主要的不同之处:一是“质”的不同,二是作用的“主动、被动”不同。
从“质”上说,“般若”有如精炼的纯金,美善智则若未冶的矿石;般若有如怒放的花朵,美善智则若未绽的蓓蕾;般若有如弥漫的热气,美善智则若不动的寒水。又,同是般若也有各种不同的深广度。“美善智”如与“深般若”相比,前者有若凝聚的物质,后者则如无所不在的能量。
从作用的“主被动”来说,般若是主动的照射,美善智则是被动的感知。关于此点,我想引用一段《心经》的文字来说明。
《心经》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