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

第32章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32章

小说: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白居易,唐代诗人,曾贬谪江州,写成干古名篇《琵琶行》。上联即从这里生发,简洁地交代了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遇琵琶女,感触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哀。“枫叶”句,源自《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四弦,指琵琶。枨(cheng)触,感触的意思。下联以“千尺水”衬托无限别情,既包涵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又表现了江州人民对白司马的调任依依不舍。联语精工细绘,不失自然浑成。爱与恨的对比描写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王明珍)

  九江柴桑渡口

  两岸帆樯泓水静
  一天星斗大江寒

  柴桑渡口在九江市九江县。大江,指长江。泓水,指泊船之间的江水深广。联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渡口的夜景。渔舟晚归,帆樯林立,那缓缓流淌的“泓水”显示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满天星星照耀下的长江,闪着粼粼波光,似乎是秋后的霜露,阵阵寒意袭人。联语意境深邃。“两岸帆樯”、“一天星斗”,一“天”、一“地”,不仅工整,而且展现了该景点的恢宏壮观。尤其是一个“寒”字,既表现了独特的长江夜色,又隐露出丝丝悲凉,有十分丰富的內涵。 (王明珍)

  宜 春 台
  谭子岳

  宜诗宜画,看如此江山,应封帝子
  春来春去,历几多兴废,又建高台

  宜春台在宜春市内山上,是汉武帝元光年间宜春侯刘成所建五台之一,台高一百七十米,唐天宝年间重建。上联说宜春台风景如画。帝子,皇帝子女。王勃《滕王阁序》:“阁中帝子今何在?”这里指台主刘成。下联由景及情写岁月流逝,宜春台兴废的历史,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家国盛衰的感叹。联语寓情于景,寓史于台,并由此生发感慨。  (陈永泉)

  赣州八境台
  邵莲士

  万家灯火依山堞
  百转滩声绕石楼

  赣州在江西南部章水和贡水汇合处。城北有八境台,高三层,登台可观八方景色。宋郡守孔宗翰曾作《南康八境图》,苏轼有《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加小序。起初本非专以名台,后人乃有八境台之名。上联落墨于灯火。堞,指城墙上凹形的矮墙。一个“依”字将远远近近、高低错落的灯火汇融成一片。静谧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下联笔锋一转,将章、贡两江千回百折发出的声响描绘得声声入耳。联语一动一静,一声一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八境台夜间的特色。  (王明珍)

  赣州郁孤台(一)

  合吴楚两大观,都归此境
  作章贡一夕话,续到吾侪

  郁孤台,位于赣州市西北隅的田螺岭。始建于唐广德至大历年间(763-779),因它“隆阜郁然孤峙”,故名为郁孤台,为赣州八景之一。此联为台上旧题。出句笔势不凡,写尽郁孤台形胜。春秋战国时,江西东部属吴国之地,其余大部为楚国东境,“吴楚两大观”,点出了赣地的历史沿革。登台远望,可看到西北面的章水和东北面的贡江,两水紧绕郁孤台向北流去,汇成一泻千里的赣江。
  对句写的就是这种景象。但联语没有平板写来,却是将两水拟人化,形象生动描摹开去。“章贡一夕话”,犹说章、贡两水流经到此,就像两个老朋友在一夕之间匆匆会面,讲着知心话,又匆匆而去,千年如此,至今不变。这样写,则精彩突现,神传意会。吾侪,犹我辈。续,延续。  (张君宝)

  赣州郁孤台(二)

  郁结古今气
  孤悬天地心

  前人曾写过不少有关郁孤台的诗词,其中以辛弃疾《菩萨蛮》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为最著名﹒郁结,积聚。古今气,指蕴藏在胸中的气,如孟子“浩然之气”,文天祥的“正气”。
  孤悬,高悬。天地心,宋张载《语录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把这作为知识分子修养的最高理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们要成己成人,无我无私,这就是天地之心。联语采用嵌字法,将“郁”“孤”两字和联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要求人们一方面要培养、积聚古往今来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另方面要以天地无私无我之心为言行的最高标准。  (陈永泉)

  庐山山阴石屋
  于 谦

  花雨欲随岩翠落
  松风遥傍洞云寒

  作者将所见(花雨、岩翠、洞云)所闻(松风飕飕,岩泉滴滴)所感(寒气袭人)作了具体刻划,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用“花雨”形容落花,以岩翠形容岩泉,均极为形象。“欲”“傍”用拟人法,将主观感情融入客观事物,赋予“花”“风”以生命。短短十余字,真正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可见作者功底。  (唐 音)

  庐山御碑亭

  四壁云岩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御碑亭,又名“白鹿升仙台”,在庐山仙人洞西北的锦秀峰上。
  亭内有朱元璋所写的《周颠仙人传》碑刻。据说,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和尚周颠高唱《太平歌》,有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之词。后又助朱作战。事毕周归庐山,乘白鹿升天。朱称帝后,在庐山建亭立碑,以资纪念。亭筑于峰顶,举目眺望,可见云海山岩松涛,低头俯视,江上帆影点点。登临此亭,如置身于画境,尘虑顿释,山风徐来,飘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联语点出了御碑亭四周的景色,落墨于云岩、烟雨、松树、江船,由少及多,由近及远,境界开阔,可谓佳构。  (王明珍)

