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

第3章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3章

小说: 禅的智慧: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的原则是普遍的,但随着散播世界各地,许多佛教的外在方面已经有所改变。佛法随着人和历史而演化,这是良好、自然的现象。佛法并不是开悟的状态。佛教的普遍真理无法传授,或以知性的方式学得。法的目的就是指出更好的生活、开悟与解脱之道。但人们经常执著于法所表达的文字及方式,那就像把指月的手指误认为月亮一样。

    有些人相信禅多少有别于佛教。其实,禅就是佛教,禅是修行佛法的许多法门之一。有时从我说话的方式,好像禅与佛教是不同的,如果这造成混淆,我在此道歉。佛教的途径众多,层次繁复。然而,禅的途径以素朴、直捷著称。由于禅没有装饰,也许看起来不像佛教,其实不然。我希望如果有误解的话,以上的说法能够澄清。

    如果我的回答和意见有误导或冒犯任何人的地方,谨此表示歉意,但并不为答案本身致歉。我所说的全是我相信是真实的。再者,英文本身的限制来自于没有充分表现男女两性的中性代名词,在(英文版的)回答中,编辑已经尽量祛除这些情况。

    佛教也被人批评为性别歧视。在佛教祖师的长久传承中,我无法为每一位发言,但文化与时代一直在改变。在美国,佛教会沾上一些美国的价值,而且受到它的影响。我把这个迈向性别平等的运动,视为早该到来的正面措施,对佛教而言也是改进。至于行文中的“师父”一词,只是中文里对“老师”的尊称。

    《禅的智慧》第二版与第一版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文章的顺序,以及因为篇幅之限所做的一些修整。

    谢辞

    这本书得以问世,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有些人希望隐姓埋名,所以我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

    首先,我要感谢王明怡和果谷师在这些对话进行时,所做的高明的翻译。其次,我要感谢那些辛勤地把录音的讨论转换为电子形式的誊稿人,主要是DorothyWeiner和EchoBonner。ErnestHeau和ChrisMarano先为《禅杂志》、再为《禅的智慧》编辑这些誊稿,并得到AlanRubinstein、HarryMiller和LindaPeer在编辑上的协助。TrishIng负责内文的编排、设计,Chih…ChingLee负责封面设计,王翠GFDA7大力促成本书的出版。

    如果遗漏了任何人,诚属无心之过,谨此致歉。谢谢问这些问题的弟子们,尤其是那些不满意我回答的人。

    圣严

    二○○一年于纽约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1)

    1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

    问:有人问我:“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我经常不晓得如何回答。如果我说我是佛教徒或我相信佛教,那是什么意思?

    师:简单的回答就是:佛教是释迦牟尼佛教给弟子的,包括了哲学的观念和修行的方法。因此,佛教徒是根据佛陀的教诲来修行的人,而佛陀教诲的要旨是四圣谛和八正道。真心诚意奉行这些原则的人,以及能够完全遵循这条道路的人,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完美,得到解脱。一般说来,修行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努力:持戒、修定、得慧。佛教徒努力要掌握这三方面。

    佛教的外在形式表现在三方面: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历史上的佛陀;法是佛陀的教诲、教训、方法;僧伽是佛教团体,不只包括了出家人所组成的团体,也包括了在家修行的居士。虽然佛教把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视为僧伽的核心,把在家的修行人视为外围,但如果没有在家的团体,出家的团体也就无法存在、发挥功能。没有这些因素,佛教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佛、法、僧称为三宝。

    所以,在家的佛教徒也是僧伽的一部分。在家人修行戒律、禅定和智慧,这些是法的一部分,也包含在八正道中。八正道包含了所有的佛教徒——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所应遵循的原则: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如果持守戒律,修习禅定,得到智慧,在生活中奉行佛陀的教诲与观念,就可以自称为佛教徒。即使还没完全投入佛教,但有心遵循佛法,也可以视自己为佛教徒。其实很难立即完全热心接纳佛教的每一面,这是渐进的过程。但是如果有心行佛道,而且动机与意图纯净,就可以自称为佛教徒。另一方面,如果连释迦牟尼佛基本的教诲都不了解,不能修习方法、奉行戒律,就不该自认是佛教徒。

    让我们更仔细地讨论戒律、禅定和智慧。戒律是一般的道德原则。佛教里有许多戒律,但所有僧伽成员共同奉行的则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服用毒品药物。这里不拟深入解释(详见《五戒》一章),只强调佛教徒应该试着遵行五戒,尤其是第一条不杀生戒。

    禅定就最普遍的意义来说,就是心的训练。禅定分为很多层次,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则更多。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至少修行一种禅定的方法。

    智慧和禅定一样有许多层次。一个人可以借着听闻佛法(听法师或在家的修行人说法)得到智慧,也可以借着读经、读论、修习禅定、甚至只是持戒,得到智慧。得到智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听闻佛法。以知性的方式来了解佛法的观念和原则是重要的,佛教徒至少应该从这个层次的训练开始。

    成为佛教徒并不困难。如果奉行上述的全部或一部分,就是佛教徒。只要对佛法有基本的了解、有心修行,那就够了,并不需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完美的话,就已经成佛了。例如很可能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佛教徒,否则为什么会在日常行程之外,到禅中心来听我说法?

