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国第一战+下+(双石+着)-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海岸高城; 构筑了第二线阵地。熙川、孟山至阳德之中间运输
线; 佳丽州至昌道里、法洞里至淮阳两条东西运输线; 以及阳德、成
川、遂安地区; 新溪、伊川地区的4000 多个仓库设施亦按照计划完
成。同时; 中朝联合司令部对中朝军队部署亦进行了调整: 西线以
第四十七军第一三九师、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一个师进入开城及
其以南地区; 保卫开城谈判会场区域; 中线第二十七军接替第二十
军防务; 原在西线的朝鲜人民军第六军团调至东线化川里地区; 以
加强东线防御力量。至此; 全军已获得1~ 2 月的休整时间; 补充
了10 多万兵员; 储备了一个月的粮食与弹药。
中朝联合司令部还在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各部队中抽调军事
素质和政治素质都较强的侦察骨干于6 月中旬组成中朝联合游击
支队。志愿军共抽组4 个中队; 即第三、第九、第十九兵团各抽组
一个中队; 原第十三兵团各军合组一个中队。游击支队以志愿军
第四十军第一一八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为司令员; 第四十二军第
734
开
国
第
一
战
一二五师副师长茹夫一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朝鲜人民军派出政
治委员和副司令员各一人; 并抽组两个中队; 游击支队共组建6 个
中队共2050 人; 于7 月中旬集结完毕; 准备在战役反击发起前后深
入三八线以南开展游击活动。
中朝军队第一线展开兵力为志愿军8 个军; 朝鲜人民军3 个军
团; 共11 个军; 第一梯队展开8 个军; 第二梯队为3 个军。第二线
包括担任东西海岸防御的兵力; 志愿军为9 个军; 朝鲜人民军为4
个军团; 共13 个军。志愿军入朝兵力已达77 万人; 朝鲜人民军亦
整编补充至34 万人。
中朝军队总兵力为112 万人。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亦在双方接触线己方一侧建成了三道
防线:
第一道防线即与中朝军队的接触线; 名曰“耳明线”;
第二道防线; 西起铁原西南的263。3 高地; 东经读书堂、地境
洞、大成山到北汉江西岸之小高云飞伊; 全长60 公里; 为中间阵
地; 名为“怀俄明线”(距第一道防线10 公里) ;
第三道防线西起临津江口之鳌头山; 沿江而上; 经积城、道城
岘、华川湖南岸、杨口、兜率山、山头谷山至东海岸杆城以北之马达
里一线; 全长220 公里; 名为“堪萨斯线”( 距第二道防线20~30 公
里) 。
各道防线均构筑了坚固工事; 设有大量的地雷和铁丝网。另
外;“联合国军”还积极扩建金浦、水原、大邱等原有机场; 新建了瓦
草里、东豆川、永平、麟蹄等18 处前沿机场; 增辟了原州、镇海、群
山、济州岛等14 处海、空军运输补给基地。在此期间; 美军有6 个
师、韩军有4 个师先后撤至二线; 进行了1~2 个月的休整。美军及
其他“联合国军”部队亦补充、轮换了19 万余人。同时; 还扩建了3
个韩军师; 并将空降第一八八团和两个轰炸机联队由美国调至日
本; 增加了机动力量。
为了统一指挥; 英步兵第二十八旅、第二十九旅和加拿大步兵
735
第三十一章
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扼险筑垒
金雄浴血洗甲兵
第二十五旅等英联邦国家军队于7 月28 日合编为英联邦第一师。
至此;“ 联合国军”第一线兵力为14 个师又两个团; 第二线兵
力为4 个师又一个旅又一个空降团。全军共计69 万人; 计有火炮
3560 门; 坦克1130 辆; 飞机1670 架; 舰艇270 艘。
此时; 中朝军队在兵员数量上与对方形成了1。6??1 的相对优
势; 但在技术兵器、坦克和炮火方面仍处于绝对劣势; 制空权、制海
权均操于“ 联合国军”之手。
而且从这时的战场态势来看;“ 联合国军”相对来说要主动一
些。
在谈判期间;“联合国军”虽未实施大规模的进攻; 却仍然保持
着相对持续的局部攻击态势; 其目的显然是企图消耗当面的中朝
军队; 以不断施加的压力与谈判桌上的无理要求形成呼应之势; 并
准备视中朝军队的消耗情况; 随时恢复全面攻势作战———也就是
第八集团军司令部制定的向平壤、元山———朝鲜蜂腰部推进的所
谓“ 势不可挡的行动计划”。
这种战场态势; 是彭德怀、邓华等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的。
彭德怀、邓华也在准备以打来争回主动!