  庐山简寂观
  李 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简寂观是南北朝时道观,今已不存。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聃,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此处称仙师),他的著作五千言被尊为经典,称《道德经》。联语开头运用俗谚,借佛与道的对比,替道教徒呜不平,以争光宠。上联议论地盘的大小,说多少名山胜景被僧众占有,理应留一两处给道士落脚;下联评价经典的高下,佛说过的经典千千万,但还不如老君五千言微妙高深。全联平仄协调,对仗工稳,惜逻辑不十分严密。上联既说僧众占据多数名山,自然还有少数未被占去,似不存在“该留一二奇峰”的问题。  (蒋竹荪)

  庐山大汉阳峰
  王以慜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大汉阳峰是庐山最高峰,海拔l 474米。相传大禹治水曾到九江、彭蠡和庐山,故山有禹王崖。又据说峰顶汉阳台,在月明之夜,可见汉阳灯火。此联为集句。上联首句出明董其昌西湖冷泉亭联,次句出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末句出唐薛昭蕴《浣溪沙》词“正是断魂迷楚雨,不堪离恨咽湘弦”。意谓峰从哪里飞来?登上顶巅,汉阳灯火,清晰可辨,那正是楚江送别令人魂断之处啊。下联首句出宋苏轼《水调歌头》词,次句出《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末句出唐李商隐《海上》诗。“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意谓我想乘风飞离人间,而茫茫九州大地,也许留我等待天下巨变!茫茫禹迹,即指禹王崖。乘风,(列子﹒黄帝》:“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桑田,《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比喻变化迅速。联语运用诗词典故颇为娴熟。光绪33年(1907年)作者撰此联时,正值清王朝总崩溃前夕,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权益愈演愈烈,革命力量蓬勃发展,所谓“待桑田”就是时代风云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  (蒋竹荪)

  庐山绝顶
  李渔

  足下起祥云,到此处应带几分仙气
  眼下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长江岸边。庐山绝顶,指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周围悬岩峭壁,终年云雾缭绕,峰顶有石砌汉阳台,台前悬崖形如靠椅,传说为大禹治水时坐此石上,俯视长江,故名“禹王台”。
  此联景情融合,含意隽永。上联写山势之高,风光之美:山顶云雾缭绕,有足踏祥云,飘飘欲仙之感。下联写游人的感受:此处寺院林立,使人俗念尽消,油然而生清静安寂之心。俗障,人世间各种困难和障碍。作者一生著作,追求通俗,善于通俗,以“仙气”对“禅心”,是《笠翁对韵》“仙翁对释伴”对仗要求的实践。(吴关镛)

  庐山花径

  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

  花径在江西庐山大林寺旁。上联咏桃花。寺,指大林寺。四月山寺桃花灼灼,开放得十分茂盛鲜艳。山中寺院在红花绿叶的掩映下,景色动人。下联写诗人。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四月九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其时山下桃花已谢,由于山上气温低,故花开放迟,诗人见盛开桃花,欣喜若狂,即留下了有名的《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联为流水对,即景叙事。与名诗、胜境相得益彰。  (吴关镛)

  庐山观瀑亭

  横奔月窟千堆雪
  倒泻银河万道雷

  庐山又名匡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山多险绝胜景,匡庐瀑布更是名传天下。此联描绘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和形象。“奔”、“泻”绘瀑布喷洒而出之景,“横”、“倒”写势不可挡之状,都很贴切生动。至于“千堆雪”出自苏轼《赤壁怀古》词“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银河”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从视觉角度刻划瀑流飞溅,水花如云的形象。“万道雷”受苏轼《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诗句的启发,又从听觉角度写出了飞瀑响声震天的气势。联语绘声绘色,想像雄奇瑰伟。  (吴关镛)

  庐山东林寺三笑亭
  唐 英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亭在庐山东林寺,寺前有虎溪,溪上有石拱桥。东晋高僧慧远在寺中创设“白莲社”,故常有僧俗来往,据说他送客从不过桥。一次,陶渊明、陆修静来访,慧远送客出门,谈兴正浓,不觉走过了虎溪桥,三人发觉后,大笑而别,后人遂于桥畔建亭,以记其事。上联“桥跨虎溪”四字,点明亭的位置。三教,指陶渊明所代表的儒教,慧远所代表的释教和陆修静所代表的道教。三人在此倾谈交流,会心而笑。文苑佳话的介绍,使名山占迹增光添彩。下联“莲开僧舍”,莲为佛教象征,此指慧远创建莲社,宏扬佛法,故云“莲开”。
  华严教义认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小事物间相容相即,故云从一朵莲花可见一世界。又认为佛为利乐众生而幻化无数之身,故云一片莲叶体现一如来。如来,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联语切亭切寺,言事言理,对仗工整,是作者精心结撰之作。  (唐 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