    我要说的另一件事就是,可以借由皈依合格的法师,明白表示要修行佛道。皈依是一个简短的仪式,只要颂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些是宣告你有心追随佛陀的法教,承认僧伽是你皈依之处。

    问:身为在家的修行人,我不觉得自己像是真正的佛教徒,我觉得只有出家的法师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师:你不该那么觉得,不该认为只有出家的修行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你只是准佛教徒。你们大家都是真正的佛教徒。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许多出家的弟子,但在家的修行人更多,这情况在今天也是一样。

    在小乘的传统中,有四种成就的层次: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里不讨论这些,只是要指出,一般的修行人能到达前三个层次,在那之后自然会放弃世间的欲望而出家,寻求得到阿罗汉果。在大乘的传统中,菩萨可以出家众或在家的修行者的身份示现,而且在大乘传统中也有许多著名的在家居士。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身为佛教徒是什么意思?(2)

    我想,我知道你为什么觉得困惑。如果出家的修行者和在家的修行者都是真正的佛教徒,那为什么又需要有比丘和比丘尼?那是“投入”的问题。在家的修行人另外有家庭的重任,容易受到家庭和社会产生的问题所干扰,不能全心全力投入修行。相反的,比丘或比丘尼能全力专注于修行及弘扬佛法。

    问:有时您说佛教的观点和禅的观点没有不同,但有时您又区分传统的佛教和禅宗。佛教中有许多不同宗派,宗派之间是否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说基本上是相同的?

    师:其实,过去佛教的宗派比现在还多。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宗派,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已经播下了种子——这些其实都来自释迦牟尼佛最亲近的弟子各自弘扬佛法。佛陀的每个弟子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修行,而这些方式视他的个性、才能而定。阿难对听闻佛陀的教诲有兴趣,大迦叶对苦行有兴趣,优婆离长于持戒,有的弟子长于辩论经典、开发神通。所以,打一开始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情况。

    当不同的法师把佛教引进中国时,他们使用某些经论,结果就发展出不同的宗派,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修行形式,每一种都诉诸特殊的兴趣。在唐代之前,中国有许多佛教宗派,但到了唐末,修行的方法主要剩下禅宗和净土宗。

    禅宗和净土宗有没有重大的差异?在日本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和净土宗传到日本的方式,就像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变化。日本出现的宗派带有当时开山祖师的特殊性格,因此在日本,禅宗和净土宗是截然不同的宗派。

    在韩国,净土宗甚至不存在。韩国虽然有一些哲学的学派,像华严宗和天台宗,但唯一的修行方式就是禅宗。日本、韩国的佛教徒看中国佛教,很奇怪为什么禅宗和净土宗能如此和谐共存?其实,禅宗和净土宗在中国是同一个时代发展,在唐代是不同的宗派,但到了宋朝末年就合流了。所以在今天,净土宗的佛教徒使用禅宗的方法,而禅师也不反对净土宗的方法。

    其实,“净土”一词直到最近才在中国历史出现,它是引用自日本。在那之前,使用净土宗修行法门的人都自称是莲宗,因为这一派的信徒主张每尊佛都坐在一朵莲花上,因此在修行时可以用任何一尊佛的名号。今天由于他们修行时只念阿弥陀佛,因此这个修行方法被称为“念阿弥陀佛”。但是,过去中国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念佛法门”,因为不限于阿弥陀佛。

    有人说,今天中国没有禅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佛教依然存在,佛教的修行和禅是分不开的。如果在修行净土时,达到一心不乱的层次,心无妄念,这和禅修达到的集中心是一样的。

    禅有顿法和渐法。通常是以渐法(如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达到一心;在达到一心的层次之后,禅师就可以用话头来引起修行者的疑情,这时修行的方法就由渐法转为顿法。

    禅宗有个说法:“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即使长期认真修行,但并不就保证开悟。虽然修行是功不唐捐,但许多人缺乏信心、决心来追寻顿法。对这些人来说,净土宗是很好的,因为至少有机会往生净土。因此,对于无法像禅宗那样的严格要求来修行的人,净土是很好的方便法门。

    这并不是说,净土的修行者无法达到高深的层次,因为最高深的层次就是体验到处处是净土,这是心灵的净土,修行者知道自己的本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性,这和禅宗的开悟没有两样。

    从众生的观点来看,禅宗里的各门各派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就像禅与净土之间有许多的不同。但从佛的观点来看,所有佛教的法门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因此,所有的方法都是佛教的修行方法,所有符合法的教诲都是佛教的教诲。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上) 有情众生问:什么是有情众生?(1)

    2

    有情众生问:什么是有情众生?

    师:中文的“有情众生”包括了所有的生命形式,但佛教把“有情众生”定义为具有知觉的生命形式。生命形式可以是有情的,如人和动物,也可以是无情的,如花草树木。然而,由于生命形式包括了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所以使人觉得混淆。人们可能相信人可以转世再生为植物,或者说不杀生戒既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植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