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

第24章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24章

小说: 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曾有极少数学生及弟子,或随我学佛学,或跟我修禅修,数年后离开我,并且到处批评我。几年后,有的倦鸟知返巢,有的一去不回头。有人问我的感受如何,感想如何,我说我只知道尽心尽力把师父做好,把老师做好,至于弟子及学生的动作,是他们自己的事。作为师父与老师的我,虽然不得不面对不仁不义的学生及弟子,我可不能没有智慧,去做一个没有慈悲的长辈。

    (三)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当提即提,当放即放

    很多人无法了解因果与因缘,不了解为何有些人时常获得照顾,有些人却总得不到照顾。有时候,当你准备照顾某人,他却已经离开;相对地,有些人虽然你从未预料到要照顾他,他却适时出现在你面前。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因果及因缘所致。

    在台湾有一位男居士,期望我能为他举行皈依三宝的仪式,前后等待了三年时间,总是因为我们相遇的时间不恰当,地方不合适,因果未到时,因缘不成熟,迄今仍无法使他达成愿望。

    (四)众生的业报不可思议,诸佛的悲智不可思议——提放自在

    众生的业报与诸佛的悲智难以想像。能否获得救济,一切都得看因缘是否具足。诸佛以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没有特定的被度对象。例如,地藏菩萨曾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他将所有的众生均看成是他要度的对象,有许多众生却并不领情,并未打算要让地藏菩萨来度,地藏菩萨却永远很有耐心,永远在度众生,所以他是“提得自在”。

    曾有一位先生,我一再劝他早日学佛,他却应道:“不急啦!现在的我还不想学佛,反正你们有一位地藏菩萨,总有一天会来度我。”事实上,地藏菩萨当然会等待此人,不过此人若不早日求度,仍然会由于业力而处身于烦恼的苦海之中,毫不轻松。地藏菩萨则是以愿力度众生,虽然同样是处身于三界的火宅,却是自由自在,千万不要误解。

    《华严经》内提到:“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意思是说,当释迦牟尼佛初成佛时,看到一切众生都具备了佛一般的智慧、福报。在佛眼所见的众生都跟佛相等,因此对佛而言,并没有众生可度。但是,这并不等于放弃众生、不再度众生。所以《金刚经》中便说:“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说明了在众生的立场,尚需佛度,不过佛度众生乃至度尽之际,终不以为佛已度了众生。既不抱着一种救世者的心态来度众生,也不执著这广度众生是做的什么功德。所以,在度了一切众生后,也没有认为自己在度众生,或有任何一众生被他度了,这便是“放得自在”。彻底放下,但又全部提起。

    五、禅宗的提放不二

    (一)《维摩经》云:“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是讲善恶平等。

    (二)《六祖坛经》云:“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这是度自心中的无边众生,断自心中的无边烦恼,学自性中的无尽法门,成自性中的无上佛道。也就是说,虽然忙碌,其实无事,是放得下。

    (三)《六祖坛经》又云:“不思善、不思恶。”这是心中无物的智慧境界,也是放得下。

    (四)虚云和尚云:“空花佛事时时要做,水月道场处处要建。”这是表现出无尽的悲愿,所以在放下之后必当提起。

    (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讲于纽约华埠的中华公所,李果嵩整理,圣严于十二月七日补充修正成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