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建立+三宝无畏王大师造-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四 生起之理
聲聞見道人,已證人無我,次修習為依而得上上品煩惱障之真對治,即是彼身中生起聲聞修道。
丙五 聲聞無學道分四 丁一 行相
聲聞道之究竟現觀,是聲聞無學道相。
丁二 分別
此中分二,謂頓斷所斷阿羅漢智,漸斷所斷阿羅漢智。就根分二,謂利根聲聞阿羅漢智,鈍根聲聞阿羅漢智。
丁三 異名
聲聞無學道,聲聞究竟道,聲聞阿羅漢智等,一義異名。
丁四 生起之理
由;聲聞修道金剛喻定,令煩惱障成無生法,第二剎那證得永盡煩惱障之解脫道,即是現證聲聞無學道也。
乙二 獨覺道分四 丙一 行相
開闢往獨覺解脫之獨覺現觀,是獨覺道相。
丙二 分別
此分獨覺資糧、加行、見、修、無學五道。
丙三 異名
獨覺地,獨覺道,獨覺乘,獨覺智等,一義異名。
丙四 分釋別義分五 丁一 獨覺資糧道分四
初、行相。未生自果獨覺加行道前之獨覺法現觀,是獨覺資糧道相,二、分別。此分獨覺上中下三資糧道。三、異名。獨覺資糧道,獨覺順解脫分,獨覺法現觀等,一義異名。四、生起之理。生起無偽正求獨覺菩提之心,是于身中生起獨覺資糧道。
丁二 獨覺加行道分四
初、行相。自因資糧道圓滿後所生,未生自果獨覺見道前之獨覺義現觀,是獨覺加行道相。二、分別。此分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前三加行道,各分上中下三,然聲聞獨覺之世第一法,不分上中下三,以彼唯有所作圓滿最短之一利那量故。三、異名。獨覺加行道,獨覺順決擇分,獨覺決擇支獨覺義現觀等,一義異名。四、生起之理。獨覺資糧道時,雖得緣外境空之奢摩他,而無毗缽舍那,若時證得緣彼毗缽舍那即得獨覺加行道暖位。
丁三 獨覺見道分四
初、行相。自因獨覺加行道圓滿後所生,未生自果獨覺修道前之獨覺諦現觀,是獨覺見道相。二、分別。此中分三,謂獨覺見道根本智,後得智,俱非彼二之獨覺見道。初中又分無間道、解脫道之二。三、異名。獨覺見道,獨覺諦現觀,獨覺見道者之智等,一義異名,余義例前應知。
瑜伽行中觀自續師,說獨覺無間解脫二道,俱是二取空行相,余宗則說是微細人無我行相。
丁四 獨覺修道分三
初,行相,自因獨覺見道圓滿後所生,未生自果獨覺無學道前之獨覺隨現觀,是獨覺修道相。二,分別,此中分二,謂獨覺修道根本智,與後得智,初分九品修道,謂有下三品、中三品、上三品故。三,異名,獨覺修道,獨覺隨現觀,獨覺修道者之智等,一義異名。
丁五 獨覺無學道
盡斷執有所取外境分別之獨覺智,是獨覺無學道相,分別有二,謂麟喻為先之獨覺無學道,與部行為先之獨覺無學道,余義例前應知。
乙三 大乘道分二 丙一 總明五道 丙二 別釋十地建立 初中分五
丁一 行相
能趣大乘菩提,或已起大乘菩提隨一所攝之大乘智,是大乘道相,開闢能住大乘解脫之菩薩現觀,是菩薩道相,菩薩加行,圓滿加行,大乘修行,擐甲修行,菩薩正智,菩薩現觀等,一義異名。
丁二 分別
此中分五,謂大乘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丁三 異名
大乘道,大乘現觀,大乘智等,一義異名。
丁四 訓釋
例前應知,
又大乘道具七種大,如莊嚴經論雲,《 所緣廣大性,如是二修行,智及發精進,並方便善巧,正所辦廣大,最大佛事業,成就此大義,故定名大乘。》
丁五 分釋別義分二 戊一 釋異生道 戊二 釋拢馈〗癯
