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越尘集 >

第12章

越尘集-第12章

小说: 越尘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第三难难在放松,止得住后还要减弱所用的心力,前提是不
得落入散乱。只要不散乱,心力用得越小越好。这些地方都要有
人耳提面命方好,文字是说不明白的。学会止于明照又如何呢?
假设行人正见已具,这里距禅宗的破初关仅仅半步之遥,几乎探
手可入。这半步极有讲究——讲究如何远离误区。禅宗如古禅德
语录,密宗如龙钦巴尊者著作,今人如虚云来果老和尚开示录,
智敏慧华上师开示录,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禅海微澜集’
等等,均对跨越这半步大有助益。大略而言,朝破相破能所,不
执相不执能所的方向去,是正确方向。
  修止听上去好象就是用正念止妄念。其实在因地,念即是妄,
没有什么不妄的念。所谓正念不过是正用妄念罢了。严格点讲,
念不该断,也断不了。对应不同程度,处理念的方法大有分别。
对粗重妄念必须断必须止,至少也要能做到说止就止得下来,并
保持相当时间不起。非如此不能对治粗重烦恼,不能清除外围道
障,不能为进一步修持提供必要准备。对于细妄念,如神通境等,
止断都不是好办法,应以不随对应,以明照消融。还有最细念,
上文未提及,通常人根本觉察不到,也想不到这是念,表现为山
河大地依正二报等。这些最细念根本不用止断,唯不可执为实有。
当我执松动,本觉智明显显现时自会体察到这一切均是无碍,法
尔自显现,法尔自消融。这是将来的事。
  罗嗦了许多,以三句要点总结修止:一、止必须下功夫修。
二、断妄想用心要狠。三、止住粗妄想后,正知——明照是重心
所在。如果止得质量好,见正,机缘又巧,修止可以趋入本心。
如果还没能达成,下一步应修观以期契入空性。基本上,止是以
‘静’为行,而观却不离动相——不是一般人所习惯的,六根为
执着所惑的动相,而是综合动静两相去体会其全为空性之显现。
一般人为妄识复染常在妄动里,非止不见其静,如湍急之水流混
不见其底,故未止而观得力者未曾闻也。如果说在修止阶段是隐
含地使用了知见,那么修观就是深入直接地去分析错见,校正错
用心处及体悟心性——须得先有正知见才行!只要前行基础打得
好:菩提心愿,正见和一定的止力俱备,观并不难做,也并非只
能在座上做。光凭语言文字,虽长篇大论也未必能让人学会;真
正去校正错用心处却可能一下子就通,禅宗行人多有言下顿悟者
即是证明。通不了的原因几乎全是前行基础不够扎实,应于基础
上补。常见的错用心是什么样子,如何校正?有机会再略作讨论
(见拙文“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愿此粗陋之文能如引玉之砖,带来大德们对禅定更深入精确
的讲述;愿佛陀教法如不灭明灯,引导一切如母有情;也愿一切
读者获得利益于菩提道上不退。吉祥圆满。


  编按:越尘居士的“略说修学菩提心”、“止:必要的基础
及其方向”、“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在网上各论坛
被反复张贴,被网上佛友誉为“老三篇”。




