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草地惊变 >

第32章

草地惊变-第32章

小说: 草地惊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四军军长,率部南下作战,连克英山等四城,威震武汉。1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兼红四军军长,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此后组织指挥过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取得一系列重大胜利。1932年10月,他又率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几多艰辛,辗转入川,与张国焘一起,领导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连续指挥红军反击敌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奋力拼搏,呕心沥血,终于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为了配合一方面军长征,他又与张国焘一道,指挥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一路斩关夺隘,强险飞渡,率领四方面军终于在懋功与一方面军会师。 
  回首往事,他与张国焘、陈昌浩共事五、六年来,有时配合得好,有时也不尽然;有时没有矛盾,有时也非常矛盾;有时痛快,有时也不痛快。他对张国焘的某些作法有意见,有看法。比如他曾抵制过张国焘的“肃反”扩大化错误,为受张国焘迫害的许继慎说过话。他不满意张国焘为了个人的权势,排除异己的行为。以致两军会合后,他曾对陈昌浩说过心里话,想离开四方面军,去中央做点具体工作。但右路军如果接受中央命令单独北上,等于把四方面军分成两半,他也舍不得呀。四方面军是徐向前眼看着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他徐向前操了不少心,流过不少汗,他和大家费了几多心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才形成这么一支队伍,真不容易啊!分成两半,各去一方,无论从理智上或感情上说,他都接受不了,如果接受张国焘的指示,带领右路军南下吧,又违抗中央方针,不与中央保持一致。因为党中央北上的方针,不是随心所欲地决定的,曾经过政治局的同志三番五次的研究,不能说它是错误的。到底北上好?还是南下好?真费推敲,真是进退两难啊!如今,一方面军单独北进,“不辞而别”,他觉得他徐向前好像遭到党的“遗弃”。跟着党中央北上?还是跟着张国焘南下?太难决定啦,难迈步子啊。北上嘛,自己只能带上个特务员,骑马去追中央,因为陈昌浩是政治委员,他不点头,徐向前一个人是带不动队伍的,最多只能悄悄带走几个人。今后到底应该怎么办?路该如何走?一下子,他仿佛变成了一只断线风筝,在巨风中飘浮颠狂,失去依托,暗夜里,徐向前竟在木床上痛哭起来。。 
  却说张国焘在刷金寺给陈昌浩发去密电之后,心绪有些不宁。他自个儿揣度着将会出现的几种情况,几种局面。一种是毛泽东等人在前敌指挥部陈昌浩等的挟持下,乖乖南下,按他的意志办事,终于“大功告成”。一种情形是毛泽东等人不服,陈昌浩正在按他的旨意“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张国焘相信毛泽东等人斗不过陈昌浩,因为他知道一方面军中的一军团已经北进至甘南,毛泽东等人身边只有三军团的三、四千人,而四方面军则有三军、四军等部队两三万人。张国焘心想毛泽东不敢与之较量。还有一种情况是毛泽东不来硬的一套,采用软的一手。如果这样,陈昌浩恐难对付。当然他希望出现第一种局面,迫不得已才用第二种方法,他希望不要出现第三种情况。 
  张国焘在总司令部一方面焦急地等待着陈昌浩的来电,一方面电令左路军各部暂停前进。左路军花了三天时间,重过草地,归途中又遇大雨,部队极度疲劳,疾病增加,屡有减员。本来已经北进的左路军,在张国焘错误的指示下,二过草地,遭到不少损失。 
  张国焘终于盼来了陈昌浩的电报。 
  陈昌浩在急电里说: 
  一、三两军团违抗总司令部暂停前进的命令,私自北进。 
  电文里还说毛泽东等人因前敌指挥部已打开北进通道,以左路军为水所阻,不能再事等待而坐失良机为由,竟自动直接下令一、三两军团,以“北上先遣队”名义,单独秘密向北挺进。电报里还说,中央各机关和一、三两军团乘夜秘密移动,一、三两军团原担任的对敌警戒任务,未作交待,就撤守了。使四方面军的某些驻地完全暴露,易受敌军攻击,等到前敌指挥部发觉这件事,一、三军团的殿后人员,才告诉他们这次行动是奉有中央的直接命令的。。 
  张国焘阅罢,暴跳如雷。他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会有这么一招,他气急败坏地在总部办公室里一个人大声骂了起来: 
  “右倾机会主义!逃跑主义!连一点信义都不讲啦,还算什么布尔什维克?” 