勝解行地所攝之菩薩智,是異生菩薩道相,此分菩薩資糧道,加行道二,初中有四,初行相,大乘法現觀,是大乘資糧道相,二分別,有下中上三,三,異名,大乘順解脫分,大乘資糧道,大乘法現觀等,一義異名,訓釋例前應知,四,生起之理,最出生起大乘發心,與入大乘資糧道同時,以為利他,發起無偽希求無上菩提之心,即便立為入大乘資糧道故,第二大乘加行道有四,初,行相,菩薩義現觀,是大乘加行道相,二,分別有四,謂暖,頂,忍,世第一法,各有上中下三品,共十二品,三,異名,大乘加行道,大乘順決擇分,大乘決擇支,大乘義現觀等,一義異名,四,生起之理,若非劣道為先,依直往大乘決定種性增上,則初得緣空性之毗缽舍那,與入大乘加行道同時,若入先劣道,(即行跡菩薩) 則以初得能伏所取分別煩惱現行之殊勝功能,與入大乘加行道同時。
暖等四加行道之差別者,謂見道無分別智,是如火之道,將生彼道之前相,先起如暖之道,而名暖加行道,加行道暖位以下,容因嗔等增上而斷善根從得加行道頂位,則無彼增上而斷善根,已至善根搖動之頂,故名頂加行道,于此而得斷善根之 盤故,于甚深法空性初得無畏之忍,故名忍加行道,從得此已,不由惑業增上而生惡趣,故得惡趣之 盤,世間善法最為第一,故名世第一法加行道,又于法性,初得影像光明三摩地,名大乘暖加行道,次于法性,初得影像明增三摩地,名大乘頂加行道,次于法性,得最明了影像,初得一分真實三摩地,名大乘忍加行道,速疾當生無間道定,初得無間三摩地,名大乘世第一,法加行道,有說于法性,初得光明名暖彼增忍等,名頂忍等,不應道理,以決定種性,大乘加行道暖等四位,皆是分別,故于自境必不明了,其明了心,定是無分別故,釋量論雲,
戊二 釋拢婪秩〖阂弧〈蟪艘姷婪炙
初,行相,大乘諦現觀,是大乘見道相。二,分別,此中分三,謂是道根本智,後得智,俱非彼二之見道,見道根本智中,復分為三,謂無間道,解脫道,俱非彼二之根本智,真能對治自所應斷分別實執之大乘諦現觀,是大乘見道無間道相,此分八忍,彼與大乘見道無間道義同,永斷分別所知障所顯之大乘諦現觀,是大乘見道解脫道相,此分八智,與彼大乘見道解脫道義同,俱非彼二之見道根本智者,如專住人無我之大乘見道,及專住二取空之大乘見道,並大乘見道後得智後,仍專住空性,見道所攝之初地智,大乘見道解脫道起後之智,復是彼身中之大乘諦現觀,是大乘見道後得智相,彼與大乘見道後得智義同,總之根本定有二,謂世間根本定,如靜懀o色等,二初世根本定,如無分別慧,後得亦有二,如起靜懀е缧模鞘篱g後得,二如由初世道根本定力所引與彼所緣行相隨順通達實空如幻之心,是根本定所攝之後得,今此大乘見道後得智是根本定所攝之後得,若忘失根本定所緣時之散意識,是散後得,在有學位,根本後得雖屬相摺辉诜鸬兀踞岬迷S為一體,俱非根本後得之大乘見道,如大乘見道無間道者身中,世俗發心,及通達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慧,三,異名,大乘見道身中之智,大乘諦現觀,大乘見道等,一義異名,四,生起之理,謂專住法性之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智,與大乘見道無間道,大乘見道解脫道同一定而生,其後乃生大乘見道後得智。
見道無間斷除所斷之理,謂大乘加行道人身中將生大乘見道無間道,與彼親所應斷分別所知障將滅同時,若彼身中,正生八忍體性之見道無間道,與彼親所應斷,畢竟滅盡同時,爾時彼加行道即轉成見道,譬如驅俪鲩T也,爾時雖得遠離見惑之非擇滅,然未得擇滅,其第二剎那生起八智體性見道解脫道時,乃得永斷見惑之擇滅,如俪鲩T而椋粢病
