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

第3章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第3章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③基督教宣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状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亚当违背上 

  帝的意志而堕落和由此而来的他的子孙的罪和死,这是基督教原罪和救赎的 

  教义的基础;近代生物学证明人类并不是上帝的产物,而是自然界长期进化 

  的结果;人类也不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只不过是地球上无数生物之一,人类 

  的祖先是类人猿,因此,人类既不存在原罪,也不需要救赎。 

       近代科学的伟大成就给基督教的传统信条和信仰以沉重的打击。作为一 

  种科学原则,上帝观念在19世纪被明确地摒弃了。随着对世界如何产生这一 

  问题科学理论的不断深化,启蒙运动时期的上帝——时钟制造者一般的创世 

  主烟消云散了。即便有些宗教信徒还相信在那些漫长过程背后有一个创世 

  主,他们也是基于宗教,而不是科学的理由持有这种信仰。这就是科学的伟 

  大力量。 

        (2)《圣经》考据学 

       近代科学的发展无疑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但更直接更为致命的打 

  击来自《圣经》考据学(又译为“《圣经》批判学”或“《圣经》评断学”)。 

   《圣经》考据学是19世纪兴起的一个新学科,它用客观主义历史学派的考 

  据、训诂、比较的方法,研究《圣经》各篇的真伪、联系、年代及可信性,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基督教产生时期的早期历史。 

       自然科学的发展动摇了《圣经》的权威性,促使人们开始把《圣经》作 

  为分析、研究的对象。而历史学和考古学领域中所发现的古代文献并在此基 

  础上整理出版的大批原始资料汇编、专论和专著促进了 《圣经》考据学的发 

  展。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杜宾根学派的影响最为突出。 

       杜宾根学派是以杜宾根大学为中心,由该校的神学教授费迪南德·克里 

  斯丁安·包尔(1792~1860年)倡导的从事教会史和《圣经》研究的一个学 

  术派别。这个学派运用黑格尔的哲学研究方法,对基督教的信条史、教会史、 

   《新约》和早期教会文献作出分析;同时,他们利用历史学、古文字学和典 

  籍考证学等方面的知识,对 《圣经》卷册的正误、真伪和资料来源作了大量 

  的研究。该学派还包括希勒根费尔特、施维格勒、施特劳斯等学者。 

       包尔1815年毕业于杜宾根大学神学系,担任牧师职。从1826年起担任 

  杜宾根大学神学和教会史教授直至去世。包尔把黑格尔的学说用于 《圣经》 

  考据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包尔认为一切历史进程都必须通过正题、反题、 

  合题三个阶段。因此,包尔主张基督教创始之初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弥赛亚的 

  犹太教,这是众使徒的立场,是正题;有了正题必有反题,这就是保罗派的 

  基督教;彼得派和保罗派的观点相互斗争直到2世纪以后很久,终于出现了 



① 伊安·C·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07 页。 


… Page 11…

  合题,即古代公教会,该教会对彼得和保罗同样尊重、而忽略两人观点的严 

  重对立。包尔把他对早期教会历史的这种解释用于《新约》各卷写作年代的 

  考证,发现只有《罗马书》、《加拉太书》、《哥林多前后书》才是保罗的 

  真作,在这几卷书中可以找到这场斗争的痕迹;《启示录》反映出犹太教化 

  的倾向,故年代较早。1847年,包尔用同样的方法研究福音书,发现《马太 

  福音》有犹太教化的倾向,所以最先问世; 《路加福音》很可能是根据马西 

  昂的福音书改写而成的;《马可福音》刻意掩盖这场冲突,因而年代较晚; 

   《约翰福音》中不仅看不出两派斗争的迹象,而且显示出对2世纪下半叶发 

  生的各种争论非常熟悉,因此,包尔断定《新约》大部分写作于2世纪。包 

  尔的研究引起了一场辩论,因而促进了对早期基督教会和有关文献的研究。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是包尔的学生,与包尔一样,在其《圣经》 

