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性的开展 >

第5章

佛性的开展-第5章

小说: 佛性的开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觉中的昨天

    感觉中的今天

    感觉中的明天

    时间兄

    请不要骗我

第三部分 4。次元之三——四次元空间

    如前所述,四次元空间是拥有立体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的一个整体性空间。这也就是现代科学家们,在理论上对我们这个可认知世界或宇宙空间的认定。

    在这四次元的整体中,凡有空间特性之处就有时间特性,凡有时间特性之处就有空间特性。我们一般人对这两种特性的认知,直觉上偏向于比较了解立体空间。至于时间呢,不问好像还知道,一问反而糊涂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可以这样来说吧: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性的时间,只有客观上的“时间性”和主观上的“时间感”。时间性又是什么呢?就我个人的理解,时间性就是空间的弯曲变化性。一个没有时间性的空间,就是完全处于静止状态的空间,例如三次元的空间就是如此。有了时间性,虚空就会弯曲和变化了。

    为什么说虚空会弯曲呢?虚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吗?什么都没有的虚空怎会弯曲呢?那个弯曲又是什么样子呢?其实,“什么都没有”是我们低次元的认定。空间是会弯曲的。从近代理论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虚空是真空不空的。虚空可以被看成是能量最后或最初的状态。这个看不到、听不到、摸不着的虚空,宏观来看近乎均衡平坦,微观则不同。微观时,则见到处都局部性地充斥着不能想象的变化曲度(物质就可被看成是高度卷曲的时空)。由于这种弯曲不属三次元,不是我们经验中(立体世界)的那种弯曲,所以我们不但无法正确地说出它的样子,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它的形状。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吧,这种弯曲也可看成是虚空密度的变化吧!

    时间性已如上述。“时间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时间感来自变化快慢的比较,如果全宇宙只有一个变化,例如说虚空中只有一个球体在那里旋转,我们就无法说出它是转得快还是转得慢,只有当其他旋转体存在的时候,有了相对性的比较,快慢的意义和感觉才会产生。宇宙万有的变化是多样性的,所以相对比较也是既多样又复杂的。从一个深远的角度来看,“相对存在性”乃是时间的基础,也是“时间感”的发源。

    如从高于四次元层面来看我们的四次元,将会发现这个拥有广大空间的宇宙,是一个充斥着局部曲度变化、蠕动不已的东西。

第三部分 5。附言

    附言: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是,中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出了一位传奇性的人物老子'1'。在他写的《道德经》里,有很多地方活像在描写这个四次元的虚空和宇宙诞生的过程。兹摘录片段,以供同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些话好像是在说,那个产生宇宙的、四次元的、看似寂寥的、唯一的大虚空啊!它在那永恒地运行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近代天文物理学,就是认为我们这个有形的宇宙,是从充满真空能量的虚空里,无中生有而来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好像是说,那个看不到、听不闻、摸不着的虚空体,其实是充斥着曲度的,真空不空的,内含无形能量(精)的。这虚空体是有一定特性(信)的。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好像在说,虚空曲变失衡,漏生了宇宙。漏生的隧道就是玄牝之门。

    虚而不实'2',动而愈出。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万有都是从无到有,最后又将复归于无。(可能是黑洞吞食或无限膨胀而虚化的结果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这好像在形容宇宙创生的过程。在太初之前,是一片无际的虚冥。后因失衡,产生了“量子穿隧效应”,因而产生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奇点”,相当于“一”。(“奇点”是天文物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在这里,这“奇点”为有形宇宙存在的第一点。)然后,再由这“奇点”发生“爆炸”和“暴胀”,遂逐步形成了今日的宇宙。在爆炸的瞬间,产生了正负极的基本微粒,相当于“二”。当膨胀速度减缓,温度降到某一程度时,即生成了中性(负阴而抱阳)的物质微粒,相当于“三”。以后这些物质微粒的一部分,再集结而生成了星球,并逐渐衍生孕育出了万物。

    老子在2500年前就能说出这些话,如果不是有所“证悟”'3',他的想象力实在大到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我以为这本《道德经》真称得上是人类睿智的奇迹,大大值得世人欣赏、探索。

第三部分 6。主张一种佛、道不分的理论

    写到此,有必要作一个说明,那就是:本书的主旨在讨论佛法,却突然在此大赞老子,很有可能被误解,以为作者在主张一种佛、道不分的理论。其实并非如此。就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而言,作者写这些东西,自知确实是在讨论佛法,但却不是从正面着力。作者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从多方面来探讨一些与佛法有关的东西,希望对学佛人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提高研究佛学的兴趣,所以,在字里行间尽可能不带宗教色彩,甚至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少用佛教的词汇。

