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俱舍论·世间品 所记有关「缘起 >

第6章

俱舍论·世间品 所记有关「缘起-第6章

小说: 俱舍论·世间品 所记有关「缘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而言,“ akartrka ”乃是用以修飾“ kriya ”的形容詞
        (此二者均為主格, 藏本譯作“ byed pa po med pahi bya
        ba ”,故而或可譯作「缺乏作者的作用」),而“ na ”是
        用以否定本句的動詞“ asti ”; 因此,若譯之為「無作者
        不可有作用」,( 裕А22) 這雖然不盡符合原文的表層句構,
        但是就其深層句構而言, 則可以說是相應原文之義的,而且
        也比較像是道地的漢語構句方式。 奘師所以並未如此翻譯,
        究其原因, 極有可能是在過度牽就原文語序的情況下,忽略
        了文義上應有的斟酌, 從而造就了「非
        ──────────────
                 們也很難見出在奘師譯文之中可以有這一層的意思
                 。
        ( 裕А22) Poussin 正是如此來判讀此句(參見  L。M。Pruden
                 前揭書,p。414。 )。 然而,這層意思極可能是他
                 得自稱友的疏文或來自藏本之譯,而非直接出自對
                 奘師之譯的判讀。《光記》對本句的疏文如次:
                「非無作者法體,可有作用; 以彼作用,必依體故
                 。」普光此處顯然是把奘師譯文中「非無」一詞,
                 視為是雙重否定的意思而將之理解為「有作者法體
                 ,可有作用;以彼作用,必依體故。」實則,在奘
                 師譯文之中的「非無」一詞,正如吾人在前文中所
                 分析的,乃是譯自原文“na ca apy a…'kartrka'”
                 ,故而並不能視之為是雙重否定的意思,因此我們
                 可以知道普光在判讀奘師譯文之際,根本無法見出
                 其「非」之一詞實際上的語法作用(雖然他的疏釋
                 在義理上與原文之義是相應的),蓋奘師此句譯文
                 實非道地的漢語構句。



                                18 頁


        無作者可有作用」這種不似漢語的構句形式。( 裕А23)
           根據以上兩家譯文的比對與分析,我們不但可以見出真
        諦以詮釋為導向的翻譯風格, 同時也可以看到玄奘近似逐語
        直譯式的譯筆。 此中,前者在翻譯上致力於抉發原文的深層
        語意, 而無視於其表層句構,對於特屬梵文語法的概念,諸
        如“ ktva ”以及其使用規則,不是未加理會, 便是語焉不
        詳的一筆帶過, 這些翻譯上的特色似乎多少都反映出了譯者
        梵土出身的外籍身份。 至於後者的傳譯特色,則是大異其趣
        , 他從不放過任何有關梵文語法概念的介紹,努力的要把這
        個「舶來品」銷入內地, 而無視於南船北馬的不同消費習性
        , 他不但試圖謹守原文的表層句構,甚且步步為營的履跡其
        語序, 這種幾近乎朝拢降姆g風格,和他「留學僧」的身
        份顯然是有關的。 真諦若仍駐錫西土,則他或述而不作以講
        論斯學, 或造論作疏而暢明玄旨,其左操經典的解釋權,誰
        曰不宜?即使他攜貝葉梵筴而枺鼇頋h地, 在其一生的譯述事
        業之中, 此一經典的解釋權似乎也未曾因人地事的差異而離
        乎其手。 然而,對於玄奘而言,其西行梵土而修學取經,縱
        然是博樱杭浾摑M於囊袋, 似乎仍無改於其朝拢纳矸
        , 對他來說,彼土所傳,不論小大,俱是「拢龝梗蚨
        衣沐浴以樱В』蚨S戒焚香而譯,其如履薄冰的肅穆之情,
        豈因人地事之不同而稍減於心, 而「依義不依語」的解讀之
        念,或許正被他視為是一種亟須對治的僭越我慢哩﹗

       【參·文法學者的結論】

        梵本 aha ca atra
                 (138。7)   pratyeti   purvam   utpadad   yady
                           asattvan  na  yujyate  |
                 (138。8)   saha  cet  ktva  na  siddho   'tra
                           purva…kala…vidhanata  iti |
        藏譯 (129b。1)  hdir smras pa |
                  gal te hbyuv  svon  phrad  nas  yin  |
        ──────────────
        ( 裕А23) 或許是基於此一原因,而使得法寶無法理解奘師此
                 句之譯的意思,故而在《寶疏》之中,我們也無緣
                 得見他對本句的疏釋之文(就《寶疏》的體例而言
                 ,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19 頁


                      med  phyir  ruv ba ma yin  no |
                      gal te lhan gcig (D。cig) hdir te (D。de)
                      ni |
                      ma grub svon du byed pahi  (byed  pahi;
                      D。byed) phyir ro ∥
        今譯而且,此中有人曾經說:

                         如果﹝事物窃讴z它鹨郧埃龊
                        ﹝其生起的條件,然後起現弧∮伸订z該
                         一事物在它生起以前麃K無其存在性,所
                         以﹝這種說法麃K不合理。如果﹝事物是
                         在它生起的當下,瑫r﹝遇合了其生起
                         的條件而生起弧 々z巴尼尼的八章篇
                        ( Panini: Astadhyayi )有云:「當同
                         一個作用主體而有兩項作用活動之際,獨
                         立分詞語尾“ ktva ”要附加在前一時段
                         的作用活動上。 」若「緣」 (pratitya)
                         與「起」 (samutpada)  兩項作用活動是
                         同時而有,則谇耙粫r段﹝的作用活動
                         附加“ ktva ”囊幎ㄖ拢酥校
                        ﹝若視「緣」 (pratitya) 一詞為附加了
                         獨立分詞語尾“ ktva ”,便不得成立。

        真諦此中彼說偈:
            能至先於生,無有故不然;言俱亦不然,由事約前後。

        玄奘故說頌曰:
            至緣若起先,非有不應理;若俱便壞已,彼應先說故。

        附:《稱友疏》 ( 裕А24)
        ──────────────
        ( 裕А24) 《稱友疏》,荻原校本,294。27 ~ 295。7:
                  aha   catreti。    etad   Vaiyakarana…codyaj
                  wlokenopanibadhnaty  Acaryah。
                       yadi purvam utpadat pratyeti
                  prapnoty
                       asattvan na yujyate。 na hy avidyamanah
                  karta snan 'adi…kriyaj kurvan drsta iti。


                                20 頁


       【而且,此中有人曾經說……】——這是軌範師藉由偈頌的形
        式總結此一來自文法學者的批判。
       【如果﹝事物窃讴z它鹨郧埃龊烯z其生起的條件,
        然後起現咯ぉぉz文中「遇合」  (pratyeti) 一詞词
        指「到達、獲得」 (prapnoti)。( 裕А25)
       【由於﹝該一事物在它生起以前麃K無其存在性,所以﹝這種
        說法麃K不合理】──因為, 事實敚г谘矍埃谧饔弥黧w當
        下並不存在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做出諸如洗澡之類的活動。
       【如果﹝事物是在它生起的當下,瑫r﹝遇合了其生起的條
        件而生起咯ぉれ洞耍羰悄阏J為:「遇合」 (pratitya)
       ﹝其生起的條件淖饔没顒优c「生起」  (samutpada) 的作
        用活動,  同時並作。
       【﹝巴尼尼的八章篇 (Panini:  Astadhyayi) 有云:「當同
        一個作用主體而有兩項作用活動之際,獨立分詞語尾“ ktva
        ”要附加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上。」若「緣」 (pratitya)
        與「起」 (samutpada) 兩項作用活動是同時而有,則谇
        一時段﹝的作用活動附加“ ktva ”囊幎ㄖ拢〈酥校
       ﹝若視 「緣」 (pratitya)  一詞為附加了 —毩⒎衷~語尾
       “ktva ”,便不得成立】——亦即,﹝視「緣」 (pratitya)
        一詞為附加了毩⒎衷~語尾“ ktva ”,便得成立。 為
        什麼呢?
        ──────────────
                   【   295   】  saha   ced   atha   manyase
                    pratitya…kriyaj samutpada…kriyaj  ca saha
                    karotity  evaj。
                          ktva na siddho 'tra
                    ktva…pratyayah。kasmat。
                          purva…kala…vidhanatah
                    purvasmij kale vidhanaj ktva…pratyayasya。
                    samana…kartrkayoh  purva…kala iti vacanat
                    'atas' ktva…pratyayo na siddho bhavet。
        ( 裕А25) 藏本《稱友疏》此處作: “ gal te hbyuv  bahi
                 svon rol na phrad  nas te phrad par hgyur ro
                 she na。 ”(【如果﹝事物窃讴z它鹨郧
                 ,遇合了﹝其生起的條件,然後起現俊嗉
                 是問說:﹝設若事物是在它生起以前,竭_或獲
                 得﹝其生起的條件,然後起現#


                                21 頁



           【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附加“ktva ”囊幎ㄖ隆
            ——是指『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希「郊营毩⒎
            詞語尾“ ktva ”的規定。 」因為「當同一個作用主體
            而有兩項作用活動之際, 獨立分詞語尾“ ktva ”要附
            加在前一時段的作用活動上。 」故而﹝ 若視 「緣」與
            起」為同時並作的兩項作用活動, 則在語源的解釋上,
            把「緣」 (pratitya)  一詞視為是附加了毩⒎衷~語
            尾“ ktva ”, 將不得成立(亦即在「緣」與「起」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