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谈心说识(依昱) >

第8章

谈心说识(依昱)-第8章

小说: 谈心说识(依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淮欢说氖录萌遂对亩林洌黄谌坏伛鎏侥切难估峄勇涞聂ヴハ焐惶寤岬侥侵志俨郊栊恋拟牖蹋坏哺惺艿剿抢止劢〉募崛套烤
  如台湾省政主席邱创焕先生的求学生涯,几经波折也不灰心丧专,反而更加努力奋斗;又如幼时被镰刀砍伤头,自己找青草敷伤口,感染细菌之后才去求医,医师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硬把结疤剖开,挤出脓血,他自始至终不曾掉过一滴眼泪,那种坚韧强毅的性格实令人感佩。
  又失炎博士所描写的童年,是生活在定人的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台大文学院长朱炎博士一辈子也忘不了捱饿的滋味,而他所描述的饱受饥饿折磨的情状,的确是这一代年轻人匪夷所思的。
  “饭馆的厨房是我最常驻候的地点,荞麦面的香味一阵阵傅出,饥肠辘辘的我只有乾吞沫,可是厨子跑堂们却对我视若无睹,甚至从前头收下来的残汤剩饭都不舍得给我,尤其甚者,他们还放出狗来咬我!有一天我终於受不了了,当著母亲的面把小竹蓝丢进了草堆……‘我不去了!再也不去了!挨人家白眼不算,还要被狗咬,我、我……’愈说愈是伤心,不能成句。”
  直到大学时代犹有一顿没一顿的朱院长,服预官役时接受傅令兵端送的饭菜时,竟难以相信他这一生有这么一天,有人把饭菜送到面前来!然而朱院长从那个苦难、贫困的时代走过来了,且读了许多书、到国外深造,并且在文学的领域内驰骋攀越!
  由上述之例可知,那些成长的心路历程所积聚的经验结晶,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无法用“前五识”或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来囊括说明。所以阿赖耶识所含盖的领域很广。它包含生命存在的这个自然界、器世间,表徵生命形态的肉体——有根身,以及各种感觉,知觉、思考等主观的认识作用——前五识以及六、七识,皆由根源体的阿赖耶识所变化产生。由於阿赖耶识将一切存在以一种“种子”的形态储存起来,因此另有一别名为“一切种子识”(sarva…bijakah vijanam)
  阿赖耶识,是“心识”的一种,因此具有认识对象的作用,由於此识的认识作用是吾人的意识层面所经验不到(不可知asamvidita)的微细面,此即阿赖耶识被一般认为是深层心理的原因。此第八识既是表层的意识领域所触及不到的深层心理,因此是意识的根源体,如同汹涌的河流(瀑流)毫无体止地不断地活动著。
  如《解深密经》卷一: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二下)
  又《成唯识论》卷三中引《阿毘达磨经》云: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大正藏》卷三十一,十四中)
  经文中的“阿陀那识”、“种子识”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别名,还有其他异名,下一切再叙。佛唯恐凡愚之辈於此甚深细之理,不能证解,反而起分别心,妄执为我,起惑造业,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所以不为“凡”(无性有情)“愚”(愚法二乘)开示,只对“胜者”(有特殊理解力,最上乘根机者,指对於唯识道理能信解者)而说。
  又《首楞严经》卷五: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大正藏》卷十九,一二四下)
  这是佛唯恐凡夫及二乘人,於真妄和合的阿陀那识,分析不清,以真为非真,或以非真为真,多增疑虑,所以不说。另外《八识规矩颂》云:
  二乘不了国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卍续藏经》卷九十八,二九O下)
  意为,缘觉和声闻第二乘人,对於识只知第六识为止,他们以为六道升沈,苦乐果报,都是从六识而来,尚不知有第七识更何知有第八,二乘人执著有我所以成为迷执。由於这些原因,佛不曾对智慧较浅的小乘人说过此识,(第八识)因此他们不知。而大乘论师,如《成唯识论》中,广引经颂教理,证明确有此识,所以才说“由此能兴论主净”。
  在我们的八种心识当中,前六识的活动,比较显而易见,因为我们可由常识来体验它,譬如:眼识缘色,耳识闻声,乃至意识了别世间的法则道理,一般人不论学佛与底,即使出世间的圣者,如声闻、缘觉,也难通达。所以佛陀说到心识活动时,对於根机差者只说到依六根及所缘的六境之不同建立差别的前六识,至於六识之外尚有微细的心识之事,佛只对“胜者”开示。读者诸君同是“胜解者”方有缘共游此最深层的心灵旅程。
  三·第八识的异名
  (一)在原始经典中的名称
  第七识是我执的根本,前章已简介过,今仅略说第八识。关於第八识世尊在经典中说有四名。
  (1)根本识 在“大众部”的经典中,以为第八识是眼、耳等六识所依止故,犹如树根是茎干的根本,故称第八识为根本识。
  (2)有分识 在“上座部”的经典中,称第八识为“有分识”。“有”是“三有”(三界之异名),“分”是“因”义。唯此第八识常无间断且周徧三界,能为三界有情生死之因。
  (3)穷生死蕴 在“化地部”经典中,称第八识为“穷生死蕴”。因第八识徧於三界九地,恒常而有,但有生死处,即常徧为依,直到大乘“金刚喻定”(等觉菩萨所入之禅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犹如金刚,能断尽最极微细之烦恼而证佛果),烦恼尽时之舍,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故称第八为“穷生死蕴”。
