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谈心说识(依昱) >

第20章

谈心说识(依昱)-第20章

小说: 谈心说识(依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萑灰簧恚醯锰煜轮螅约壕谷绱讼羯滤鳎凰男暮芾洌≡诹成系氖俏淳钡牟园祝辉谒砗蟮母芯酰孟袷兰渖纤兄С帕θ幌Я耍咂鹇防矗械阋』巍N颐侨窗抵形笠话押梗共皇桥滤槁洌蛭悄侵指撕苡凶猿指械呐耍欢鞘狼楹慰埃故谷绱伺橙醯男∨颖掣喝缧沓林氐母旱!
  和个月下来,她容颜依然那么苍白,但是,她正默默地求职和求学,不再找朋友诉苦;为了她的自尊心,没有人敢当面塞线给她,心里却为她急得心焦。
  没有朋友敢期许刀子有重在的改变,就像寒风之下,墙角的小草,不敢期待它过得了冬。除了少数人之外,熙攘的台北,从来未曾注意到这墙角的小女子。
  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发现她依然没有倒下;瘦弱的她每天早上为人擦拭汽车、扫楼梯间,及帮人照顾孩子,晚上则到夜校练打字、速记和电脑操作。很少人相信她可以承担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和读书,也很难相信她能够用半条吐司和三杯奶度过一天。
  她就是这样承受下来。直到今天,她容光焕发地生活著,且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由於她的选择和努力且善於把握因缘,因此改变了困苦的环境,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就由於依他起性有染、净之分,所以如《解深密经》所云:
  “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下)
  国六空中大学人文学系主任——沈谦教授,在他的这篇短文里提到:
  “乐观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香味,
  悲观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刺,
  玫瑰是一要的,
  不一样的是人的观点。
  ……
  生活像磨石,
  它能将你磨碎,
  也能使你磨得发光,
  问题在於你的本质。”
  当别人对你有意见时;如果你认为是善意,不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可以得到启示与警省,得到助力与友谊。
  如果你认为是恶意,不但善意急转为恶意,更可能遭致烦恼与怨尤,徒增阻力与敌意。
  五·缘起无常——人生才有希望
  由上所论,我们知道依他起性,是因缘所生法,非实有,是经由空间和时间以及客观的因素来决定它的存在。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在时间和空间上,显示了万法的实存状况。在原始经典中,曾提到:
  “云何缘起?谓缘生即有老死。若如来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为缘起法。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缘起;见法即见佛,见佛即见法。”
  从上述有名的经文中,我们更可以了解缘起的意义。
  人活在世上,有两道关口很难通过,又不得不通过。一是我们存在的形驱,二是我们生活的人间世。人的真实生命,总是落在我们存在的形驱去展开人生的行程,然而我们存在的形驱却是有限的,这是人生悲剧的开始。来自形躯的限定:一是会病痛会老死,不管人生多美好,总有一天我们会割舍一切而去;二是会疲累会伤感,不论是谁面对人生,总有承担不了的时候;三是性向才情天生各异,各显精采,也各有局限。所以人的情意理想,总不能有充实的实现;失意和挫折几乎不可免的环绕在我们生命的周遭。
  因为缘起即无常,缘起即无我,就由於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是无常,有生灭变化,所以星云大师言:“由於诸法无常,人生才有希望。”所以人生的圆满与否,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承担,如何去处理化解。只要正确地认识因缘,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广结善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执滞於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心游法界,消遥自在!