  张国焘涨红着脸,在屋子里不停地来回走着,因过分激动,一会儿脸庞又由绯红变得煞白起来。他琢磨着,在心里捣鼓着。这不过是毛泽东使出的金蝉脱壳的诡计:利用四方面军经过重大牺牲所打开的北进道路,悄悄溜走,再也不管其他大多数同志和军队;使用“北上先遣队”的名义,暗中挟带着中央机关和各要人,要蒋介石误认为中共重心仍在毛儿盖,进攻的箭头不会指向他那个支队。真狡猾啊,老谋深算的毛泽东这一步棋走得妙哉!一箭双雕啊。毛泽东等人既可安然溜走,又把敌人进攻的矛头推向我这里。张国焘认为,毛泽东之所以要这么做,一是“失败观念”支配了他,一是“宁肯我负人,不肯人负我”的“权谋”思想在作祟。就由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的主宰,什么共产主义的原则和道义观念,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唉!只有毛泽东会玩这一套“把戏”,现在看来,两军会合后,毛泽东玩的尽是“权术”,而洛甫、博古等死硬的幼稚的教条主义者,不过是供毛泽东“利用”而已。毛泽东等私撤防线,秘密北进,显然是不顾大局的“自私”行为。 
  张国焘越想越气愤,真想向着北方大骂毛泽东一顿,以平息心中的怒火。正在这时,朱德走进办公室来。 
  张国焘对朱德大声说: 
  “毛泽东搞分裂,带领一方面军私自走了。你看看,这是陈昌浩刚发来的电报。” 
  朱德看完电文十分惊诧,一点没有思想准备。慈祥温和的双眼赶快从张国焘激愤的脸上移向窗外,紧紧凝视着窗外一株高大的楸树,沉默着,黧黑的颜面泛起一种痛苦的表情,身子纹丝不动。 
  张国焘看见朱德不说话,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希望朱德的嘴里响起一串谴责毛泽东不仁不义的声音。骂得越凶,他越高兴;骂得越起劲,他越解恨。可是朱德保持着缄默,因为他不明白事态为什么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党中央竟来个“不辞而别”,这个中的原委是什么?真有点蹊跷呀。他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庞笼罩着一股异乎寻常的严峻而又深沉的情愫,额头上那些纵横交错的皱纹里,好像储满了深邃的思考。。 
  朱德为中国革命历史在这儿打了个结,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朱德为当前红军出现的裂痕,陷入极端的痛苦之中。。朱德为红军这个遭受过极度创伤的巨人被无情的历史刀剑劈成两半,陷入莫可名状的悲愤之中。。豪爽、正直、忠厚的朱德,说什么也不理解当前会出现这个难堪的局面。。张国焘独自又发泄了一阵后对朱德说:“毛泽东抹煞了总司令部的职权,不顾党的团结,私自带兵北溜,他既然会搞分裂,我们只好单独行动了,不再听中央的那一套。”朱德凝视着张国焘燃烧着愤怒之火的双眼,严肃地说:“一方面军进到甘肃地区以后,蒋介石还是不会放松他们,他们仍会遇到很多危险,处境也不会好,斗争依然困难。希望一般同志,不要过多责难,应以党的团结为重,最好大事化小,从而弥补这个裂痕。” 
  张国焘看朱德是这么个息事宁人的态度,也不好再说什么,加上朱德在红军中的威望,张国焘也不好把朱德怎么样。他只是感到朱德对毛泽东的“分裂”行为不作谴责,有些窝火,心里暗暗地说:你这个老家伙,是个和事佬,一点没有“原则性”。 

十四、人困马乏 
