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智慧之旅 >

第164章

智慧之旅-第164章

小说: 智慧之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作能量:无关。
  行为态度:紧张。
  行为影响:严重。
  行为隐秘:需要。
  概念的认知就在于概念的基因是否能正确地与感应器官相联,人知道“危险”,一旦得到了危险的概念,肾上腺素立刻大量分泌,提高了警觉性及机动性。计算机则只要在概念中设定“有危险”的因素,则立刻由“优先程度”最高的中断程序接管。至于如何避免危险,自有知识库提供资料,参照当时的环境、条件以及相关资料,作最有利的观察、分析、判断及反应。同理,我们可以将分析而得之各种概念基因,分别赋与优先程度相当高之中断处理条件,或仅是一般性常态之执行方式。
  例如:当由语言(或文字)中心传来概念时,经过其“索引资料”的“连接”,概念数据先送到“程序区”,此区由一些“中断处理”判断优先处理次序。诸如“失火了”这类字眼,其某一位表示“极危险”,意即需将此位安排在最高优先之中断处理程序上,其余可类推。中枢一接到此类中断讯号,立即警戒,并根据对概念之认知,观察“失火”之情况,且提供参考资料,以供“判断”处理。
  反过来说,判断后要采取行动时,如认定需要远离以策安全,则根据前述概念定义,可以选择“逃”字。此时所用能量之大小,移动之方向,速度之快慢等,都将视感受器所回馈之讯息而定。
  同理,当计算机得到“逃”这个概念时,经由相同的过程,亦得到类似之“感知”,这就是产生“情绪”之基本原理。
  概念认知只是初步,由于世事千头万绪,主观的认知并不与客观的真实绝对一致。事实上,在这个动态宇宙中,主观永远只是客观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人终其生都在与客观环境沟通、妥协或搏斗,如果希望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就必须应用智能。否则虽然有感觉,能够运用语言,却没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
  以上所言都是“思考”的步骤,思考所得为一笼统的“观念”。在运用时,即将此观念中相关的参考资料,配合实际情况,或组成概念与人沟通,或支配“器官”采取行动。对计算机而言,观念的参考资料有下列五项,分别有一特定的记忆区贮存之。一、对象:
  如果对象是人,就要有对方的各种意识资料,也就是“他是、他有、他要、他能、他在”五种。每一种资料都是了解对方的必要条件,以便寻找经验的交集。如果对对方一无所知,则要先设法建立相关的资料,否则无从沟通。这与我们见到陌生人一样,在双方互不相知以前,只能谈谈共同感受,如天气景物等等。不仅对人如此,对事对物亦然。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建立一个“对象资料模式”,将之分门别类,让计算机可资遵循。
  基于自己与对象之关系,最重要的是预设自己的立场。因为意识在判断时,立场是取得正确资料的必要讯息。同时立场也可以产生动机,就是要了解对象的目的。二、主题:
  主题是人与人相沟通时,双方观念的核心。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将彼此的主题事先阐明,然后站在个人的立场上,陈述理由及意见。不幸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揭示主题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主题为何。更不幸的是,为了私欲,人们有意地将自己的主题以花言巧语加以掩饰,以便达到目的。这正是语言文字不足之处,结果不仅浪费无谓的唇舌,甚至引发了各种误会、冲突,为人间平添纠纷。
  有智能的人常能察颜观色,在他人的言谈中,找出对方的主题所在,同时也可以经由各种判断方式了解对方的立场及目的。
  主题必然是基于人性的需求,以当时诉求的重点,作为主要的沟通对象。在自然语言的规划中,我设计了一些参数,专供计算机分析主题用。
  主题的必要条件之一为“符合人性需求”,人不可能关心与人性无关的事物,即使是好奇心,也有其必然的动机,与人性无关的事物,不可能形成动机。
  “对所关心事物的求知”也是主题的条件,这种过程以概念与经验的分析为主。若此类概念经常出现,就可以知道主题是求知。更简单的方法是检查疑问词,诸如什么?为什么?哪里?如何?怎样等等,它们通常都会与当前所讨论的主题有关。三、时间、空间:
  时间代表事件发生的顺序,空间代表其环境因素。因此时间空间都是我们认知外界事物的重要参考条件,比如有人说:“我走了”,这句话表面的意思很容易了解,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人在对话时,所有相关的因素条件都立刻经过判断中枢的处理,只是人不自知而已。说话的这个人是谁,对其后果有绝对的作用。说这话的时间,与“走”这种行为,更有极大的关连。三更半夜时,如何走?正当要用餐时,基于彼此的关系,该不该就任他走?
  再说空间,如果是在飞机上船上,走到哪里去?既然说走,一定有个去向,去另一个不同的空间,这也属于认知了解的条件。所以,当一个人说:“我走了”,我们立刻可以知道他走后可能在哪里,或不应该在哪里。
  不仅如此,在时空的处理区中,还应该有完整的规划,概念如果与时空有关,都应该有相关的索引,以形成四度空时的连续认知,方能提供正确的信息,以便实际运用。四、因果:
  每件事物都有其必然的因果,可以物理定律、数学公式、社会法规以及人性特质等来解释。这些因果有的是预设的,有的由经验中获知,都贮存在知识库或经验区中。因果就是事件的前因及后果,更简单的说,即是事件本身,一般人对事件的了解不够,以为事件只是此刻所发生事情的横断面。在智能的立场,世间没有任何独立的事件,智能越高,看得就越深越远,事件便相当于因果间的一个暂时的、正在变动之中的环节。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实际上是没有这种能力)考虑到所有的前因后果。我们若不愿“异类”拥有较我们更高的智能,则这个因果区的设计,可以限在某一段时空之间。
  “因果”贮存在经验区中,所记载的正是新闻上所强调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由”。然而应该注意,这个经验区不同于前面的对象区,所记者应为参与者,或为与对象交谈时之数据、前因及后果。五、目的:
  目的是智能必具的条件,没有目的就不可能具有智能。目的等于是船舶的舵,车辆的方向盘,没有它们哪里也去不了。当然,哪里都不去,也可以算是目的。一旦要到某处,就必须随时调整方向,朝向目的。
  就以驾车为例,眼、耳随时要接受外来的讯息,判断中枢根据这些讯息,通知反应中枢,以控制方向盘和煞车。在公路上,路线已经有人为的设定,选择不多,即使遇到十字路口,如果是熟悉的路径,也不需要考虑。可是,偶而要去一个新地方,或是环境改变了,那时目的地的辨识就能非常明显的意识到。
  人生也是一样,社会有着无数密如蛛网、无形、无质的路线,然而从幼年到成人,不断的学习、适应,照着别人的路走下去,似乎要选择的也不多。事实上并不然,除非仅以“生存”为唯一目的,否则别人的经验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助益。
  人的结构即以生存为基本的目的,千万年的文明发展形成了社会,造妥了按步就班的路线,人似乎可以不需要再有其它的目的。可是人有心,随时会产生自我的欲望,有了欲望就希望达成,这就有别于生存的目的。
  我们不能改变人,但是却可以设计出具有目的,了解目的,永远朝向目的调整、修正、进行的智能体。
  再谈下去,便属于道德、良知及哲学的范畴了,不妨就此打住。
  当概念传到意识中枢时,一方面由“交集处理”程序,在一系列连串的概念中,得出共通的因子,与主题、对象、时空等条件对比,求得对该系列概念之“认知”。同时,中枢需将该一系列之概念,组合为完整之“观念”,并暂存在经验区中。在此过程中,如对该概念得不到构成“认知”的条件,或者无法组合为观念,则视为“不懂”,中枢立即设定旗号,并判断是否需要马上提出询问,或者继续下去,看是否能够在后面的讯息中得到解答。
  当计算机有不了解的事情,意识中枢便设定旗号,如果需要表达“意见”,则将观念分解成为概念,再传至语言输出中心,转换为对方所能了解之语言(中文或其它语言)。
  以上讨论的都是“概念”,相信会有不少朋友认为我是小题大作,概念人人都懂,有什么好谈的?殊不知人人都在应用概念,却不知概念正是智能的精华。正如同人生活在宇宙的真理中,然而从古迄今,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了真理?
  现代人最大的弊病,是只见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计算机技术人人都学得会,学得精。可是技术是死的,只有当人们利用技术,将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生活的观念制造成为实用的产品时,那种技术才有价值。
  智慧之旅 (第四部)  七、概念   概念分类与中国文字隐居生活逍遥自在,与神仙无异。外传我移民加拿大,有此心,但无此金。叶隆雄现在是县议员了,他的儿子有意结婚,我们不能因为他为人有义就赖着不走。
  这时,沉红莲的父亲癌症扩散了,家中需要有人照料,我们便搬到杨梅。
  谢振孟教学很有成效,他不是只讲仓颉输入,常在上课时介绍《易经》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难得他能不重实利,又苦口婆心导人以道,教完了这里,又有那里请他去。他看到自己对别人能有所贡献,向学之心更深了。
  谢振孟给我带来两件尘缘,一是户政系统的用字,一是仓颉输入法的重编问题。前者我在二十年前就为此得罪权贵,事后也无人能够接手,一拖再拖,如今终于浮上了台面。后者则是我的责任,在我被迫出走后,仓颉系统观念没人知道,有了问题投诉无门。于是各人自求多福,各照自己的意见,把仓颉码改出了十多种不同的版本。
  户政是现代化政府的基本要务,真要做,则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国内缺乏中文信息人才,虽然有不少中文计算机公司,说来可怜,这些公司中懂中文的我还没有见过。
  什么叫做懂中文呢?认识中文字?会写中文?知道取码?输入速度很快?老实说,任何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中文与信息之间的体用因果,就谈不上是中文信息人才!
  户政机关很辛苦地在各级地方事务所中,收集了所用的人名,竟然发现有五万五千多字。好不容易把这些字编成了内码,一一造了字形,再交给台北及高雄两市,试作资料建文件,居然发其中还缺少六千多字!
  那五万五千字曾经由行政院主计处核对过,但一到我们手中,就发现其中竟有三百三十多字完全相同,分别排在两个不同的字面,而且编了不同的内码!
  那么,那些还没有被核对,也未经专家评审的六千字,到底原来字集中有是没有?又应该放在哪一个字面呢?
  在圈外人来看,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是吗?试想有一个大型的集会吧!假定是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深山中举行,而且一次来了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