己二 大乘修道分四
初,行相,大乘之隨現觀,是大乘修道相。二,分別,有大乘修道根本智等三,專住三種無我隨一之境,復是彼身中現行之大乘隨現觀,是大乘修道根本智相,此分大乘修道無間道等三,真能對治自所應斷俱生實執之大乘隨現觀,是大乘修道無間道相,此分下等四品,中等三品,上等四品,共十一品,以彼所斷修惑分別中,俱生煩惱障,俱生所知障,各分十一品而斷除故,真能對治自所應斷俱生實執上上品之大乘修道無間道,是大乘修道無間道下下品相,此分初地修道無間道,與二地修道無間道之二,解脫自因無間道所應斷俱生實執之大乘隨現觀,是大乘修道解脫道相,此分九品。三,異名,大乘修道,大乘隨現觀,一義異名。四,生起之理,見道菩薩身中,初生真能對治自所應斷俱生實執之無間道時,即由見道轉入修道。
大乘修道無間道斷除所斷之理,若依定性大乘增上,上上品修斷煩惱,與上上品修斷所知障,俱分粗微二品,如是下下品,每分為二,其修所斷分十一品,以十一品修道無間斷而斷除,以初地修道無間道,頓斷三界九地上上品中粗九品修所斷煩惱,二地修道無間道,頓斷三界九地上上品中細九品修所斷煩惱,如是三地修道無間道,乃至九地修道無間道,如其次第頓斷九地上中九品,乃至下中九品修所斷,十地前心修道無間道頓斷九地下下品中粗九品修所斷,十地後心修道無間道頓斷九地下下品中細九品修所斷故。
若依先證阿羅漢增上,則無煩惱可斷,唯分十一品所知障而斷除,由是當知,菩薩修道無間道上上品,與等覺無間道菩薩修道金剛喻定,皆是一義。
己二 大乘無學道分四
初,行相,盡斷二障之究竟智,是大乘無學道相。二,分別,此分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之二,此中復分大圓鏡智等五。三,異名,一切種智,大乘無學道,智法身等,一義異名。四,生起之理,住等覺無間道之菩薩,是修道人,于彼無間道時,其生第一剎那一切種智之無礙因功能圓滿具有二十一類與漏智之功能種性,彼無間道,于法性上離二取相,彼智現見及彼所定,俱無少分世俗境界,其第二剎那不動彼定,就見如所有智前,雖無世俗,然就彼現見前則現見一切盡所有性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即一剎那智,俱是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其得初剎那一切種智,與盡斷所知障,證得佛位,得永斷二障之解脫道,皆悉同時。
略說三乘正修之差別,在應成派,說真空性,即三眾道正所修事,以說三乘之見道無間道,與見道解脫道俱是專住微細人無我與微細法無我之根本智故,以破補特伽羅實有,即微細人無我,破蘊等法實有,即微細法無我故,在自續派與唯識宗,則說三乘所修不同,如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說細微法無我,是菩薩道正所修事,能所取空粗法無我,是獨覺道正所修事,補特伽羅由自立體空之細微人無我,是聲聞道正所修事,其正所斷,亦說所知障,粗法我執,細微人我執,如其次第立為菩薩,獨覺,聲聞之正所斷事,順經部行,與唯識宗,則說聲聞獨覺智慧正德與正所斷,大概相同,大小乘之差別等,如余處當知。
丙二 別釋十地建立分三 丁一 菩薩拢叵
八俱生所知障種故,一百十二分別煩惱障者,謂欲地所攝苦諦見斷煩惱十,集諦見斷煩惱十,滅諦見斷煩惱十,道諦見斷煩惱十,共有四十故,于一一諦,有緣諦之五見,及五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