  毛泽东向部属要烟抽 
  中国共产党中央与三军团,为了摆脱来自党内军内的巨大威胁,采取断然紧急措施,于1935年秋天一个凌晨的2时从巴西及其附近悄悄北撤,走了一段突围西征以来最为惊险的路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所走的一段最为黑暗的路程。这段路程,除了大自然设下的重重叠叠的障碍与张牙舞爪的敌人的追捕杀戮之外,更多了一层自己营垒里面的同志刺来的暗剑。明枪易躲,暗剑难防。一叶而知秋,未雨绸缪。毛泽东等中共领袖,及时采取行动,摆脱来自咄咄逼人的张国焘的胁迫,率部逃离危险区,迈开艰难的双脚,决心到一个新的区域去创建根据地,再去开展艰苦曲折而又复杂的斗争。。 
  毛泽东在一座大山下的小村落里见着杨尚昆与叶剑英与之攀谈稍作小憩后,又继续前进。崎岖的山间小径,加之昨夜未曾合眼,使得毛泽东非常疲惫,头昏昏然,腿脚疲软。投身革命以来,受着党内同志胁迫,履临如此险境,他还是第一次。如果昨晚不采取行动,偷偷“逃跑”出来,中国革命将会出现怎样难堪的局面,红军将会面临怎样巨大的灾难,真不堪设想!回过头来,再想想这几天来与张国焘的羽书频传,函电交驰,特别是昨夜的异动,他感到惊心动魄,一想起便心有余悸。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这么多灾难?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什么有这么多荆棘?不管脚下的路多么的坎坷,周围怎么的黑暗,处境如何的危险,他决心迈开双脚,肩负着万吨困难,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一块,一步步去迎接光明的到来。。 
  “轰隆。。” 
  敌人的飞机在毛泽东行进的山间投下一枚炸弹。掀起的烟尘与气浪弥漫了山谷。这里是通往甘南的必经之地,敌人设置了封锁线,一座座碉堡里喷出红红的火舌。三军团正在为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作奋力的拼杀。毛泽东不敢再向前进了,与特务员一起在山侧背的岩腔里隐蔽着。毛泽东躺在岩腔潮湿的石块上,掏出口袋里的怀表看了看,时针正指4时。他感到肚子有些饿了,还是昨天下午嚼过两个青稞馍馍,那么离现在快一天了,他还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口水。算一算走的路程,至少有八、九十里吧。毛泽东问小陈,身边可有一点充饥的东西;小陈说昨晚走得太急,加上不准点灯,大家打黑摸出来,干粮袋也弄掉了,没有带出来。本来还有2斤多炒青稞面,如果带出来,完全可以打发一下辘辘饥肠。毛泽东丝毫没有责怪小陈的疏忽大意,昨晚那般紧急,谁还顾得到那么一丁点青稞面哩。于是毛泽东只好掏出香烟,点上火,一口接一口的抽起来,借烟“充饥”。 
  毛泽东在极度疲困与饥饿中行军,红军战士更不例外。饥疲困乏的身子还要对付敌人的侵击,还要去奋勇作战,不然,大家的性命难保。夤夜的悄悄撤走,名曰“打粮”,实际上大家几乎没带一颗粮食。“仓皇出逃”,大家空着肚子溜了出来。走了一天,没有进食,烧口水来润润焦燥的口舌与安慰一下空空的肠胃吧,但为了避免敌机发现烟火目标,连开水也不敢烧。于是每个人都在疲惫、饥饿、口渴三面夹攻之中挣扎。睁着一双双因饥饿燃烧得快要发绿的眼睛,目不转睛地向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