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谈心说识(依昱) >

第1章

谈心说识(依昱)-第1章

小说: 谈心说识(依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释依昱'

  前 言



  《般若经》云:於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种种世法皆由心。
  怀著感恩的心,以一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写完“谈心说识”这个连载於《普门杂志》的专栏。事实上这一系列文章的完成,因缘於师父星云上人对佛教文化事业的关怀与投入。
  一九八九年我刚从日本返国,适逢普门杂志的编辑内容要全盘更新,师父为此召开几次编辑会议,得知我的大学论文和硕士论文写的是和唯识有关的内容,就指定我执笔这一方面的文章,而且要每月一篇;《谈心说识》这个篇名也源自於师父上人的构思。因此就从一九八九年十月至一九九一年六月止(普门杂志第一二一期至一四一期)有十八篇有关唯识学的文章,陆绩刊载於普门杂志。
  自觉所学尚浅,所以是怀著兢兢业业的心情接下这个重担。一年多来,每天不断地祈求佛陀赐予智慧,尽可能地把这个专栏写好。唯识学在佛学八宗里是名相又多又烦琐的一门,用心、耐烦方能深入堂奥。十五年前在中国佛教研究院听常觉法师讲授《成唯识论》时,就发愿要对此科深入细研。
  民国七十一年,承蒙佛光山常住慈悲派遣至日本留学,有机会多方面接触现代佛学研究的方向和现状,以及日本学者注重实际的学术风气与严谨的治学风格。师父师长的栽培之恩、父母生养之恩永生难忘,每在佛前发愿,希望生生世世做个出家人,让佛法遍布世间。
  留学期间,在东京驹泽大学随山口瑞凤、袴谷宪昭教授习藏文、福田孝雄教授习巴利文并承蒙水野弘元教授多方指导,平川彰教授习俱舍、唯识,三枝充悳教授习中论,高崎直道教授习如来藏、妗锩劢淌谙盎稀⑵骄〗淌谙鞍闳簟⑻镏辛颊呀淌谙办⒊靥锫巢谓淌谙疤焯ǖ鹊难埃芤婧艽螅钌钐寤岬轿南鬃衷谙执鹧а芯恐械闹匾浴U馄渲芯栽蟠笱3て骄∪俳淌诘陌闳艨展鬯枷胗肫酱ㄕ媒淌诘奈ㄊ毒闵岫晕业挠跋熳畲蟆S绕渲匾氖鞘Ω干先怂岢娜思浞鸾獭⑽ㄐ木煌粒恢笔切哪恐械睦硐刖辰纾员臼榈闹饕谌菔窃谒得鳌说男氖蹲饔没嵊跋烨樾鳎鼓阌欣硇缘呐卸弦不嵊懈行缘拇砭酰绻闶背1е止鄣男奶スぷ鳎苑竦木裼肴讼啻Γ乱狄欢ɑ岷苡蟹⒄梗苡腥嗽担环粗骋杀鹑舜Υτ肽阏寄惚阋嗽蛐慕嚼丛较涟罹驮嚼丛讲豢炖至恕!浴斗ň渚吩疲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行。
  就如同师父上人所说:“人不一定要有金钱、感情,只要拥有信心、悲心、大众、人缘,那才是最宝贵的。”
  将八识的组织构造和三性的作用功能用现代的诠释方式,透过各种譬喻,事象来解析人的心理过程由浅至深的变化与行为现象等内容是本书的概要,所以又称为“深层心理学”。
  今日的社会经济成和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相对的精神资粮却缺乏,人们找不到自我心中的主宰、苦闷、郁躁,很需要佛法的甘霖来滋润,希望透过佛法对心识的解析,而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进而超越而臻无我。为此,才不惴浅陋将此书付梓!恳切祈望教界大德斧正指导。
  感谢平川彰教授百忙中拨冗作序。留学期间,连著四年,风雨无阻前往聆听教授的课,他说:“留学生如此热衷听课又从未缺席者,很少见。”也因此每有请益,他即不厌其烦,剖陈分析、解我疑惑。近三年来教授逢国立东京大学退休之后以七十六高龄应邀至佛光山丛林学院讲学。他赞叹佛学院的学生认真、有水准。
  撰稿期间,承蒙师父星公上人的多方指导和演培法师的来函鼓励、以及常觉法师慈庄法师、慈惠法师、慈容法师、慈嘉法师、慈怡法师、依空法师等师长们惠赐宝贵意见与鼓励;再有普门杂志社长永芸法师的催生和帮忙校对的同参道友,怀著感恩的心,谨致以最高的敬意与最诚挚的感谢!
  有师父上人的慈悲摄受才有今日的法身慧命,谨将第一本书呈献给最敬受恩师星公上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依昱 一九九二年八月八日序於
  佛光山大慈庵

