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谈心说识(依昱) >

第2章

谈心说识(依昱)-第2章

小说: 谈心说识(依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我掌管嗅觉作用,凡是有气味的东西,不管是香的臭的腥膻的皆难逃我这一关。我所闻到之气味可分四种——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好香指的是旃檀、沈香、麝香等,恶香指的是、葱蒜薤等,另外等香、不等香指的是资养自身和不能资养自身等区分,视其作用而定。例如麻药(麻啡)的香,身患重病时可止剧痛是等香,若是常人用来吸食,其香就成了害人的毒品了,是属不等香。如果嗅觉不灵,香臭就难以分辨,食物是否腐败闻不出来,甚至瓦斯漏气也不觉,那就有生命危险了。最重要的是若我一停止呼吸那人的生命也就难保了。”
  (四)、“舌头”也坐不住地急欲表达自己的重要性,终於轮到自己说话。舌头:“我的任务是辨认所有人入嘴之味道。可分成苦、酸、辣、甘、咸、淡等六种味道。如果我的辨别味觉的功能消失了,那再怎么昂贵的珍馐佳肴也是食不知味,而人生的乐趣也跟著失去泰半。”
  (五)、最后是由身为主席的“身体”起来发言,他说:“我的职责是触觉。是用皮肤去感受,轻、重、湿、滑、暖、硬、软等感觉,把手伸到很热的水中,直接的反应就是——啊!很汤,触到柔软的毛毯时肌肤的反就是轻柔愉悦,我很忠实地在傅达身体感官的感觉。”
  主席又言:“日本有名的教育学者,贺来琢磨氏主张:‘保育从接触开始’,此意为人人婴儿期开始其身心的成长是否正常发展,端赖其双亲和婴儿之间身体的接触是否恰到好处,太溺爱或过於疏忽都会影响幼儿日后长大、人格身心的健全与否。因缺乏爱的教育而造成的心理障碍也会给社会带来问题。”
  记得笔者高中时代曾参加过世界女子童军团所举办的团体露营,睡大广单,一间四十馀人。几天下来发现有一个同学喜欢挨著人睡,而且喜欢人在其身上轻拍才睡得著,甚至若有人拥著她睡,会使她睡得特别香甜。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深谈中终於了解问题的徵结所在。原来这位同学,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且年龄的差距小,她妹妹和她只差一岁,等於她出生后不久其母又怀孕、当好尚嗷嗷待哺时,妹妹已生下来,当然母亲无暇照顾她,任恁其在婴儿床上啼哭,只是用奶瓶止住了她的哭声,很少将其抱起来喂乳,久而久之,她也习惯自己一个人独自玩而不敢奢望依偎在母亲胸怀的温馨。但长大成人后,一入眠常因缺乏安全感而容易被惊醒,但只要有人在其身边就感到较安全而容易入眠,其内心深处从小时就渴望被母亲抱的需求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
  不用言语,恁著触觉,有时也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例如欧美人士,见面时喜欢以碰触身体做为打招呼来表达他们的友谊和热诚。因为身体的触觉作用使我们知道寒天要加衣,火热不可触,电击会伤人等。而佛教也非常重视这个感觉领域。例如《长阿含经》中有“四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的说法。段食指的是米、砚等长养色身之食物,思食意谓人的意志,识食是指心是维持生命的资源,长养名、色故曰识食。而触食指的就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从感受自外界而来的种种触觉去体会人生的乐趣,例如喜好游泳者感受到水之於身的乐趣,喜登山者,当他爬上最高峯时那迎面而来的清风山岚吹抚的感触是其最高之愉悦。
  总而言之,主席做结论说,我们这五兄弟对人类而言缺一不可,少了哪一个都不行,而且我们也是人类最忠实最正直的朋友,因为我们是一点也不虚伪也不造作地如实地在向人类反映我们的感觉;汤热时我们绝不会反应成冷的;圆形的我们也不会看成方的。虽然我们是这么地忠心耿耿,但若是加上个老六——第六意识,那就问题复杂。因为他主意最多会指使我们作不实的判决。例如,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其握手时,手是伸出去了但心里不是滋味又碍於情面不得不佯装笑脸去握,对方的触觉或许察觉不出但第六意识很清楚地可察知诚意不够。有的人甚至握了手之后还要赶快至洗手间揉擦许主、要把晦气洗掉。又天很热时,指使我们尽快找一凉快之处——冷气间去消暑,或到避暑地度假也是第六意识。
  我们心里都知道,不可以貌取人,要以爱心待人,但现象、境界一来,五种感觉官功能一时兴起,也就忘了那颗博爱之心。例如:我们上电影院,入坐后紧接著旁邻坐下来的是一个嬉皮,衣衫褴褛,身有恶臭,不自觉地我们扪著鼻子甚至想起身换个坐位,心中或许还要嘀咕——倒霉。但若换一个角度、身旁坐了一位小姐、千娇百媚,且又不时表来阵阵名贵香水的芳行,那身体直觉的感受就会觉得很舒坦,如沐春风。在未加以思弁前五官的反应是本能,是直觉地!
  四·五根、五识的变现——心转境优、成所作智
  五根 五识 五境(五尘)
  1、“眼根” 依眼识 缘色境 (赤、黄、白、大小、方圆等)
  2、“耳根” 衣耳识 缘声境 (风、雷、钟、鼓、可意、不可意)
  3、“鼻根” 依鼻识 缘香境 (旃檀、沉、麝、葱、蒜等好香、恶香)
  4、“舌根” 依舌识 缘味境 (苦、酸、辣、甘、咸、淡)
  5、“身根” 依身识 缘触境 (轻、重、暖、硬、软等)
  (五根梵语Pacemdriy?mi五种根之义。五根除能摄取外界之对象外,并能引起心内五识之认识作用,因具有此等殊胜之作用,故称为“根”。)
  “根”有增上、出生之意义。因为它会产生作用故具有非常强烈之力量,其也包括产生作用的地点。以眼睛而言因能见物而产生眼识的作用。而“一目十行”则为其含藏之力量,发挥这个作用的地点就是眼球或视觉神经。“眼根”是指眼球或视觉神经。“耳根”是指耳朵、听觉神经。“鼻根”就是鼻腔、嗅觉神经。“舌根”是指舌头以及味蕾等味觉神经。“身根”是指皮肤和触觉神经。
  这五种感觉器官——根——依其感觉机能——识——而产生——五境——清清楚楚各有所依各显其境,眼识绝不能由鼻根产生作用,舌根也不可能有耳识的作用。但《大乘庄严经论》、《成唯识论》中,有这么个说法:“如来的五根、诸根互用。”内容是说如来用眼睛来听声音、用耳朵看东西,虽很奇妙,但有佛法的世界本就不可思议。这种说法并非只止於如来佛,人世间也可实行。例如,眼睛看不到的舞者却能演出是美的舞台剧。眼盲又耳朵听不到的人能演奏并写出世界最伟大的曲子。例:贝多芬者是。又如海伦凯勒克服身体的残障后亦成为世界有名的教育家。其他以口代手而成名的画家,眼盲以触诊而起家的名医等。有很多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身体的器官,不管哪一方面失去功能、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取而代用的。只要生存的意志健在,任何的困境皆可超越。又俗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岂不违反了器官忠实傅达感觉之功能,其实这是前五识的能动性之变现,而承受第六意识所影响。例如一个不抽烟的人,去旅行时决不会去注意街头巷尾或饭店里是否有摆设贩烟机;而嗜烟如命者,不管旅行至何处,第一个进入其眼帘的一定是卖烟的摊子或自动贩卖机。同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进大殿是先礼拜三拜后再细细瞻仰佛像圣容;而一个没有信仰的观光容,佛像在其眼中或许只是一尊精致的艺术雕像,没有礼拜的念头,直觉的反应就是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听录音机整理笔记时,往往有这种感觉。在教室中充耳不闻,毫无所觉的粉笔声、窗外的鸟鸣、迟到者的开门声等,透过机器再傅入耳中的这些杂音竟了了分明甚至比老师讲课的声音还来得清晰入耳。同样是老师的声音为何在课堂上可以听得清楚,透过录音机反而模糊?关键在於“心”是否专精一致,是否心无旁骛。另一主因是在显现耳识的能变性,应该听闻的则听进去,没有必要听的杂音当下就舍去,而机器却无分辨能力,全盘接收。
  尝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在说明宇宙间之一切森罗万象只不过是八个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例如:山河大地、红白方圆等色境,当我们以眼识攀缘时,固然觉得一切皆有、但假若将双眼紧闭,刹那间,景物全失。由此可知我们平日所见之一切境界,是由眼识所变现,并不是外实有之物。又如:外界种种的音声。以耳识去攀缘时,可以马上分辨出什么音声,但若将双耳堵塞,顷刻间,势必马上感到万籁俱寂,由相可知,平时所听到之音声是由耳识所变现,离开耳识并无实在之音声。其馀的香、味、触等境界,各由鼻、舌、身等识所变现,离此则无实在之香、味、等境界亦可比量而知。
  此即唯识家所谓:“绝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之事例。又偈云:“如人所见粪秽处,傍生见为净妙食。”此即所谓:“随福见异、垢净为心;业自差殊、实无粗细。”否定以心外境为实有的谬见,山河大地虽有形体可寻但皆是因缘假合故是“有而非实。”
  由於心外无境,所以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之感觉,年轻时觉得美妙如天乐般的摇滚,热门音乐等到了老年就视其为噪音,一刻也受不了,听不下去。
  人心莫测高深变化无常,同样的事物、因时地的不同感受也不同,所以落鸡的皇帝要乡间饥肠时吃到的地瓜汤惊为是珍品美味,一回到宫中再品尝竟难以下嚥。因心识是善变而难以捉摸所以若能如实掌握自心进而去了解他人的心,知已知彼就无事不成了。宋朝的方会禅师有一首偈云: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优
  且让我们细细咀嚼,品尝心转境幽,人生之乐趣吧!

