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世界: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法师。”
“找他做什么?”
“要钱。”
“他欠你钱吗?”
“没有。”
“没有!为什么向他要钱?”
“没有钱我怎么过年?”
“为什么没有钱就不能过年?”
“奇怪!你为何不慈悲呢?出家人是慈悲为怀,还要问那么多,简直是多管闲事。”
“你究竟是要钱?还是想来打人?”
“我不打人,只给我钱就好。”
“好,请到里面,我们再谈一谈。”
进到里面,正好碰到一位高头大马、身材魁梧的信徒,我便告诉他:“请替我打发他。”然后转身向醉汉说:“这位先生会照顾你。”说完话我立刻溜掉。
结果那位醉汉被块头比他大的信徒轰走了。那位居士心里很纳闷,更不是味道,百思不解,就忍不住跑来问我:“师父啊!怎么可以这样子对待人呢?我从来没做过这种事,我见到刚才那种人上门也会给他钱,师父,您不但不给钱,还叫我做坏人!”
“对这种人,我们不能开例子,否则将后患无穷,他不病不老,是有办法赚钱生活的,因为好吃懒做,才变成那样。”
请问诸位,我是不是慈悲?我是慈悲的,希望他能重新做人,自力更生,对社会、对他自己都是好的。
你们是否曾听过,禅门祖师训练弟子们的方法有棒喝的家风。不但骂人而且打人,禅门有句话:“香板头上出祖师。”打骂教育,虽已不是现代人用的方法,不过在必要时,用重话点醒,还是必须的。
慈悲不是没有原则的妇人之仁,对不起,在座有许多女性,你们都是女中丈夫,所以不要生气,但也有很多的男性具备婆婆妈妈的妇人之仁,那就不是智者的慈悲。慈悲为怀,必须配合智慧的判断,悲智双运,才能自在解脱。
有些人当他们遇到布施的难题时,不免会在心中嘀嘀咕咕:如果不给,不满其所愿,恐怕将来会对己不利;如果给了,又担心会有麻烦。于是整日忧心如焚似的,沉浸在给也不是,不给也不行,慈悲也不好,不慈悲也不对的情境之中,久久难以释怀。请问这种人是有智慧吗?当然是没有智慧的人。如有智慧,就不会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更不会考虑自己眼前的反应和结果,只考虑对此人、此时、此境的好坏和利弊。
我自己是没有智慧的人,我正在学习;我也没有慈悲,所以也正在练习之中。我时常被弟子们用人情包围,当有一位弟子很不听话,不守常住规矩,要他离寺之时,总会有其他的徒众向我进言:“师父!我们要不舍一众生,任何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将来会成为高僧,今天不好,以后会转变得更好,师父请慈悲留下他,我们大家都赞成他留下,也都能原谅他,不跟他计较,求师父不要让他走。”请问各位,如果你是师父怎么办?留或不留?
再说一个譬喻,你家有只小狗,因顽皮而掉入乡下的野厕中,浑身上下沾满了屎尿,结果跑到你的家里到处乱闯,它所到之处都被弄脏,这时的你如何处理?或许你会想:“没有关系,家里全是大便就让它臭吧!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还是说:“哼!将这条狗赶出去。”或者是:“先设法捉住它,再将它清洗干净,然后放入屋内?”
是的,我们要先将他隔离,隔离一段时间让他有所反省,如果一辈子都不能自我反省,而且怀恨不消,也没什么关系,也许今生不转,说不定下一生就转回来了,我们当为他祈祷。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理性与感性(5)
十二、谁是慈悲的智者
有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健全的人,无形当中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当年美国里根总统被枪击未死,凶手被捕,判决无罪,原因是枪手有精神病,故被关进精神病院,当医生证明他的病痊愈以后,又回到社会去了。
凡夫不是圣人,也不是贤者,所以,行为无法做到恰到好处,试问被关在监狱里的人,是不是全部都是坏人?不一定。做了坏事的人,是不是全被关在狱中呢?也不一定。做了坏事而逍遥法外的人还是不少。被判刑,无论是死刑、无期徒刑或较轻的刑罚被关在牢里,其中根本没有做坏事的人也不在少数,是不是?所以,我们的世间很难作一个绝对的判定,更不知谁是绝对的智者。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有朝一日,愿我们的世界废止死刑的法令,只要我们的人类社会进步到某一层次时,死刑必定要废除的,这才是文明的社会,否则,难免会有些人死得很冤枉。
在此,我要赠送两句话给诸位:1用慈悲来处理他人的事;2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
运用慈悲,更少是有感性的。例如,他砍我一刀,我当还砍他一刀。从理论上讲,杀人者偿命,种瓜者得瓜,种豆者得豆,这就是因果关系。可是从慈悲的立场看,他揍我一拳、砍我一刀,我已备尝痛楚,如果回敬他一刀或一拳,本来只有一个人被砍被揍,结果变成二人或更多人受连累而遭殃,一人受伤害已经很不幸了,二人受伤则更不幸。如果我们都有这种想法,逐渐地养成风气,我们的社会就会见到净土。我被砍被杀是痛苦的事,若我回报杀人,人也会痛苦,我既被杀伤,我却不忍去杀人,而且要设法不要再有其他的人去杀人了。
曾经有位居士的太太在街上走路,被计程车司机撞死。计程车司机没有钱赔偿,便准备坐牢,结果这位居士反而前去安慰那位肇事的司机说:“请你不要害怕不安,我是佛教徒,我的太太已被撞死了,但是你家中尚有妻儿,需要你赚钱活口,从今以后,希望你能小心驾驶,要时常念佛号、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心里要经常保持平静,不要急着抢路,每天出门前及回家后,要多拜佛、念佛,这样出门就会平安。你自己平安,人家也会平安。”司机感动得痛哭流涕,觉得自己是魔鬼,幸而遇到一尊佛。这是真实的例子,这位居士目前健在,已经在美国出家。这位居士是用慈悲来处理他人的事,他自己的太太被撞死了,当然很悲伤、哀痛,从此以后做更多的善事来纪念回报他的太太。其实,他最大且安慰的好事,是原谅了那位司机,而且还安慰他。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司机撞死人等于没事,而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对己。