  (4)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 在“说一切有部”《增一阿含经》中,说第八识有四名:依於贪著三世总别之境,立“爱阿赖耶”名;依於贪著现在境,立“乐阿赖耶”名;依於贪著过去境,立“欣阿赖耶”名:依於贪著未来境,立“喜阿赖耶”名。
  第八识含义颇多,在《成唯识论》中,又举出七种名称:(《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1。心2。阿陀那3。所知依4。种子识5。阿赖耶6。异熟识7。无垢识等异名。
  (二)在大乘经典中的名称
  第八识有多种异名,今将其含义和特徵叙述如下。就《成唯识论》卷三所云之七种异名作解释。
  1、心
  有一个人,年轻时候喜欢真理,并为这孜孜不倦,崇尚美德,一心一意要成就勇敢、诚实与善良的人格;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他忘了曾经爱真理崇美德之事,觉得生活很空虚,没有永恒的感觉。
  往昔我们喜欢诗歌、散文、文学书籍,常激动地读著感动得流泪,我们视人际间的友谊是世间的至情,真挚而美丽;日复一日,曾几何时,纯真的友谊变了质,於我有利者方是朋友,看感人的电影不再有眼泪,鄙视文学的价值意义,只觉得人生当实际……,在我们心中本来有著纯黄金,却在不经意的岁月厮磨中,成了破铜烂铁。
  在一颗洁净的心中,粪土亦闪耀著黄金的颜色,可是在污秽者的心中,美好的黄金只有染上铜臭才是珍贵的。在有慈悲爱心者,一颗小草都有澎湃的情怀,庄严的生命;可是在锈铁者心中,小草只有供践踏的东西,不值得一顾。
  是谁在主宰著我们,使我们这颗心忽而洁净忽而污秽。是现实生活的逼使吗?亦或是存在价值的改变?这都只是表象上的,真天的根源在“心”,由於它不断地在俗事俗人里染著、附著、依著,於是,看到的事物不能清清楚楚地反映出来,率真成了恶意的批评,如此的“心”急气乱却浑然不觉。然后门“心”自问,活著活著,是为了什么?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吧!
  第八阿赖耶识是人类最深层的心识,有多种异名,以《成唯识论》所云之七种异名做解释,1、心,2、阿陀那识,3、所知依,4、一切种子识,5、阿赖耶,6、异熟识,7、无垢识。今先说明“心”之意义。
  《成唯识论》云: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谓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十五中)
  是在说明第八识摄藏了宇宙诸法的种子,这些种子因受环境、经验——等客观条件的熏习,其性各有不同。
  “心”之一语,通凡夫、二乘、菩萨、佛等一切位。诸经论中,有以心、意、识,通名八识。也有以第八识名心,第七名意,第六名识;而有时心,心所法都统名为心,或兼色法亦名为心,如心脏之内团心等。
  《般若经》云:“於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圆觉经》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
  慧沼的《最胜王经疏》卷三:“诸识现行集起,名积集心,唯第八种了集起,名为积集最胜心”。
  《摄大乘论》卷一亦云:“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熏习”是一种自然受熏,力量很大。例如常在禅堂静坐者,其身每天沈浸在香岚中,身自然而然周身充满檀香的气息。小孩子常随母亲去寺院拜佛或听一些因果报应的故事,看忠臣节烈报国等戏剧……等,长大成人后自受此影响而不敢随便造恶,怕遭报应。而长久居住在盗者中的人没有人教导,不以为窃取他人财物是不正之事,等到身系牢狱才懊悔万分,可见环境的熏习予人的行为影响有多大。目前大家重视“环保”,即表示已认识到环境的优劣将会影响一个人身心的成长。就像一张白纸,本来没有香气和颜色,把它放在香炉上一熏,白纸就染上了檀香的气味和黄颜色。这种熏染的过程,叫熏习;白纸上所含的香气和所现之颜色即为“习气”。人的一生从小到大,随著各种环境的熏染,积集了各类受熏的种子,以此而构成人的性格。
  《华严经》第六地:“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此所谓的“一心”,瑜伽行派是把经解释为阿赖耶识。由心造业而感得三界的果报,是“由心所造”的唯识。
  《解深密经》卷三:“我所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是在说明凡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并没有一种所谓客观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我们心识现前的时候,心上必然会起一种境界相。由於错误的认识与执著,觉得它是离心存在的外境。实际上,那所认识的境相,只是自心现起的影子。这种唯识思想,是立足在认识论上,从能知所的关系上探讨,是考虑所知的真相而发现的,可以称为“即心所现”的唯识。
  又如无性著《摄大乘论释》卷一:“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由此可知“心”即是阿赖耶识的异名。
  2、阿陀那识
  《成唯识论》云:“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大正藏》卷三十一,十三下)
  阿陀那识以何为定义?梵语(adana)阿陀那,译云“持”。
  《成唯识论》卷三又曰:“(一)以能执持诸法种子,(二)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三)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这其中所谓的三种含义,欲从粗至细,从浅及深,则须从后解释起。以上为印顺法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