8 月17 日; 为动员全军; 积极准备作战; 中朝联合司令部向全
军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计划分两步作战; 第一步突破敌当面阵
地; 第二步再向南推进; 如第一步进展不顺利或打不动; 则各个轮
番撤退; 诱敌深入而后反击; 将敌赶过三八线以南。
这个时期; 中朝军队虽然已确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方
针; 但对在敌人猛烈火力下实施阵地坚守作战还缺乏信心和把握。
防御作战思想还被局限于“ 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形式;
亦即积极防御与短促突击的作战方式”。
所以这个计划总的思路是打小歼灭战和稳步前进。
但总的设想仍是打运动战。
同是主张打; 邓华却与彭德怀的思路不同。
虽然在参加谈判; 但身为军政全才的百战名将邓华仍然时刻
736
开
国
第
一
战
关注着前线的情况; 并且一直在根据对情况的直接了解; 盘算着怎
么动手才最为有利。
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分析; 邓华认为; 如果仍按前几次战役的方
式向敌人发起攻击; 必将付出很大代价; 而且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
战果。从第三次战役以来; 中朝军队的几次战役一次打得不如一
次; 正面攻击伤亡巨大; 取得成果又难以巩固。这说明; 在这种技
术兵器远不如敌人; 又没有足够的海空军支援的客观现实基础上;
再发起规模巨大的攻势; 与“ 联合国军”打堂堂之阵; 很可能还是像
前几次战役一样; 得到的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再像前几次那样打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的确是困难重重。
不光是敌人; 自然条件现在也在与中朝军队作对。
7 月; 朝鲜北部出现了40 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从7 月20 日起; 朝鲜北部连降大雨; 山洪暴发; 河水
漫溢; 泛滥成灾; 一般河流水位上涨3~4 米; 最高达11
米。水流速度达到每秒4~6 米; 最高达7 米。洪水所至;
交通中断; 堤防溃决; 房屋坍塌; 物资冲走; 装备毁坏; 人
畜伤亡; 其水势之猛、之急; 持续时间之长; 危害范围之
广; 为朝鲜近40 年来所罕见。
这是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将军记录的文字。
最惨重的是洪水淹了志愿军后勤部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
三登的仓库、医院和高炮阵地全在洪水之下变成一片泽国; 大
量库存物资被冲走; 有些待避的汽车也被冲走; 露天存放的物资几
乎全部被冲。保卫三登的高炮营所有高炮均被冲走; 被逼上高压
线的指战员们未能及时疏散; 在压断了高压线后; 纷纷坠入水中;
被淹死了167 人。
交通也被中断。
后方几乎所有的公路路面都被冲坏; 路基被冲塌; 205 座公路
737
第三十一章
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扼险筑垒
金雄浴血洗甲兵
桥梁全被冲垮; 无一幸免。
铁路桥也一样。
不少桥梁修好了又被冲毁; 冲毁了又被修好; 反复多次; 比敌
机轰炸还麻烦。主要铁路桥如京义线上的大宁江、西清川江、南大
同江桥; 满浦线明文桥; 平元线东大同江; 东沸流江桥均被冲毁; 每
座桥平均被冲4 次; 东清川江桥先后被冲垮竟达9 次。
而前方部队储存的粮弹只够维持一个月; 前方少数部队已发
生断粮现象; 只能以野菜充饥。
进入8 月后;“联合国军”又发起了所谓“ 空中绞杀战”; 出动其
空军力量的80% ; 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战斗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 企
图在三个月内全部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在这个节骨眼上;
原来寄予厚望的苏联空军又不愿前出; 只肯掩护鸭绿江至清川江
这一段后方交通线; 志愿军空军部队又因准备不充分; 要迟至11
月份才能投入战斗; 致使前方交通线仍处于无空军掩护的状况。
运输困难仍然无法解决。
真是雪上加霜!