  一·第六意识的潜在能力
  常言,第六意识或潜在意识,下意识等,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心识呢?梦中的意识又是第几识呢?它除了最会出主意之外还具有哪些能耐作用呢?在本文中将会有一番交待。一般人提到“心”或者是“精神”时,最先联想起的就是——第六意识,因其能变性最强,因为能变所以才能创奇迹,才会发挥潜在能力。
  我们爬山,在接近峯顶时总会感到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再也无法向前举步,但抬头一望,前面的同伴在你招手告诉你目的地就要到了,其实还有好几小时的路程,但一听到“就要到了”,仿佛注入一道清泉,好!拼一下马上就可休息了,这一思惟给了内在潜能一道讯息又能打起精神继续走,会瑜伽术的人将人催眠之后,使人身体腾空平放,靠的是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心力,也是意识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
  禅宗的《碧岩录》中有句话:“热时……热杀,寒时……寒杀”,意思在说明热时更往热处去,寒时更加挺身勇往寒地。寒、热是我们前五识中“身识”接“触”到环境时的感觉,这时,第六意识起了二个念头来影响人的行动。第一个念头是找一处凉快的地方乘凉去,第二个念头是既是热就让它热得够劲一点,於是就在阳光底下做起健身运动、或登山、或打球……等,虽汗汉夹背,精神却很舒爽。在冷气间里虽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