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

第109章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第109章

小说: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 (全本)上辞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其量者沧海
  何以寿之名山
  联语认为康有为年青时”公车上书“,提出变法图强的维新主张与措施.其器量像沧海一样广阔,他的著作,可以藏之名山,传于后世,表现作者对康有为事业学问的高度赞扬。
  寿联多为他人所撰,但也有自寿的。自寿联则常为抒写情怀、言志寄慨之作,如郑板桥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棱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写得笔调轻松,襟怀坦荡,随遇而安,不自求烦恼,于诗书画中觅情趣,正是郑板桥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喜联也多以吉祥如意的语言庆贺之。如通用的婚联:
  志同道合
  花好月圆
  专用的如方尔谦贺女成婚
  两小无猜,一个古泉先下定
  万方多难,三杯淡酒便成婚
  方尔谦与袁克文都喜收藏古钱币,两家儿女订婚时只交换了一枚珍稀古泉币,至民国初年完婚时婚礼也非常简单。此联纯是纪实,文字虽淡,而格调高雅。

  (二)哀挽联
  简称挽联,也称丧联,是专用于悼念死者的对联。这类对联多是综述死者生平,评价死者业绩,表彰死者精神和情操,言简意賅,感情深沉,如若以淋漓酣畅之笔出之,真乃长歌当哭,最为动人心魄。如林从龙挽友联:
  何幸识君,几年客地栖迟,心上长留明月在
  终生抱恨,从此乡关望断,云中无复锦书来
  联语哀婉凄怆,感情真挚。上联忆昔,将友情比作心中明月,纯洁无邪;下联伤今,痛失良朋,锦书难再。终生抱恨,想见伤友之情,是心中流血之叹。
  与自寿联一样,也有人在生前自撰挽联的。如革命先烈熊亨瀚1926年就义前自挽:
  十余载劳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为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先抒壮志未酬之憾恨,后写革命必胜之信念,表现出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自挽联由于带有遗言性质,发自肺腑,尤显得真切动人。如某林氏妇自挽: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愿后日重订婚姻,莫向生妻谈死妇
  儿依严父艰哉,小孩子终当有母,倘异时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自知死期将近,犹以丈夫、儿女为念,拳拳之心,感人至深,读之催人泪下。

  (三)名胜联
  这是题于名胜古迹的对联,多带有永久性的特点,与胜迹互相映衬.融为一体,成为各地风光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吴恭亨称:”山川祠庙,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黯然寡色“;”江山之奇,借文字而益显“(《对联话》)道出了名胜联产生的原因。
  据陶岳《五代史补》云,广顺元年(951)杭州钱塘江干碧波亭寺僧契盈曾作一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二十四时两度潮
  以时间对空间,切景切题,当是最早的胜迹联。
  名胜联的显著特点是专用性,不能移置于他处。例如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就不能用到杭州西湖。而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呜秋月写长天
  所描写的也只能是西湖”平湖秋月“之景,决不可以用来形容大明湖的湖光山色。
  许多胜迹联只要一读便能知道出于何处。如:
  搁笔题诗,两人千古
  临江吞汉,三楚一楼
  那必定是武汉黄鹤楼上用的,因为上联提到了两位与黄鹤楼有关的唐代诗人。据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崔颢曾作《登黄鹤楼》诗,李白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下联又点明了这”一楼“的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处,战国时属于楚地。联中的”三楚“,即指楚地,古有西、东、南楚之分,故名。黄鹤楼有楚地第一名楼之誉,所以称”三楚一楼“。又如:
  天浮一鼋出
  山挟万龙趋
  此联与无锡太湖边的鼋头渚一定有关。因为太湖中的三山与鼋头渚正相对。从三山往北看,岸渚恰似浮在水面伸入湖中的鼋头;而从鼋头渚南望,三山则好像挟制万条水龙往岸边奔来一般,气势澎湃,蔚为壮观。

  (四)行业联
  这类对联的特点是专业性很强,既要点明行业性质,又有招徕顾客的作用。有的表现出行业的意义及宗旨,有的反映了劳动者的自豪情怀和高尚技艺。如从前的旅店常悬挂这样的对联:
  喜迎东西南北客
  待君兄弟姐妹情
  配以”宾至如归“横额,使旅客一看即知为客舍。并产生亲切感。
  行业联由于专业局限,较难写得工巧,但也不乏佳构杰作。如有一副理发店联:
  虽属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写得含蓄有味。此联采用双关手法:”毫束“既指头发,又喻细小;”顶上“明言头顶,暗说上乘。理发虽然只是小技,但却也有上乘的功夫。这副对联写出了理发师的自负和自信,对顾客当然也有一种吸引力。