而当面的“ 联合国军”也是今非昔比了。
由于屡遭中朝军队运动战的打击; 原来不喜欢构筑工事的“ 联
合国军”部队也改掉了不少大少爷脾气; 花了很大力气来改进工
事; 由上一年秋冬简单的方形坑掩体(俗称“ 狐狸窝”) ; 发展成为普
遍构筑钢筋混凝土的永备工事; 前沿还敷设了大量地雷和铁丝网。
至8 月中旬; 已完成了纵深达30~40 公里的3 道防线。而面对这
种前所未遇的坚固阵地和立体防御; 中朝军队在火力处于绝对劣
势; 又缺乏攻坚经验的情况下贸然发起进攻; 显然是把握不大而胜
算不多的。
邓华认为; 大举进攻; 不如以守为攻。守住现有阵地; 大量地
消耗敌人并粉碎敌人的进攻; 同样可以达到“ 在军事上打击敌人配
合停战谈判的目的”。
但这样就必然涉及到战略方针的调整。
738
开
国
第
一
战
也就是说; 要改变中朝方“以三八线为界停战”的目标函数。
深思熟虑后; 邓华毅然上书中央军委。
8 月18 日; 在中朝联合司令部发出战役预备命令的第二天; 邓
华致电毛泽东; 正式提议改变“以三八线为界”的停战条件。
邓华提出; 实现就地停战; 虽然“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占领
的面积要大一些; 但从双方位置上来看中朝方并不吃亏。依据充
分调研的论据; 邓华建议; 与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来发起大规模
的新攻势; 还不如把力量花在巩固现有阵地上; 这样可以让“ 联合
国军”不断在徒劳的进攻中消耗的自己远较中朝方更为稀有的有
生力量。
出于高度的政治责任心; 邓华还建议; 对中朝方的战略方针进
行重大调整; 以适应新的形势; 重新把握主动权。
邓华; 真不愧是胸怀战略全局的百战名将。
邓华的建议得到了响应。
聂荣臻等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的有关人员与邓华产生了共
鸣; 他们认为; 倘再以原有的运动战方式发动攻势; 还会像第五次
战役那样推来推去; 对于机动能力远不如对方的中朝方来说反而
不利;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战略格局和双方态势问题。本来机动力
非凡是中国军队的传统优势; 但那是徒步机动力; 你就算是神行太
保飞毛腿; 怎么也比不过人家的汽车轮子呀。再说; 人家白天有行
动的自由; 而咱们却被人家的飞机大炮压得动不了窝。
情况变了; 环境变了; 对手变了; 昨日之长; 变成了今日之短。
那就得敌变我变; 改变思路与对策。
“ 因敌变化而制胜者; 谓之神!”
毛泽东非常认真地考虑了邓华的意见。
8 月19 日; 中央军委经过仔细分析研究; 权衡利弊; 对第六次
战役提出了具体的参考意见并电告彭德怀。
中央军委的电报在分析了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后着重指出:
739
第三十一章
审时度势
邓华上书荐良策
扼险筑垒
金雄浴血洗甲兵
为使休战谈判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并准备谈判
不成破裂的责任落在敌人身上; ?? 在作战上我们也应
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在9 月份如果我们预拟
的战役计划; 确实能做到歼灭美三师、伪二师及其他敌人
一部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