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国第一战+下+(双石+着)-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十七团官兵击退。
整个战斗歼敌2700 余人; 完全巩固了391 高地。
战后; 当地朝鲜人民和中国军队将士们怀着对邱少云这位伟
大战士深深的敬意; 在391 高地的石壁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大字:
“ 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邱少云被第十五军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总部
为他追记特等功; 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也追授他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
雄”。
第十五军攻击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也很顺手。
10 月6 日; 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师第一三○ 团第一连两个排68
人; 在各种火炮50 余门和4 辆坦克支援下; 以迅速突然的动作扑上
美步兵第七师第十七团两个加强排据守的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
经30 分钟激战; 全歼守敌。此后; 又在8 天内连续打退美韩军两个
994
开
国
第
一
战
连以下的反扑38 次; 毙伤敌990 余名; 巩固了这一要点。
第十五军攻击的381 东北无名高地等其他4 处目标也攻得顺
手打得潇洒; 抓了一把见好就收立马痛快走人; 只讨便宜不吃亏;
只赚银子不赔本; 绝不粘糊恋战; 让对手挨了打还没处还手。
打这种仗; 土八路的手段那是一套一套的。
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攻击栗洞东山又是另外一种套路。
栗洞东山位于金城东南; 地势较高; 是韩军首都师防御前沿的
一个重要支撑点; 因其形似圈椅; 故又名椅子山; 为韩军首都师机
甲团第二营第六连、第五连两个排和两个营属火器排共8 个排的
兵力防守。
李德生师长决心一锅烩了这盘杂碎。
李德生是王近山手下的一员虎将; 打仗勇敢不说; 还很有头脑
很有章法。这次也是一样; 攻击之前; 他和攻击部队第一○ 三团团
长王西军亲自到离敌阵地最近的龙鹤山上观察敌人阵地; 观察了
整整两天; 还派出第一○三团第三连作了一次试探性攻击; 又是喊
杀又是冲锋号; 声势造得惊天动地; 就是不往上冲。等到摸清了敌
人的所有火力点后; 部队全都撤了回来。
这一次佯动有两个好处; 一是侦悉了敌军的火力配系; 二是麻
痹了敌人; 有点“狼来了”的效果。
看好了火力点; 李德生心中有了数:
“ 老子要给他来个大炮上刺刀!”
他要把配属的坦克、自行火炮都送到前沿; 抵近射击。
这种办法效果忒好; 一打一个准儿。
打鬼子打老蒋那会儿这一招很是露脸。
可也有一样; 非常冒险———特别是在朝鲜战争这种对手掌握
制空权和炮火优势的情况下; 一旦暴露了; 就成了敌人飞机和炮火
的活靶子; 很难生存下来。
李德生很有点赌的意思在里面。
不过想想就明白; 任何高回报的投资都有高风险。
995
第四十一章
轻敌上阵
江拥辉白马失手
重拳出击
李德生栗洞传捷
身经百战的李德生绝不是怀着赌徒心理打仗的那一类鲁莽之
辈; 那两天的观察他脑袋里盘算的就是这码子事; 那是深思熟虑之
后悟出的一个高招。
攻击前夜; 第三十五师就在隆隆炮声掩护下; 将4 辆坦克、4 门
自行火炮开到了与栗洞东山对面的龙鹤山第一○ 三团阵地上; 而
后进行了充分的伪装。坦克和火炮就位后; 根据侦察和试探性进
攻掌握的敌情; 对敌阵地上的火力点进行编号; 对每门火炮和坦克
进行明确分工。
主攻分队第一○三团第二营还选择相似地形进行了演习。
这一来; 栗洞东山上的前伪满警察痞子们还能有跑?