  研究中,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强烈影响。1835年,施特劳斯发表了《耶稣传》 

   (全名为《经过批判处理的耶稣生平》)一书。他认为“神话是宗教的自然 

  语言”,而将基督教的早期历史看作神话,应用神话方法研究基督的生平, 

  第一次提出了耶稣的历史可理解性的问题,以及是否可能把历史上的耶稣与 

  基督徒信仰的基督区别开来的问题。他认为,基督在世间的许多经历是可以 

  知道的,基督的事迹如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完全是在人力所及的范围以内。 

  但是在福音书中充满了基督的神迹。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盼望一位弥赛亚 

  降临,施行神迹。施特劳斯分析说:“在耶稣时代以前很久的时候,对弥赛 

  亚的期待已经在犹太人当中滋长起来,而且到耶稣时代,这种期待已充分地 

  成熟了……因此,有关他 (耶稣)的许多传奇故事未必是新的发明;这些传 

  奇已经存在于民众的弥赛亚盼望之中……仅仅需要转移到耶稣身上并适应他 

  的特点和教义就行了。对于一个先就附加了任何新特征到耶稣形象里去的人 

  来说,再没有比他自己相信其真实性更容易的事了,因为,他的论证会是这 

  样的:如此这般的事情必然已发生在弥赛亚身上;耶稣是弥赛亚;所以,如 

                                              ① 

  此这般的事情已经发生在耶稣身上了。”那时代的人把已经形成的弥赛亚的 

  种种传奇,几乎不加改动地移植到了耶稣身上。耶稣确有其人,但 《新约》 

  里有种种超人特征的基督基本上由神话创造而成。关于福音书的起源,施特 

  劳斯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相悖。他认为《约翰福音》年代最为久远,历史价 

  值最小,而 《马太福音》的价值最高。同时他认为所有的福音书都不是目击 

  者的作品。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以一种激烈的方式提出了基督教起源的历 

  史问题,“使神学去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对这种问题,也许直到今天,它也 

                                     ② 

  未曾充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既然所有福音书中所记载的神迹是不可能 

  的,都是人为地神话附会,那么基督徒千百年来所信仰的不过是一个神话化 

  了的普通人,基督并不是上帝派往人间拯救人类的。这就对基督教的传统及 

  其亘古不变的信仰依据构成了威胁。而福音书也只是后来人根据传说加工而 

  成的,这又使福音书的历史可靠性受到了怀疑。 

       杜宾根学派的 《圣经》考据学从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的传统信条、教义 

  以及对产生信仰唯一来源的《圣经》的信心。在对早期基督教会史和《圣经》 

  的批判研究中,杜宾根学派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神学派别,达到了当时所能 

  达到的最高程度。它把基督教历史中记录的所有奇迹都作为人类本身的思维 



① 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上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345—346 页。 

② 同上书,第337 页。 


… Page 12…

  创造,当作一种人为的伪造而彻底摒弃。从而恢复了早期基督教的真实面目, 

  奠定了研究早期基督教会史的科学基础。 

        (3)费尔巴哈——另一种批判 

        《圣经》考据学对基督教神学提出了历史性的责难,似乎这还不够,不 

  久以后,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对它的形而上学的一翼进行了同样重大的攻击。 

       在18世纪后半叶,包括从自然神论到怀疑主义,以至公开的无神论在内 

  的各种“自由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声势之大,压倒了对基督教的盲 

  目信仰。宗教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位置。到19世纪,随着唯心主义哲学的发 

  展,费希特、谢林、黑格尔都在各自的形而上学体系中,恢复了宗教的地位。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存在不应等同于思想,而应等 

  同于自然,自然是一切人类意识和思想的基础。哲学不能从抽象的思想开始, 

  而必须从诸多确定的东西开始,这些东西是在感觉经验中直接呈现给我们 

  的。费尔巴哈因此摒弃了黑格尔思辩哲学中所设计出来的种种上帝的替代 

  品。对黑格尔来说,人被视为自我异化的上帝。上帝总是努力启示自身,但 

  这个外化的过程遵照正题、反题、合题的阶段进行。上帝是正题,有限的人 

  类是反题,上帝与有限的人类有别,但二者在更高级的合题——神人合一中 

  达到统一。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理念”,人是 

  已经揭示的上帝:在人里面,神的本质第一次实现了自身。在创造自然时, 

  上帝走出了自身,他又返回了自身——人认识上帝,因为在人里面,上帝找 

  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感到自己就是上帝。在费尔巴哈看来,情形正好相 

  反,上帝是自我异化的人。费尔巴哈宣称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上帝的存 

  在——人才是真正的上帝,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神的意识。“人怎样思维,怎 

  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 

  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也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 

  之认识,也就是人之自我认识。你可以从人的上帝认识人,反过来,也可以 

  从人认识人的上帝;两者都是一样的。人认为上帝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精 

  神灵魂,而人的精神、灵魂、心,其实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开的内 

  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是人的隐秘的宝藏的庄严揭幕,是人最内在的 

                                                      ① 

  思想的自白,是对自己的爱情秘密的公开供认。”费尔巴哈将黑格尔为上帝 

  精心构筑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厦完全彻底地颠倒过来。上帝根本就不是高居云 

  端、神秘莫测的“绝对理念”,而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人。神学的秘密 

  就是人学,在神学中,人把自己的存在投射到上帝之中。因此,人类所信奉 

  的宗教就是人自己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自我和行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对自 

  身的关系,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关系,不过是他把 

  自己的本质当作一个另外的本质来对待的。 

       费尔巴哈认为所谓宗教的完美典范的基督教和其他任何宗教一样,其宗 

  教信仰和实践揭示了人最深沉的自我意识——人的需要,人的恐惧以及人最 

  珍视的希望。所谓万能的上帝是人之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