  观:超越边见,突破无明的开始

  越尘居士

  常在闲谈中听人讲:破无明要靠智慧,慧由定生。定如何生
慧?通过观,所谓观慧是也。什么是观?佛门用观字的地方甚多,
用以处理不同问题。如净土十六观中前几观主要是为了迅速集累
白净业,不净观对治贪,天台空假中三观各有所摄,而密宗中观
想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非可尽述。但与智慧直接相关的观,用中
文讲包括观想与观察,梵文中有二,毗婆舍那——指以思维分析
为重心者和三摩钵提——指以体察等持为重心者。本文将以简介
毗婆舍那为主,稍及三摩钵提。
  怎么观,观什么?常听人答曰观心,或曰观如幻,或曰观八
不,或曰观真实,或曰观真如体性等等。都对,只可惜是讲给会
家子听的,不会的人听不懂。如今学观要如何做起,哪些是基本
原则?以笔者一管之见,有几点值得事先搞清。第一,观的根本
出发点不在于立而在于破:破除一切错见执着。毗婆舍那以破错
见为重心,进而初步契入空性;三摩钵提以破执着串习(这是细
错见)为重心,逐步于空性巩固深入。在深入破除错见之过程中,
行人得以契入空性:并非得到真理,而是真如法尔自显现。如果
企图观得什么,一开始方向就不对更谈何结果。科学发展中有相
似的过程,在热力学以前,科学定律都是以肯定性的方式表述,
到了热力学,基本定律居然全是否定性的,只讲“不能够”,很
多人绕不过这个弯。后来才知道,否定性的表述威力甚大,某些
领域非用否定性表述不可。第二,在破除错见时,以破除人我能
所为第一要务,而所得心为首当其破者。或顿然或逐步,凡能削
弱泯除能所对立者,俱为正确方向,反之即误。比如讲观真如体
性,要小心了。如若潜存观得真如之心就已错:真如又如何可以
被观察?能观被观俱非真如。如此作观,早已陷入能所之中而不
自觉,如小猫捉尾徒自旋转忙乱而已。细察心念,实为所得心驱
动,欲将得个“悟”,反导致南辕北辙。而所得心正是人我对立
执着的产物。但如果放得下执着,尽大地无非真如显现,何况能
观所观?第三,观没有一定之法,方便却多得不可胜数。所谓方
便,是因行人无法一下子彻底放下执着,乃用一种几乎无相,极
细微的执着来替换习惯的坚固粗执,所谓将病投药。若病去,则
药也须停,否则又成新病。人人有病,故离方便无有究竟;又不
可死执某种方便,因其尚未究竟。第四,观虽以破为重心,却并
不排除立。常有这种情况,行人破到某种程度后光硬破破不下去,
此时若有明眼人善巧,离破立两边拨一下往往有奇效。但也是建
立在充分破的基础上。破如画龙,拨如点睛,龙若未画,何睛可
点?所以,不可以龙不画却整年价等人来点,那没用。不妨龙先
画起来,等机缘请善知识来点,说不定自己也点得出。
  破除错见先由浅显处上手:以思维去了解缘起性空,相由心
生之理;继而观察世界并如理分析是否果真如此,以破除实执,
加深对佛法的了解;进而识别边见,所谓边见者,又叫二元论,
为我等一切凡夫认识宇宙的基础,以计常计断能所对立最为典型。
如此渐渐深入。由在知见哲学水平上理解到过去的认识论中之谬
误,进而体会到我们的这类谬误妄想错见起源极深,在形成思想
之前便已存在,再进一步发现任何细微念头刚起之初,便已能所
宛然执着坚固。原来能所对立竟然是我们凡夫俗子认识世界一切
的基础!这就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要想认识真如?已经错了。
不去认识,则又学什么佛法?这在禅宗叫“棘黎圈金刚套”。这
套没有固定解法,唯有在努力中待机,佛门叫“当观时节因缘”。
如果行人止修得很“明”(参见拙文“止,必要的基础和方向”)
此时就用得到一种殊胜方便:将注意力放到明照上。不必象修止
时持得那么紧,允许少数念头生起,但决不允许妄念将明照复盖,
就这样去试着体会。如果再进一步,契入本觉智朗然自照自明,
自会体会到如何是错,怎么错的,一切对立能所执着都是这个错,
都以这个错为基础,就悟得避免此错无非“放下”,不为此错蒙
蔽。初(粗)得个入处由此始焉。这“入处”又大致分两种方式
来。一类以极猛力破下去,将生灭心逼到走投无路,突然爆破,
生灭心暂停现行,能所暂消,行人借此机会悟入,姑称“爆破
型”;另一类以较强的慧力,就在生灭起落中突然体会到,原来
本觉智始终未被污染,好端端地在!不妨称为“透入型”。然而
两路各有长短。爆破型的,工夫扎实,悟后力量较大,为其长处。
然而须知,爆破并不等于悟,如果混混噩噩地以境界为是,不久
后就只剩下“美好的回忆”了。即使努力用功护住境界,也是动
静两相打成两截。必须借“爆破”体悟到非能所无边中不生灭的
本觉智,将“见”落实,才得脚尖触地,得个入处。透入型的,
一经悟入就常常能入,为大优点。然而力小,每每触境打失随业
流转,一时间不要说抵敌生死,抵敌一般烦恼也力有未及。境过
再提却宛然仍在,不受污染。于是有人因其未见力用而不加珍惜
护持,终致退失;有人又因其不受污染而狂心大起,自以为证,
致入歧途。其实两路所入者,均需长时护持,深入再深入。所谓
“一得便了”之说,或许对极少数极利根人可用,对绝大多数人
不适用,易致自误。
  以上为毗婆舍那的略要。很明显,这种以破除错见为手段的
分析需要一些基础准备。首先,“缘起性空”,“无自性”,
“无生”这些佛法道理必须知道,而且要锤炼,因为我们凡夫的
理解不容易准确。这部分基础属经教,称教下,实为佛法与外道
不共,无此基础不仅分析无从作起,且一定会多走很多弯路。人
常犯的错误,其实大多数用不着动用高僧大德的高深证量,单凭
正知见就可以排除掉。修行道上人人难免出错,没什么可怕,知
错及时退出即可,反增经验为日后助人之用。令人耽心的是无正
见,错了不能及时识别,死抱住不肯放,就无有上正道之日了。
禅宗大盛的唐宋时代,无须强调经教和正见,因行人多已具备。
今日不同,学佛人于此多未下必要工夫,基础不稳,后续修行徒
增许多困难。亡羊补牢之法自然是多读经,多思维,多请教善知
识。第二,观察自心心念需要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光看得到思想
远远不够。不仅受,想,连那些六识中的潜意识,以及更深的行,
都在观察之列。这不仅要求行人有相当的止力,且要求止而不执。
这里有个矛盾:止要人专注,毗婆舍那却要人起念观心分析。解
决办法有两路(见拙文“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一是定
力好,不花大力气就不散乱,则可起分析而不失定心;另一种是
止的质量好,例如止于明照,则极易学会,即使念起,定心仍在。
如果作不到两种之一,失去定心,分析就只是思维,失去了目标。
好比地质学中讲矿物,如果没有标本,只凭文字形容,那就难以
学会。是谓观不可离止。各种气功打座方法均有极强能所对立,
虽有强身健体之效,于明心见性不见其益甚或增加碍难。正确的
禅定基础既属经教,亦为默照禅所摄,除极上根利器者,几乎人
人必须下工夫。少数慧根深的行人虽可不借禅定而得入处,消磨
习气之初仍须借助于禅定方便。特别是知识分子学佛,容易只用
思维,落在学问里而于禅定轻忽,而致不得正受。第三,也是更
根本的,是菩提心。人作为凡夫,其实很少有人愿意真的知道,
真的了解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自己是佛,教训别人,
这既容易又快活。但谁愿意一针见血地看清自己在算计别人时有
多丑陋?正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