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宪法十七条,用以中国儒家三纲五常为主的思想规定了日本臣民的行为守
则。其中明确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
宪法中还主张以和为贵,减少阶级对立。594年,由天皇下诏,提
倡佛教,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在与中国加强来往的同时,不
再以臣相称,而是采取了对等的称呼。
他还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但是圣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个准备,并
没大力推广开来,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622年,在圣德太子死后,苏我
氏害怕进一步的改革损害苏我氏独揽朝政,于是杀死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
大兄皇子,使刚刚开始的改革夭折。
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苏我氏的专权遭到朝野反对。645
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等人在接见三韩使者的仪式中,突
然发动袭击,刺杀了苏我氏的代表人物苏我入鹿,接着立即在奈良组织军队,
严加防卫。13日,苏我入鹿的父亲走投无路,被迫自杀。14日,革新派
人物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核心的集团,废黜了苏我
氏拥立的天皇,拥立中大兄的舅舅轻王子继位,称孝德天皇,并效仿中国的
作法,建年号“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权颁
布了《改新诏书》,并全力向全国贯彻。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
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
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大
化革新是个逐步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
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后,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
地国有制。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
集权国家。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在京师设立了五卫府,在地方设军团,
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
的国家发展方向。
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 Page 15…
遣 唐 使
难波港 (今日本大阪)内一派热闹的景象,又一支准备渡海前往中国
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四只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一
百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场。
日本天皇举行宴会,作歌送行。侍巨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行诗:希望你
们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四船联翩,不日平安归航!
船队在人们的祝愿声中,离开了港口,驶向了茫茫的大海。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唐代,经济、文化都很繁荣。日本在646年大
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立起
新的制度。日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文化非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大批人员
到中国学习,这些人就称作“遣唐使”。其中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
时还有大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
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僧人、工匠等。
一千二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不是容易的事。风暴经常
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很远的地方。但是,大海和风
暴阻挡不住中日间的友好往来。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遣唐使十九次。每
次少的两百人,多的有四五百人。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洲北部
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
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明州 (今宁波)登陆。
遣唐使一到中国,就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当地政府提供
方便交通,送他们到首都长安(今西安)。唐朝的皇帝常常亲自接见他们,
有时为表示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大使画像作纪念。
随使团前来的留学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后又可以在
中国政府机构工作。来学习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师求教。他
们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时,唐朝政府也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
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
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
公元717年间,一位16岁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着一个五
百人的遣唐使团来到了中国。经过五、六年高等学府“太学”中的苦学,他
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的留学生,参加了考试。考试题目很难,
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官职。后来,他被提升为担
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
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
国已度过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
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维
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五十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
… Page 16…
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
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年1
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
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心东渡日本讲
学,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是鉴真第六次
出海。
不幸,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
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
仍然杳无消息。
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 《哭
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
愁色满苍梧。”写出了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飘泊到了安南
(今越南)沿岸。
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以后,他
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
在长安去世。
那位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
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
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
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
文化的缩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西天”在哪里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
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
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
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 《西游记》中“唐僧”
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 (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
典。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
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王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
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
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
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
… Page 17…
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
而要达到涅磐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
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
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
造出各种菩萨。
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
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
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
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
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
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
玄奖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他觉得
自己所请教的大师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
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
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
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
到了恩准。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
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
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
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
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