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当代宗教史 >

第32章

世界当代宗教史-第32章

小说: 世界当代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学特别专注于此类“个人性宗教”,而不热心于大众遵循信奉的“制度性 

宗教”。制度性宗教的要素无非是崇拜、牺牲、感动神心的方法、神学、仪 

式和教会组织之类。如果我们的宗教研究局限于讨论制度的宗教,那就会将 

宗教的意义规定为一种赢得神宠的外部技术。而如果宗教是宗教研究关注于 

个人的宗教部分,就会关注人的内心倾向,他的良心、他的功过以及宗教感 

情所激发的个人行为,而不是仪式行为,是个人直接面对他所体验的上帝, 

一切制度性宗教因素就降至次要地位。个人性宗教直接关系是从心到心,从 

灵魂到灵魂,直接在人与上帝之间。詹姆士说他的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 

范围局限于纯粹的个人性宗教部分。个人性宗教是宗教的起点,比在神学和 

教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宗教更为根本。 

     正是由于詹姆士把个人的宗教体验视为宗教生活中最根本、最先起、最 

有意义的因素,而把制度宗教视为个人宗教经验制度化的产物,所以宗教本 

质上就是个人在其孤独时刻对神圣对象的经验。据此,他对“宗教”下了一 

个心理学的定义:“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类他所认为的 

神圣对象保持关系时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因为这个关系也许是道德 

的,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仪式的,所以显然我们所谓宗教,会产生那些神 

学、哲学和教会组织等次等现象”(同上,第30页)。 

     詹姆士认为,所谓一个人“皈依了”,意思是说,从前在此人意识阈内 

处于边缘的宗教观念,现在占据了中心地位,宗教信仰成了他全神贯注的中 

心,至于是何种造成心理兴奋点的移动,心理学不能准确地解释。对于那些 

自称感到有上帝或神的作用,从而“顿悟”式地突然皈依宗教的说法,詹姆 

士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并不绝对否定,基本上主张用“潜意识”的活动对此 

做出说明。 

     詹姆士概括了“神秘主义意识状态”的四个特点:(1)“超言说性”:经 

历神秘心态的人认为不能用任何语言将其内容传达出来;(2)“知悟性”:神 

秘状态是理智所不能探测的彻悟境界,虽然不可言传,但充满义蕴;(3)“暂 

现性”:神秘心态不能长久维持;(4)“被动性”:神秘心态之来,是可遇而 

不可求的东西 (不依个人意志,有高级权能把握操纵其间)。有此四个特性 

的意识状态,即为神秘体验或神秘心态。除此之外,詹姆士还提出了神秘经 

验是否真实和有无认识上的权威性问题:(1)神秘状态在其充分发展之际,对 

于经验它的个人而言,有权被视为绝对有权威的经验;(2)对于没有经验到神 

秘状态的任何别人而言,神秘状态没有任何权威可以要求他不经审查而接受 

其启示;(3)神秘状态的存在,否定了单纯基于理智和感官的非神秘的、理性 


… Page 94…

的意识的绝对权威。它表明,理性意识只不过是意识之一种,而非全部。非 

理性的神秘真理也是有其可能的,人们可以自由地相信它。 



                                13。弗洛伊德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1856—1939)是犹太人,本来是个精神病学家和 

精神病医生,他在治疗精神病的实践中发展了一套精神分析技术,用以揭示 

压抑在意识层之下的潜意识冲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弗洛伊德由此形成 

了他的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和理论。他和他的追随者不仅用这种概念去分析 

人的深层心灵及其表现,还进一步以此去分析各种社会的、文化的、艺术的、 

伦理的、宗教的、哲学的问题和现象,并把精神分析变成为一种半政治、半 

宗教的国际运动。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意识层之下,还有“无意识”或“潜意识”,潜 

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本能和原始冲动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主要是 

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他特别强调人的性本能的作用与意义。一切个体都追求 

快感,而一切快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性有关。正是性的冲动驱使人去寻求快 

感,成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动力。弗洛伊德把这种性冲动的能或力称之为“里 

比多”。里比多冲动是利己性的,盲目的,因而具有破坏性。人的意识必须 

对之或者施加压抑,或者予以升华。意识对于潜意识冲动: (里比多)的压 

抑或升华就构成人类的文明,表现为文化、艺术、道德、宗教和哲学等各种 

文化形态。这样一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就变成一种对一切文化形态 

之本质和根源进行深层分析的无所不包的哲学。 

     弗洛伊德对禁忌(塔布)现象进行了深层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分析。他从 

禁忌 (塔布)的二种互相矛盾的意义入手:第一,塔布意味着“崇高的”、 

 “神圣的”;第二,塔布意味着:“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 

 “不洁的”。总起来“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等性质的东西 

之存在”。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于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 