  (五)格言睿
  格言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它或给人以警策,或给人以劝勉,或讲修身处世之道.语意精辟,境界崇高,发人深思,引人向上,因此常用来赠人或题于座右,藉以自勉。如王夫之自题湘西草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联中”清风“喻清朝,”明月“喻明朝,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民族气节。
  又如李大钊改动前人成句而成的赠友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既喻自己的人格、志向,又含有对友人真诚的劝勉。再如李苦禅自题画竹: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更虚心
  既是题竹,更是题人,写得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人们日常交际应酬时赠人的对联,其措词一般也多警策语。如徐特立赠王汉秋: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语重心长,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对青年的无比关心和殷切期望。

  (六)谐巧联
  这类对联虽然实用价值不大,甚至在思想内容方面并无可以称道之处,但是艺术性或观赏性很高,有的以技巧逞能,有的以谐趣见长。如:
  天星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传说从前有个姓周的官员到水陆洲天星阁游览,吟成上联;下联则是一村童所对。此联将顶真手法与异字同音现象结合在一起,读起来就好像绕口令。而且又以”洲不行“谐”周不行“,暗寓讥刺嘲讽之意,显得构思精巧。
  有些巧联以双方联句形式出现,带有试才斗智和切磋技艺的色彩。如明代解缙幼时对曹尚书: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曹尚书出句)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解缙对句)

  三、对联的特点

  作为文学的样式之一,对联与诗文词赋等固然有共性,但其个性也是很明显的。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
  先说字句灵活。律诗每首8句,五言的40字,七言的56字;绝句每首4句,五言的20字,七言的28字。词按词牌填写,各有规定字句数,如《浣溪沙》上下阕各3句,共42字,《满江红》上下阕各11句,共93字。对联则不然,字数句数完全根据内容要求,可多可少,最短的联,《挽九.一八死难者》:
  死
  ”生“(注:此”生“字倒写)
  只有2字。《庐山含鄱口石坊》联
  湖光
  山色
  共4字。人名巧对:
  孙行者
  胡适之
  共6字。各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至于上下联各4字者,比比皆是,无须列举。长联更无字数句数限制,梁章鉅认为40字为长联,而孙髯的《大观楼》联共l80字,钟云舫《四川江津城楼》联长达l612字。正由于不受字数限制,作者可以绘景抒情,叙事写意,纵笔议论,挥洒自如。联语句式可以长短错杂,有似宋词。有时为对仗需要还可用错位方式,如无情对: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梅黄“应作”黄梅“,为使”梅“与”李.对,“黄”与“白”对,错位为“梅黄”。程砚秋由上海到北京演出,有人赠以联:
  艳色天下重
  秋声海上来
  联首嵌砚秋原名,下联为使“上海”与“天下”对,故错位为“海上”,有时为强调某一成分而倒装,如格言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原是“有未曾经我读之书”“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意思平淡,现在把“有”的宾语“书”,“无”的宾语“事”提到主语位置上,读起来就增加了警策性。
  然而对联最主要的特点是对仗.它的要求是严格的。所谓对仗,就是要两两相对、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仪仗一样。要求上下联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而且还要求平仄协调,这与律诗颔、颈两联的对仗要求是相同的。
  清人李渔有《笠翁对韵》,内容涉及到对仗的各个方面的要求。我们试以“一东”开头一节来分析:
  一、二两句“天对地,雨对风”,是要求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相同,也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汉语中名词最多,于是古人又将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宮室、服饰、饮食、文具、文学、器物、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严格的对仗当然要像《笠翁对韵》所举的那样让同一小类内的名词相对。但这确实很难,如杭州西湖岳庙内有一副名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其中“山”对“铁”、“骨”对“臣”,都是不属同一小类的名词,实际上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了。
  接着六句“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濛濛。日下对天中。”这是说上下联的结构应该相应.也就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最后八句“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节奏要相同,句式要相应。“风高”两句都是“二三”节奏.“牛女”两句则同为“四三”节奏。“十月”与“三冬”联虽较长,但也是由“二二、四三”节奏构成的。
  第二,平仄要协调。古人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因为“不平”,所以通称为仄声。对联上下联的平仄声一定要相对,这样读起来才和谐悦耳。平仄相对的方法,与律诗相同。以五言为例,一种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种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风高”两句的格律就属后一式。七言的格式也有两种,在五言的基础上于每联句首加两字,逢平加仄,逢仄加平;所加两字的平仄声相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