10 月6 日16 时15 分; 配属第三十五师的坦克、自行火炮、迫
击炮等大小60 多门火炮一起开火; 那架势就像面对面拿着一支手
枪对着你的鼻子开火; 打得那个准; 粟洞东山上几乎所有火力点都
没存活下来。
这还不算; 还有一道菜。
前边直瞄火炮刚把敌人火力点点完名; 后边的12 门“喀秋莎”
就发了言; 把栗洞东山打成一片火海。
第一○三团第二营第六连只用4 分钟就夺取了主峰611 高地。
18 时; 战斗结束; 栗洞东山落入中国军队之手; 计毙伤敌300
余名; 俘敌63 名。此后; 第一○三团守备分队又在4 天内击退韩军
首都师一个营的反扑21 次; 共毙伤俘敌营长以下1000 余名。
10 月14 日; 韩军首都师因为在第十二军的小打小闹面前屡碰
钉子; 几乎完全丧失战斗力; 被迫撤出休整; 师长李龙文少将也被
李承晚罢官撤职; 坐了冷板凳。
栗洞东山进攻战斗后来被军事科学院编为抗美援朝经典战
例。
三年后; 这位打仗很有章法的李德生在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
衔时获少将军衔; 1988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时被
授予上将军衔; 在军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中国军队最高学府、人称
996
开
国
第
一
战
“ 将军摇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
从这所大学的校门里; 已经、正在和将要走出人民军队第二代
第三代第四代乃至第N 代将星。
长征接力有来人。
中国军队第二阶段的战术性反击作战又一次在胜利中发展。
按志愿军总部的部署; 原拟在10 月22 日停止反击; 转入正常
防御。但因为“ 联合国军”从14 日开始发起所谓“金化攻势”; 向上
甘岭地区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阵地猛烈进攻; 战况日趋激
烈。为配合上甘岭地区的坚守防御作战; 志愿军总部决定; 将全线
战术性反击作战延长至月底。
遵此指示; 中国军队第六十五军、第四十军、第三十九军、第三
十八军、第十五军又先后攻击了14 个目标; 除3 个目标攻击未成、
一个目标的守敌撤逃外; 其余均被攻克; 守敌全部被歼。
10 月31 日; 中国军队结束第二阶段反击作战。
第二阶段战术性反击作战; 中国军队共对48 个目标反击58
次; 其中美军防守的9 处; 法、荷、加拿大军队防守的3 处; 韩军防守
的36 处。敌防守兵力: 两个营的1 处; 近两个连的3 处; 一个连或
加强连的8 处; 1~2 个排的30 处; 一个班的6 处。巩固占领11 个
目标; 共计毙伤俘“联合国军”官兵18900 余人; 使“ 联合国军”在全
线陷入顾此失彼的被动状态。
这次全线进攻还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 在敌已形成防御
体系的情况下; 攻敌一点不如同时攻敌数点( 相邻的两点以上)。
同时攻敌数点; 不仅能节约炮兵火力(因攻敌一点同样需要压制目
标两侧敌炮兵火力) ; 而且可以收到分散敌人兵力火力、使之左右
难顾的效果。
中国军队1952 年秋季的全线战术性反击作战; 是在转入阵地
战后向“联合国军”阵地发起的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全线进攻;
先后对“联合国军”连排防御阵地及个别营防御阵地共60 个目标
进攻77 次; 经过反复争夺; 巩固占领阵地17 处; 共击退敌排以上兵
997
第四十一章
轻敌上阵
江拥辉白马失手
重拳出击
李德生栗洞传捷
力反扑480 次; 全歼敌两个营指挥所、10 个连、69 个排、8 个班; 大
部歼灭敌两个团、1 个营、7 个连、8 个排、5 个班; 共毙伤俘敌27000
余人; 缴获各种火炮32 门、各种枪2373 枝; 击毁各种火炮57 门、坦
克67 辆、汽车74 辆; 击落敌机183 架; 击伤241 架。
中国军队为此付出了10700 余人的战斗伤亡代价。
与此同时; 朝鲜人民军在东线也对3 个“ 联合国军”连排目标
发起了猛烈进攻; 取得了歼敌1700 余人的胜利。
在中朝军队的全线持续的战术性进攻下;“联合国军”十分狼
狈; 疲于奔命; 8 个师频繁调动; 其中5 个师调动两次; 态势越来越
被动。
战争主动权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重操于中朝军队之手。
10 月24 日; 中央军委致电志愿军首长:
此种作战; 在若干被选定的战术要点上; 集中我军优
势的兵力火力; 采取突然动作; 对成排成连成营的敌军;
给以全部或大部歼灭的打击; 然后在敌人向我军举行反
击的时机; 又在反复作战中给敌以大量的杀伤; 然后依情
况; 对于被我攻克的据点; 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 不能守
住者放弃之; 保持自己的主动; 准备以后的反击。
??