  序
  回国后於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会,教师夏令营、时代青年佛学夏令营等活动中开了一些课,内容都是触及到心识的问题,每一堂课下来总会有一些老师、学员兴致勃勃地说,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一系列听完。更有一些老师们说想不到以佛法来解析心理学如此有趣;自觉是天大的委屈、烦恼经过层层分析后,就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原来有大部份皆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自寻烦恼;今后不再动不动就骂学生不懂事,要求他们时得先问自己是否也能做到。映现在吾人瞳孔里的都是别人的所作所为,若非用心眼,我们真是看不到自己。
  “今日的社会经济成迅速、科技文明发达,相对的精神资粮却缺乏,人们找不到自我心中的主宰,苦闷、郁躁很需要佛法的甘霖来滋润,希望您能将上课的内容整理出来让更多人能透过佛法对心识的解析而更能清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以上是上过课的学员们一致的建议,这也是促成此文的因缘之一。笔者自觉所学尚浅,有许多不足之处,愿藉此抛砖引玉,恳切祈望教界大德斧正指导。
  一·以心为宗
  佛教是一个谈心的宗教,故禅门宝典《无门关》云:“佛语心为宗”,三藏十二部经典所说的教理,就是在教人如何净心。因为在这世界上和我们最亲近、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和其所起的意识变化,因为不是单一之物,是各种要因的积集,此刻的我正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而未来的我,就端赖此刻的我所作所为而决定,所以“心”是过去和未来的总体。因此当我们关心十大建设时,也请别忽略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心理建设。
  现代人研究心理学,几乎都止於一般常理所知的心态变化或劝导或予以药物治疗。二千多年来佛教一直在深究人的内心的变化,加以注视省察,且把这种内心的实态予以常握并从中寻求拯救的方法和悟道之理,而这个探讨人类深层心理或深层意识领域的宗教又被唤作唯识佛教,其主要目的是要唤醒人们内心的自觉,找到自己心中的主人。告诉我们,这个有呼吸、心脏正常跳动、有喜怒哀乐的身体是真真实实存在,由於有了这个人身才知道要去修行,才能去体会人情冷暖,从中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有一首描写心的偈语这么说:
  三点若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成佛也由他。
  有说明由於的动作可使人堕至畜牲道亦可使人成佛作祖,就端赖我们如何把握这颗心。《杂阿含经》云:“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维摩经》亦云:“唯其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不管面临什么困难只要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心,都会有解决的方法。而这个自信心的强弱则取决於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和所持的心态是悲观或乐观。
  记得念中学时,有位地理老师,第一天上课时,他手里拿了一个苹果,那是十八九年前的事,当时苹果算是很贵重的水果。老师说:“如果有人送你一个苹果,而你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完就把它贮存著,有天当你忍不住那苹果香的诱惑而拿起它正想一口咬下时,却发现苹果已烂了一半,此时你作何想法。有的人会觉得很懊恼,早知道如此当时就全部吃掉它,现只剩下半个,好可惜哦!满脑子都在恁那个已烂去的半个而唏嘘不已!但换了一个人,他是小心翼翼地把好的那一半苹果捧在手里,满心欢喜的说,幸亏只损失一半我还有半个可享用,真是有口福,若苹果整个都烂掉,那我只有嚥口水的份儿!师问你们希望自己在为那一种人呢?”这一席话深村脑海中,对那半个苹果,是懊恼是欢喜,这二个心态不正意谓著二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吗?每当我把得失看得太重或遭遇困难时,一回忆起这席话,也就释然了。马上告诉自己:“人不可能一直居於峯顶,也不可能一直处在谷底,总会有办法的,厄运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黎明前总会有一段黑暗的……逆境是顺境之因,没有长年的地底蛰伏哪来那声声悦耳的蝉鸣啊!”
  二·心意识的功能
  一般人是把“心意识”混为一谈,其实心、意、识各有其职司功能。《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七二云:“心意识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复次、滋长是心业,思量是意业,分别是识业。这是说明“心”有集起之义,集诸法之种子,起诸法之现行,亦即第八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此识是我执的根本,生死的原动力。“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而言,有“了别”之意,亦即主观的心对客观的境有明了分别之功能。《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芸芸众生,不会其义,认假作真虚妄分别,大小方圆、高低长短等,即称为“打妄想”此即是“识”的作用。
  关於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的功能、作用和所起之变化——转识成智,会另有专文讨论,上次要谈的是八识中位於前方打头阵的前五识。
  三·眼、耳、鼻、舌、身识之会谈
  有一首偈云:
  兄弟八人一个痴,
  其中一个最伶俐;
  五个门前做买卖,
  一个在家出主意。
  这是在说明心的八个作用(亦即八识)的譬喻,“五个门前做买卖”指的就是打前锋的五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表识,是我们的五种感官作用。平常各司其职,相安无事。有一天五个兄弟突然想起来要聚聚,谈谈各人的工作内容,交换一些心得意见也好增进彼此的了解。身为老大哥的这个身体就以自己的家为开会地点召集大家来发言讨论。按照高低顺序发言。
  (一)、“眼睛”首先发言:“我的职司是视觉作用,看的是外界的青、黄、赤、白等颜色;长、短、方、圆等形状,山川草木等美丽风光。如果我一闭上眼睛,眼前就一片黑暗,人生也就暗淡了。”(但眼盲心不盲的人例外)
  (二)、接著“耳朵”也起来讲话:“我管的是声音,以听觉神经为主,自然界的风声、雷声、雨声、人、畜牲、鸡犬等动物的声音、钟、鼓、丝竹、管弦等乐音,另外车声、嗽叭声等皆属我的管辖区域。如果我罢工的话,那这世间就一片沈寂,听不到声音,而无法下外界沟通。又佛陀云: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凡有学习先从听闻再有记忆。而听觉也最能直接反应人的感情变化。听到好听且熟悉的音乐情不自禁地要跟著哼甚至手舞足蹈,听到人的赞美,说他好喜欢你,在未分辨真伪之前,直觉的反应就是心里很受用、心花怒放,还有……。”“该轮到我了吧!”“鼻子”在一旁似乎等不及似地呼呼作响。以下是“鼻子”的发言。
  (三)、“我掌管嗅觉作用,凡是有气味的东西,不管是香的臭的腥膻的皆难逃我这一关。我所闻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