    其次,作者以为大自然的种种境界与奥义,是人类共有的“无尽藏”,人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去探索。在释迦牟尼诞生之前,印度固然出了不少可以深入“法界”的高士,在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深信在佛法传入中国以前,在这块华夏的大地上,已有不少的人士,像老子、孔子一样,都在“上达”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只不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面世态度和使用了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而已。事实上,“法”是超越了传法者的身份和语言的。当我们想到“佛”的定义是“大觉者”时,就会自然明白这点。换言之,“法”是大自然界原本就有的东西,并非只有佛说了之后才成为“法”。释迦牟尼自己也曾说过:“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法尔如是。”就是一个例证。

    注释

    '1'老子是与孔子同一时期而略早于孔子的人,《史记》一书曾记载孔子会见老子的事。后来有人以《道德经》中文字过于优美等理由,怀疑不是出自春秋时代,于是主观地硬把老子考证成战国以后的人物了。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竹简老子》,才进一步证实了老子的时代地位。

    '2'古时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前,经典著作都靠一代一代的学人,用手来传抄。所以,时间久了,免不了有抄错了的地方。“虚而不实”,在一般的《道德经》中是“虚而不屈”,我个人以为其中可能有误,应该是“虚而不实”才对。尚请高明指教。

    '3'“证悟”不是“大脑想出来了”的意思。读者看到后面自然明白,此时此处无法多说。

第四部分 1。与天地相容、相谐

    附文:

    笔者想乘此机会简略地介绍一下老子的“道化”思想。

    如上所述,笔者以为,其实老子也认同人类是充满希望,可以自我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高到与天地同“大”的,《老子》一书显然是他从一个极高的层次反观人类的杰作。从上往下看,他看见了人类的愚昧,实在可怜,于是他提出了主张。他认为人类的灾难起于不正确的生活态度。其一是过分疏离自然地使人智盲动,其二是欲望不加节制而导致人性迷茫,其三是过分突出“自我”。所以他主张在精神方面要守静笃;在欲望方面要知足;在生活的态度方面要有容,要挫锐,要若水,要玄同。他把守静笃而又知足的玄同生活态度叫做“朴”。他认为人们只要过着“朴的生活”,就能投身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漩涡中,与大自然共舞,全面地与“道”的德性相结合。如此就可逐步地实现“归根复命”而得自“明”(不昧),达到与天地相容、相谐的光明境地。正所谓: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既然要人与道的德性结合,那么德性的表现是些什么呢?《老子》书中有如下的描述: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执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上这些话的意义,对个人、团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显现了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全方位的应用性。故而,它不但使得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企业家等思想类的人物喜欢它,而重视权术的权谋家与帝王之类的统治者更喜欢它,并称《老子》一书为帝王术。这个称呼对喜玩帝王术的人来说是对的,但老子的立足点当然更高,视野当然更广阔,笔者以为不如把它看成“入世兼出世的参考法则”似更适当。

    另外,顺便在此再提出一个我个人的看法,当作本附文的结束。我以为在老子以前的中华文化特色里,有“道化”的特征。老子不是“道化”的倡始人,反而是“道化”的最后呼吁者。从孔子那时开始,“道化”已经用不上力,因为社会已经转型。当时为数众多的“高士”皆被时势所迫,成为“隐士”。仁、义、礼、信等“德化”项目早已展开了新局。故而稍晚出现的天才——庄子,可被看成是“道化”的最后余光,可说是“道化界”在夕阳西下时,与落霞齐飞于天际的最后一只孤雁了。真是令人叹息不已。

第四部分 2。及多次元

    及多次元(高次元)

    本来,五次元或多次元是无法用文字语言来讨论的,姑且不论个人的文字能力如何,文字本身的局限性,注定了文字不是描写这些东西的正确工具。其不正确的程度,可说到了不写还好,一写就错的地步。但是,题目是浅说次元,其势又不能弃之不顾,不得已,只好采取烘云托月的方法,用些实属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它的周围鼓噪一番,尚请见谅。

    什么是五次元呢?在“次元之一”中曾提到:五次元是四次元与“识”的结合体。我把五次元界叫做“识界”。事实上,“识界”的内涵非常深奥复杂,这样的说法只算提提而已。

    现在,先来解释“识界”中“识”的意思:这个“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