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4-12-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畬经过数十易稿,做了大量补充和增删的《瀛寰志略》付印出版。全书共十卷,十四余万字,地图四十二幅。
就在《瀛寰志略》付梓的同一年,《共产党宣言》在欧洲问世。如同《共产党宣言》震撼了欧洲一样,《瀛寰志略》也在大清国死海般的思想文化界投下一块巨石,砸破了几千年不变的华夷观念,激起了层层波澜。
鸦片战争爆发后,从林则徐的《四洲志》开始,以及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辑增续的《海国图志》、梁廷枏的《海国四说》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相继问世。其中《瀛寰志略》最为系统而真实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疆域和方位、气候、物产、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典章制度、政治得失、军事力量,以及对海外的扩张与中国的交往等情况,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水平最高的世界地理书籍,与《海国图志》一样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与《海国图志》及作者魏源相比,《瀛寰志略》和徐继畬所引起的争议也最大。同时介绍国外情况,为何两本书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根据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了《四洲志》,打破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种种荒诞传说,开创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先河。然而严格地说,《四洲志》只是资料汇编,不能算作林氏的著作,而且对世界的了解仍处于非常肤浅水平。
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整理编成的《海国图志》,体现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从此出发,大量介绍了西方的船炮、火轮船、地雷、水雷、望远镜等器械的制作、使用方法等。在地理顺序的编排上,按照距离中国的远近,先南洋,然后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由于英国是当时的大敌,该书对此记载尤为详细,共占了四卷。在对印度的沦亡和越南、缅甸等国抗英的经验的总结中,试图探求可借鉴的抵敌方略。而对俄罗斯、美国的记叙中,则把他们作为可以联合抗英的对象。
与《四洲志》类似,《海国图志》对世界各国的介绍,主要还是以收录外国有关资料为主。而论述部分却暴露出了作者的浅薄与无知。如对地球大陆的认识上,不相信欧、亚、美、非、澳五大洲的分布,仍然坚持佛教中东神胜州、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的说法,并且认为美洲就是西牛货洲等等。
那么这部在世界地理、文化的描述上处处暴露出粗浅零散、牵强附会等弊病的书籍,受到的好评却远高于《瀛寰志略》,而且这种看法至今不衰,原因在哪里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虽然吃了败仗,但民族情绪中傲慢自大、闭关自封的意识却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使是一部分最先接触西方文化的先进分子也不例外。此外,文明的碰撞,反而更加激起了对外部世界强烈的仇恨情绪,最先觉醒的人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抵御外国的侵略和欺辱。包括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畬在内,撰写书籍的起因都在这里。而魏源所提出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正适时地满足了这种情绪的需要,并对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则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特别是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及非洲都有所记叙,而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每个欧洲国家的面积、人口、财政收入和陆、海军规模都有具体数字。然而,该书最有特色并且也是最为引起争议的是,还对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了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撰述,已经超出了过去和现在一般地理书籍的范畴,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也正是这一部分内容,突出地表现了作者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经历过鸦片战争的教训,即使当时的一些能够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也不过仅仅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武器精良而已(当然更多愚昧傲慢的官员此时连这一点也仍不愿承认)。直到当时,批评《瀛寰志略》的人仍认为该书不及《海国图志》,魏源能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而徐没有提出类似主张。然而徐继畬透过器物的表面,看到了西方强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性,正是《瀛寰志略》领先时代之处。
比如,书中介绍英国议会制度时说:“国有公会所,内分二所,一曰爵房,一曰绅房(即上议院和下议院——本文作者注)。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同时,对英国的陪审团制度也做了介绍。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大清国的大敌,徐继畬在介绍英国的政治制度时,颇有顾忌地没有给予过多的评价,只是小心翼翼地说,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已经被许多欧洲国家仿效。同时指出,英国“四海之内,其帆樯无所不到,凡有土有人之处,无不睥睨相度,思朘削其精华”,提醒夜郎自大的中国人注意强大的英国殖民势力的危险性。
而对于当时正在崛起、尚未称霸世界的美利坚合众国,徐继畬则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和关注。他从美国的建国过程以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中,似乎发现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希望,在书中介绍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和总统选举制,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而对在独立战争中领导美国人战胜英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徐继畬更是赞赏不已。他对战争过程做了精彩的描述:
时事起仓促,军械、火药、粮草皆无。顿以义气激励之,部署既定,薄其大城。时英将顿水师于城外,忽大风起,船悉吹散。顿乘势攻之,取其城。后英师大集,转战而前,顿军败。众恇怯欲散去,顿意气自如,收合成军,再战而克。由是血战八年,屡蹶屡奋。顿志气不衰,而英师老矣。佛朗西举倾国之师渡海,与顿夹攻英军,西班牙、荷兰亦勒兵劝和,英不能支,乃与顿盟,画界址为邻国。
描述虽然简略却生动,每字每句,都流露出徐继畬感奋的心情。显然,他想从美国战胜英国的过程寻求中国战胜英国的道路。而对华盛顿的品德,则大加推崇: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号位,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上面的这段话后来被镌刻在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上。也正是这段话,在当时被猛烈抨击。华盛顿“不僭号位,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被他如此推崇,那么,“僭号位”、“传子孙”至高至圣的大清皇帝又该如何评价,脸又往哪里放呢?
