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谈心说识(依昱) >

第19章

谈心说识(依昱)-第19章

小说: 谈心说识(依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
  问此依他起自性,为是实有?为是假有?答:应知此性通假实有。问:为由世俗故有?为由胜义故有?
  答:不知由世俗故说之为有。
  又云:“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设,决定是有;亦非一切决定是无。故一切种,非有非无。然许一切种,皆可言说:谓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显扬圣教论》卷六中,提到依他起性有哪些功能。
  问:依他起自性,能作几业?
  答:有五种。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所依,三、能为众生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鹿重所依。
  又在《相宗络索》书中,对依他起性之义,作如下解:
  依他起性,或依境或依根或依言或依义展转,依彼事理拣别真妄而实知之。此相宗所依以立量就流转中证还灭理,比量也由此度理无谬,虽未即亲证真如而可因以证。如由八识五遍行流注六识而成此性。(《相宗络索》,衡阳王夫之撰)
  识的依他起性之作用,是通过思惟的规律性活动来实现的,即所谓“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缘”就是规律的意思。唯识学把思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以及它们在人的心理上所产生出来的作用,概括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是依托众缘而生起的,众缘是指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它们作为识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惟规律,是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并对人的一切思想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其中,心、心所法依四缘生起,色法依二缘(因缘、增上缘)生起,以及在缘生色、心诸法所假定的不相应行法(指来源於主观而存在於客观的事物)等四位九十四法都是依托众缘而生起。这种众缘生诸法的理论,从原始经典到大乘佛教的论典皆有提及它,“如幻假有”地表达了法相唯识的基本思想,亦为依他起性的真实含义。依他起性是阿赖耶识缘起说之分别自性缘起的依据,它把识所面对的一切事物规定为依因缘和合而有,非是固定的实有自体的功能。这和“缘起性空”的观点是相契合的。
  四·依他起性的特质
  (一)如幻假有
  《成唯识论》卷八云:“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各虽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实,名依他起。”
  这里的“三界”,谓经验感知的外界事物,名曰“欲界”;观念再现的客观对象,名曰“色界”;概念抽象的本质属性,名曰“无色界”。此三界系指被人们明确意识到的,包括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所直接意识到或自觉运用的一切知识要素的总和,故说“有义”。这些知识不论是亲身感知获得的,还是通过学习接受的,它们在人的思想实践活动中常常受到自我意识的调节和限制,并明显地带有过去意识的痕迹,故说“由我始来虚妄熏习”。当这些知识进入人的主观精神活动中的时候,它们便作为思想藉以进行的最基本要素而存在,包括存在於人脑内成为思惟的主体意识和存在於人脑外成为思惟的客体意识,故说“各虽体一,而似二生”。所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就是说,思惟过程本身的规律活动具备两方面的作用;它一方面依主体意识去分析对象,即取对象的属性而生起能缘之心,此谓“见分”;另一方面依客体意识去分析主体,即取主体的属性而生起所缘之境,此谓“相分”。见分的能缘之心和相分的所缘之境皆来自相关的知识体系,它们由人们感知和思考外物的最小讯息和符号单位按一定的逻辑框架或思惟模式排列而成,故说“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实”。 
  依他起如何是如幻假有?
  《成唯识论》卷八云: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虽说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来的心心所法,已能缘其各自相、见分等,然而因有能障的我、法二执恒时俱行不息的关系,将依他如幻的道理覆障起来,所以不能如实了知众缘所引的自心心所虚妄变现,以为它是客观外在的实有自体,所以不能了达依他如幻。为了显示依他起的非实有,现在特以八种譬喻来说明。《摄大乘论讲记》说:为什么要用幻等八喻来说明依他起自性呢?为了依起自性的虚妄分别去,生起不同的疑惑,为了要除他虚妄法中的疑惑,所以说幻等八喻。实际上,不一定要这样各别的除遣疑惑,是可以互相通用的。现在先解说这八喻的差别。
  (1)犹如幻事:如幻术所变的象马牛羊,虽不是真实的象马,但象马的幻相,能成为我们的对象。依他起性也是这样,虽没有像乱识所见的实有的色等境义,但显现可得,能成为能遍计心心所未能遍计所行的境界。
  (2)阳焰:如春天的阳光,照耀著飞升的水汽,它虽不是水,但能引起渴鹿的水想。色等依他也这样,虽不是实色,但他现起的倒相,难使心心所生起。
  (3)梦境:如梦中所梦见的种种境界,虽都并无其事,但在梦中却真会生起布畏或欣喜的心情,疲劳或舒适的生理感觉。依他起也是这样,虽所现的没有真实,可是有可爱和不可爱的受用差别现前。