此种作战办法; 继续实行下去; 必能致敌死命; 必能
迫使敌人采取妥协方法结束朝鲜战争。
10 底和11 月初; 中国军队第六十军、第六十七军、第四十
七军; 分别接替了第六十八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九军防务; 第
六十八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九军分别开往洗浦里、谷山、成川
地区休整。
然而; 正开往谷山休整的第十二军却没有真正得到休整。
他们在开赴谷山的途中就接到命令: 准备增援上甘岭的第十
998
开
国
第
一
战
五军部队。先头部队第三十一师立即转赴上甘岭地区; 其他各部
视情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上甘岭这会儿正打得难分难解。
999
第四十一章
轻敌上阵
江拥辉白马失手
重拳出击
李德生栗洞传捷
第四十二章
声西击东 克拉克测算有度
顾此失彼 秦基伟思谋欠周
凡战之要;
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
因形用权;
则不劳而攻举。
———《吴子·论将》
范佛里特早就在打上甘岭的主意了。
上甘岭是五圣山主峰东南4 公里处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
小村; 与相对应的北面1000 米处还有一个小山村; 叫下甘岭。第
五次战役时; 彭德怀曾率志司机关在下甘岭驻节。上甘岭南边两
侧有两个小山包; 一个标高597。9 米;“ 联合国军”称之为“三角形
山”; 一个标高537。7 米; 其北山被“ 联合国军”称之为“狙击棱线”。
如果不是20 世纪50 年代发生在朝鲜半岛的这场战争; 如果不是
1952 年秋天中美韩三国10 万士兵为了它们的归属打得惊天动地
的这次战事; 这两个小山包恐怕永远都不会被世人所知晓。
它们也永远不会因“ 上甘岭”而闻名于世。
那时; 范佛里特心里边盘算的是上甘岭后面的五圣山。
五圣山是当时朝鲜半岛“ 铁三角”最靠北的顶点。
所谓“铁三角”; 是铁原、平康、金化三郡的简称; 它刚好形成一
个等边三角形; 平康位于三角形的北顶点; 铁原、金化则分别位于
三角形的东、西顶点。
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这样形容“ 铁三角”的重要性:
如果把朝鲜半岛看成一个人形; 那么第十五军担任防御的平、
1000
开
国
第
一
战
金、淮这个三角地区正处在“ 人”的肚脐偏上的心窝地区。该地区
也是朝鲜东西海岸之间交通枢纽的咽喉地区。北有一条横贯东西
的公路; 东起东海岸的元山港; 经过平康向西南方向直至西海岸之
滨; 穿越汉城。南有一条铁路干线; 自汉城经过铁原、金化; 朝西北
方向延伸至东海岸的大津里。这一条公路要道和铁路干线在铁原
以东交会成十字形的交通枢纽; 横跨“ 铁三角”上中部的五圣山主
峰。
我们和敌人对峙的防线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绳索; 把“ 铁三
角”地区从中划为两半; 虽然敌人占据了铁原和金化; 但平康和中
部防线的制高点均为我第十五军牢牢控制。
这些制高点中; 最重要的就是美国人称为“爸爸山”的五圣山。
五圣山主峰之西侧的铁原和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