实际上,徐继畬除了对美利坚、华盛顿的称赞外,对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先进文明也不乏赞扬。如称赞瑞士“国无苛政,风俗简朴淳良,数百年不见兵革”,是“西土之桃花源”。
徐继畬显然做了很犯忌的事,说了很犯忌的话。连他的朋友张穆也劝道:“春秋之例,最严内外之词。执事以控驭华夷大臣而谈海外异闻,不妨以彼国信史,姑作共和存疑之论。进退抑扬之际,尤宜慎权语助,以示区别。”果然,《瀛寰志略》“甫经付梓,即腾谤议”。
有人批评徐继畬“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有人认为该书“于华盛顿赞其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有,直为环宇第一流人。于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谓其版宇直接前后藏,著书宣示,为域外观,何不检至是耶!”甚至连思想开放的曾国藩也认为:“徐松龛中丞著书,颇张大英夷。”更有甚者,个别人采取断章摘句的手法,将书中论及日耳曼联邦有“西方王气,方兴未艾”的话,故意删去“西方”二字,用来弹劾徐继畬,欲置徐于死地。
当然,对《瀛寰志略》推许的也大有人在。刘韵珂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要其盛衰迭代之效,沿革迁流之故,割据并吞之势,祸福倚伏之形,古今一辙。有心斯世者,宜可深长思矣。”刘鸿翱(曾任福建巡抚、内阁中书)也称赞说:“五台徐松龛,博物君子也。五年成《瀛环志略》,绘总图分图,先总说,次考据论断……幸车书大同之世,扬至诚配天之烈,诚言地球之指南也。”彭蕴章(咸丰时任军机处行走、工部尚书。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评论说,徐继畬“今移海国见闻之笔,作太平寰宇之书”,“才士倾心”,“小儒咋舌”。王韬(早期维新派人物)在《瀛寰志略跋》中说:“中丞之作是书,殆有深谋远虑也乎?”
当然,对徐继畬及《瀛环志略》给予好评的,大都是徐的同僚及好友。他们的赞语,无法改变主流意识的抨击。在当时的潮流中,《瀛寰志略》受冷遇的命运已经注定。
三、徐继畬的复起及《瀛寰志略》的重印
如果说《海国图志》的影响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发生和洋务派人物的话,那么《瀛寰志略》则更多的是影响到了维新运动和维新人物,而且是在《瀛寰志略》初版后十几年的事。
咸丰元年,徐继畬进京向咸丰皇帝述职后,奕感到他没什么错误,于是看看左右大臣跺着脚说:“徐继畬乃老诚人,何谓欺诈!”给了他一个太仆寺少卿的小官算作处罚。比起撤职查办来,这个处分还算比较轻的。但到了咸丰二年(1852年),还是被人抓住在福建巡抚任内的一个小错,再被吏部议处落职,回到山西教书为生。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以及跟西方列强谈判破裂,清王朝终于感到不明外部世界的种种苦处。同治三年(1864年),徐继畬再次被诏入京城,担任通商衙门行走,即现在的外贸部长。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主管对外通商的官员。同治六年(1867年),徐继畬又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总理同文馆事务大臣,即学校校长。在主管同文馆期间,徐继畬提倡“兼容并包,智周无外”的办学方针,设立了英、法、德、俄等各国语言和化学、算学、格物、万国公法、地理、历史、医学生理、天文学等课目,聘请美籍教师丁韪良等为教习,使同文馆成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府,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总理衙门重印了《瀛寰志略》,并作为同文馆的教科书。从此,该书成为当时人们了解世界的必读书。尤其是出洋考察的人,大都携带《瀛寰志略》。
光绪二年(1876年),郭嵩焘出使西洋,亲眼目睹了西方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