十三、关怀与超越
以下我有四点结论,奉献给诸位:
(一)理性如一部机器,各部分的结构和机件,清楚分明;感性如机器所需的油料,用来发动及润滑机器。
(二)偏于理性会使人僵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偏于感性会使人混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杂乱,造成自他的困扰。所以,感情的泛滥会带来麻烦,一味的讲理也会制造出人间的灾难。
(三)理性与感性的调和,能为人间带来人性的庄严和人情的温暖。对人的关怀,不一定要讲理性,对于恩人、亲人固然要关怀,对于仇人、对头也一样要付出关怀,这是属于感性的。政治上的政敌,碰在一起总是彼此互相叫嚣对骂,最好能养成互相关怀,希望自他都能成长;故要用感性和理性才能调和,才能带动社会的进步和增加人间的温暖。我们要建设人间净土,首先要应用感性和理性,活用感性和理性。
(四)理性与感性的超越,能为人心展开无限广大的活动空间。超越于理性和感性之外,不受两者所束缚,不会由于理性的考虑或感性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和限制。如果心量狭小,纵然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之中,仍然不会觉得快乐幸福。心若开朗、容人、容物,虽处贫困或身陷囹圉,也会觉得无限广大。
在座的诸位之中有人曾经坐过牢,我不曾坐过牢,却闭过六年关,我的关房比你们的牢房更小,活动范围更受到限制,但是我心中的天地跟宇宙同大,甚至有没有宇宙的感觉,时间快速飞逝,超过我的想像,六年的时光好像是一晃而过,每天我在里面很快乐。为什么?我心中没有一定想得到的东西,没有事让我恐惧害怕,没有事令我兴奋激动。当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感性,就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困扰。至于如何才能体验到理性与感性的超越,要用禅修的工夫,以及佛法的观点,作修养的练习和指导。
(一九九二年九月六日讲于台北市国际会议中心)
《禅的世界》第三部分 提得起·放得下(1)
今天非常荣幸,应邀到台北“政府”,与“市长”黄大洲先生及市府各位高级长官,共同探讨佛教的修行观念。现今社会到处有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动的缘故。当我们的身体在跟着社会脉动而在动的时候,还要保持心不动,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如何能在动中取静,一方面须有正确观念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有踏实的修行工夫。以下我们就来谈如何“提得起·放得下”。
一、人分三类
我通常将人分为三类:
(一)提不起·放不下芸芸众生中最多此类的人。没有担当,不愿负责,贪求享乐,却又放不下对名利的追逐。
(二)提得起·放不下此种人有担当、有进取、有能力。可是,一旦要他将到手的名位及权势放下时,却又舍不得。其实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绝不可能一直是平步青云、年年高升;有时也如登山,沿途是崎岖不平,有起也有伏。因此,只能升而不能降的人,终将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而痛苦不堪。
(三)提得起·放得下
此种人有担当、有能力,可负大责任,心地坦然。由于大众及现实环境的需要,随时可出马;当大环境的情势改变时,随时可以放下,毫不眷恋,且更有宽广的胸襟,随时迎接另一个阶段的新发展。世间上能做到这种境地的人毕竟有限。
例如,台北“市长”的职位在市民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崇高,但当“市长”的也不可能当一辈子,如果担任了“市长”职位便舍不得放下,就没有办法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了。
接着我们讲佛教对“提得起·放得下”的观念。
二、从因到果的因果关系是必须提起的
若想获得丰收,就必须勤于播种。然而播种以后,不见得都能得到结果。例如,昨天有位先生来见我并埋怨说:“师父,我这一生做了许多善事,可是我却得不到好的果报,纵然得到也是少得可怜。请问师父,我还要继续做好事吗?”我告诉他:“世俗‘善有善报’的观念固然不错,但种善因不见得收到善果,就好比一棵开满桃花的桃树,最后结成果实的又有多少?因此,不见得每一朵花都能结果实,而结了果实的也会有大小不一、甜涩有别的情形。就如同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不可能事事如意,总有一些违逆之事,所以有因不一定有果,但是欲得结果又必定要种因。我们更应该有‘种瓜不一定得瓜,种豆不一定得豆’的心理准备,才能坦然地生存,不斤斤计较种瓜一定要收成,否则一有收成的企望,则可能大失所望而痛苦不堪了。”
三、聚散无常的因缘关系是必须放下的
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的关系。有恰到好处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