纳)、它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违反禁忌接触塔布的 

人或物,将引致危险的后果,轻者病患,重则死亡,必须通过巫术仪式予以 

消解。 

     在弗洛伊德看来,野蛮民族的禁忌与精神病人的强迫性禁制本质上是相 

同的。“他们对禁忌事物必然采取某一种矛盾的态度。在潜意识中,他们极 

想去触犯它,可是,却又害怕这么做;他们恐惧,正因为他们想做,只是恐 

惧战胜了欲望罢了。正如心理症的病人一样,这些欲望都深藏在部落里每一 

个人的潜意识里”(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第48页)。正因为禁忌的对 

象乃是人们潜意识的深层欲望,一个人对禁制的破坏,必将诱使他人效法和 

模仿,而这种模仿无疑将导致现存社会体制的瓦解。所以,如果对禁忌的触 

犯并不受到社会的惩罚,那大多数人都将从事与这位触犯者相似的行动。 

     弗洛伊德把原始宗教关于万物有灵论和巫术的观念解释为人类童年时代 

的一种精神病现象。他接受了进化论的理论,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分为三 

个时期:万物有灵论时期、宗教时期和科学时期。万物有灵论的宇宙观完全 

是人类心理的一种构造,将自身的特点推演到万物之上,把自然物当做人类 

自身的精神表达。而巫术和魔法的一切形式都不过是把理想和真实事物加以 

错误的联想,将人们自己想象的秩序误认为是自然界的固有的秩序,于是幻 


… Page 95…

想通过思想作用对外在事物实施有效的控制。弗洛伊德在赞同上述观点的同 

时,进一步补充了自己的精神分析。他指出,原始民族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 

观念,本质上是相信“思想的全能”,这种心理乃是幼儿的心理,是精神病 

人的心理。因为,正是幼儿常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期望,用感官上的 

激动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满意的情境;强迫性精神病人则常把所有奇怪而神秘 

的事件作符合于自己想法的解释,只要他想到某人某事,他便确信其人其事 

将会魔术般地即刻出现,可见,幼儿和精神病人的宇宙观就是相信“思想的 

全能”,与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观念相同。当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 

的发展,原始人的“思想全能”观念会随之变化。 

     弗洛伊德把图腾崇拜视为原始氏族中一种取代宗教位置的信仰体系,它 

构成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基础。图腾崇拜的内容很多,但主要的是弗雷泽所总 

结的一是禁止族民杀害或食用其图腾动物或植物;二是禁止同一图腾内的族 

民通婚或发生性关系。图腾制与外婚制必然联系在一起。图腾崇拜的二条基 

本禁律不仅建立起相应的社会结构,也构成了人类道德观念和宗教的起源。 

禁止屠杀图腾动物形成了图腾宗教,杀父后的罪恶感使兄弟们把图腾视为父 

亲影像的自然替代物,通过与图腾建立特殊关系来祈求被杀父亲的宽恕,改 

善与父亲的关系。图腾体制实际上是儿子与父亲的一种契约行为,图腾提供 

一位父亲所能供给儿子们的一切幻想——保护、照顾和恩惠——而儿子们则 

保证尊重其生命。图腾观念的出现使整个事情和过程罩上了圆满的气氛,也 

使人们逐渐忘却了它那“杀父妻母”的起源。宗教于是开始萌芽。它导源于 

儿子们的罪恶感,是他们为了减轻此种心理而以服从它的方式请求父亲的宽 

恕。这正是后来各种宗教致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弗洛伊德看来,宗教是统治者把自己作为父亲的形象强加于人民的无 

意识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具有阻止人民的任何心理独立、威吓他们不作理 

智思想、使他们对权威具有社会所必需的孩子般的温顺这样的任务。同时它 

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它为群众提供一定程度的满足,使他们觉得生活尚可 

忍受,从而不想把自己的地位从驯服的儿子改变为造反的儿子。这种性质的 

 “满足”,只会使人民群众对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挫折麻木不仁。宗教提供 

的满足是里比多性质的,它们主要是在幻想中产生的满足。从认识论上讲, 

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它反对理性的和批判的思想,结果导致思想的贫乏。 

宗教贬低生活的价值并用一种迷惑人的方式来歪曲现实世界的现象;宗教倾 

向于给罪恶的社会制度披上神圣的外衣;宗教把道德规范与宗教教义联系起 

来,从而使宗教失去了自己的真正的、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类的幸福、自由和科学与真理都受到宗教的威胁。 



                               14。荣      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虽然是弗洛伊德的首席大弟子, 

但二人的观点却最终分道扬镳了。弗洛伊德明确地把最高价值赋予于性欲高 

潮的实现,而荣格却在宗教的一致体验中找到了最高价值。荣格和弗洛伊德 

一样重视“潜意识”,但他认为弗氏的潜意识过于狭窄,只着重个人潜意识, 

而他则更强调个人潜意识之外的“集体潜意识”,因为在他看来,人类已有 

数百万年的历史,每个个人都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人类所受到的环境的影响,获得的经验和印象,形成的风俗和习惯,都通过 


… Page 96…

获得性遗传而积存在个人心灵的深处,从而构成人类潜意识的很大部分,这 

部分就是他所理解的“集体潜意识”。个人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即一个人据以行动的“原始意象”,使 

他不靠经验的帮助,在相似情况下采取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