  (4)镜像:如镜中的影像是没有实质的,因外境有本质的关系,镜中自然现起影像来。依他起的爱非爱其实也是这样,虽没有爱非爱的实义,但依不净的善恶业因,自有可爱不可爱的果报现起。
  (5)光影:如人在灯光下,作种种手势,墙壁上就有种种的影像现起。所谓如弄影者,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这光下所现出的光影,自然是不实在的。依他起的种种识也是这样,虽没有真实的种种识,但有种种诸识转起。这与阳焰喻的心心所法不同,前者是说没有实境,可以有心法的生起,此中是说没有实心却可以生起种种差别识。
  (6)谷响:如我们在山谷中呼唤什么就有什么回响。这回声,本没有人在说,但听起来好像实有其事。依他起的言说也是这样,虽没有实在的见闻觉知的言说,但可现起种种言说的语业。
  (7)水月:水中没有实在的月,然因水澄清明净,能映出相似的月影来。依他起的定中境界,像变水为地,变地为水等,也是这样,虽不是真实的,但由三摩地的力量,就随种种的胜解不同,现起似乎真实的定境。
  (8)变化:如善於变化的幻师,以树叶稻草等,变为象马车乘,他明知这象马车乘是假的,但还是要变,因为变的东西,也还有用处。菩萨的受生也是这样,明知诸法无实,但变现种种身相,利乐有情。如上所说的八种譬喻,看来好像一切有所成的实在都是非有的,不过因为显现可得,似乎是有的一样。
  在《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也以十种譬喻来表示人身乃依於众缘和合而成,而其本质无有实体,也没有恒常之性。十喻如下:
  (1)如聚沫喻:谓人身如泡沫,转眼瞬间即逝。
  (2)如泡喻:谓人身如泡,瞬息破灭。
  (3)如炎喻:谓人身从渴爱生。
  (4)如芭蕉喻:谓人身之中无坚固不坏之实体。
  (5)如幻喻:谓人身从虚妄颠倒所生。
  (6)如梦喻:谓人身如梦,所见皆属虚妄。
  (7)如影喻:谓人身从业缘显现。
  (8)如响喻:谓人身属诸因缘之和合。
  (9)如浮云喻:谓人身须臾即灭。
  (10)如电喻:谓人身之心念无一常住。
  《大般若经》卷四百六十七亦云:
  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如幻,虚妄不实,不得自在。亦如虚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皆不可得。虽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谁诃毁我?谁骂詈我?谁凌辱我?谁以种种瓦石刀杖加害於我?谁复受彼凌辱加害?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我今不应横起执著。如是诸法,由自性空胜义空故,都无所有。菩萨如是审观察时,如实了知诸行空寂,於一切法不生异想。(《大正藏》卷七,三六五中)  
  由此经文可知一切法中,心为原本。一切法中,心最为胜,一切法中,心为难知。一切法中,心义最要。然非执我众生,所能亲契。是故必使先了知唯识道理,俾就现行,亲证种习。而知“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皆依识主,归心泯相,心义现前,乃能知三界一切法,无不唯心所造。而顿舍私我妄执,以如实自知心也。以是义故,应建立唯识法门。
  (二)净分与染分
  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性有二种特性,今先举例后有说明。
  从前有一位善解鸟语的挑夫,家境非常困革,专事帮人运货挑物赚钱维生。一天,有位商人雇请他运货回家,途中感觉口渴,就在河喝水。那时飞来一只鸟,吱吱喳喳的叫了一会儿,商人听了心中感觉闷纳,又看见脚夫对著鸟在微笑。回到家中,商人忍不住心中疑团问挑夫:‘我们在河边饮水,有只小鸟突然飞来不停地鸣叫著,当时你还对著鸟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挑夫回答:‘那只鸟告诉我,你身上有粒珍贵明珠是无价之宝,要我杀了你,然后拿取明珠,我就不必再做此辛苦的工作,马上就可以成为大富翁,而你的肉就可以成为它的美食。我听后只是对它笑笑。’
  商人又问:‘你知道我身上有颗明珠,为什么不杀我?’
  挑夫说:‘我前世就是为了贪取别人的财物,今天才贫穷得帮人做苦力,若再杀人取宝珠,来世的苦,岂不是比今世更惨吗?那要到何时才能解脱贫穷呢?所以我这一生决不再取不义之财。’(《经典异相》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五十三)
  了悟“因缘法”,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依“缘”而存在,不管是善是恶,是烦恼,是清净,都是“依他起性”。见财起贪意,而造恶业,是“染分依他”,(有烦恼);见财不起贪意,反而思惟,警戒自身不再造恶,这个念头是属“净分依他”。
  染分依他,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起的有漏杂染之诸汉。
  净分依他是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但若就别义而言,净分依他亦摄於“圆成实性”中。故《成唯识论》卷八云:
  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多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六中)
  又《解深密经》卷二云:  若诸菩萨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承认自己的教育不足,在选择丈夫的时候,只知道依附,并且受尽折磨。离婚之后,她孑然一身,觉得天下之大,而自己竟如此萧瑟孤索;她的心很冷,浮在脸上的是未经妆的苍白;在她身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