  第十章 万法融和——圆成的世界与人空法空
  一·圆成实性的世界
  前章提到——只要正确地认识因缘,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广结善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执滞於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心游法界,逍遥自在!
  因此,若能体悟“缘生则聚,缘散则灭”的缘起法则,不执著有无,则人生应是和谐而无矛盾。众生皆有佛性,在丝延广大的生命流中,人类只有一种心——“以仁为本,以悟为主”,故佛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一念无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正等正觉。”(《华严经·如来性起品》)
  所以,人心虽有染净不同,但本性无垢,纵使因习气、执著、贪欲等而身系囹圄,唯本性无垢,亦充满希望。只要真心忏悔改过,本自圆成的真如佛性自然显现,这圆融无障的心性,也正是一颗融和染净、融和真妄、融和有无的真实心、平等心。尝云:“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佛经云:“菩萨心垢净,常游毕竟空。”
  凡夫是染著有差别的心一旦云消雾散时,自见清净圆成本性。这个圆成本性因为是远离“我执、法执”等二执,所显现的真理,故称其为真空或般若空。与“真空”相对的是“妙有”,清净自性浑然圆成故称“真空”,以真空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所悟之境,乃因缘果之万法,因其实成而称妙有。这也就是《般若心经》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亦即一切的存在(色身五蕴八识的有)皆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是假有而非实有,一旦因缘条件散失,一切也就幻灭不存在。故无实体的“空”亦无实体的“有”,能超然越有无,就不会落入虚无;能把握“融和”就能体会“圆成实性”。能解决现实中所遭遇的因境,就能针对现实发挥其微妙作用。
  世人往往年不清世事真相,直以为自己所站的角度来看现象的一切,才有很多的烦恼产生。
  日本武士道风行,其求真尚义的精神令人佩服。有天,二位武士分别从二个方向奔至一棵树下——且大声争论卡在树上的一面盾的颜色,一方说是金色,另一方说是银色,二人僵持不下,各执已见。最后,只好比武定胜负,待两人都身受重伤,将要倒下的那一刻,才发现那面盾,一边涂金色,一边是银色,二人谁也没猜对,却平白牺牲宝贵的生命。在古老的中国,同样的,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这篇故事出自《韩非子·说难篇》。
  从前卫国有一位士人,叫做弥子瑕,卫国主君秀宠信他。
  一个晚上,有一个使者来的弥子瑕,告诉他,他母亲生病了。因为是晚上,无法与主君商量,弥子瑕诈称已经得到主君的许可,驾驶了主君的车子就出去了。当时按照卫国的法律,未经主君许可而乘用主君用车者,要处以极刑。
  但是,后来卫君听到了这件事,却反而夸赞他,为了母亲,连极刑都忘了,实在孝顺。
  又有一天,弥子瑕陪卫君在果园玩;弥子瑕摘了一个果子,吃了几口觉得非常的可口,就把剩下来的献给主君吃,卫君很高兴。
  ‘他多爱我,好吃的谁不想全部吃了?他却留下来给我吃!’
  几年之后,弥子瑕失去了君王的宠信。这时卫君数落弥子瑕的不是。
  ‘这个家伙太冒失了。他竟敢诈骗,没得到我的准许,私自用我的车子,又让我吃他吃剩的东西。’同样是吃剩的半个桃子,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看法。这表示因缘条件会随著时空的迁移而有所改变。如果一味固执已见,坚持自己才是正确,是对的,不解融和之道,那受苦的日子就更多了,所以有智慧的人,胸中已无“自大自我”停留的空间。知识只有让我们了解事实,智慧却让我们懂和活用这些真相。
  人的内心有八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八识”(前几章已介绍过),而我们就住在这八识的世界,这就是唯识学派所谓的人类的内心世界的真相。同样的,对人类的了解对自我本性的探讨,在唯识学上用另外一种角度来阐释的教理,就是“三性”说。透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探讨,可了解到有关认识、存在、悟道等问题。“圆成实性”就是在证明人们的内心处处皆有此一圆融无碍究竟清净的自性。
  《解深密经》卷二第四: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於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上——下)
  二·圆成实性的定义
  圆成实性 梵语Parimispanna…h?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1)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於其自身之法体,不通馀处;相对於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2)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3)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复次,为解释圆成实性,又设有二门:(1)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实之名,“无常”则摄於依他起性而不离生灭。(2)漏无漏门,“无漏”为圆成实之名,“有漏”则摄於依他起性而不离颠倒。
  《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云: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麤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又云:问:圆成实性,由何故圆成实?答:由一切烦恼众苦所不杂染故。又由常故。
  又云:问:圆成实自性缘体应知?答:缘徧计所执自性,於依他起自性中,毕竟不实,应知。世尊於馀经中,说缘不执著遍计所执自性应知此性者,依得清净说,不依相说。
  这个能使人清净解脱的自性,也就是禅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如自性。
  过去物质缺乏的朝代,“直指人心”的事物被批判为自我的沈弱,被认为是否认外在事物的逃避行为;而现代坐拥华厦的精神空虚感,使我们渴求心灵的空间。这个一来一往的需求,使我们觉悟到融和的必要——换句话说,往昔我们误解心灵的追求与物质的经营是两个载然不同的世界,而使我们自限於或此或彼的选择。白天目眩於外在繁华的世界,夜晚扪心有愧,处在自省的内心的世界,二者相互矛盾不能调和。
  中国有个故事,有个清高的人放弃升官发财的机会,遁入田园,教导子女做个构实的农夫。有一天,他有钱朋友的儿子乘车造访,清高人看到自己的儿子在朋友儿子面前手足无措,一付穷措大的样子,只好立刻搬家,避免朋友再来造访。这个故事在说明——我们为了精神生活而固执地否认外在俗世的经营,而陷入单方面观点的井中。
  其实,我们可以开二道窗口,一是欲求之窗,一是自我心灵之窗。我们必须同时去正视二个原本就相融和的世界;我们很乐意看到有钱的老板谈论精神的修炼,我们也愿意看到有钱的读书人谈经世致用之道;毕竟我们需要的是完整的世界,并不必自限於或此或彼的世界里。而这个融和垢染、净秽、贫富、你我、有无等的世界就是圆成实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