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4-12-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以想象。双顶教堂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的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行“高空作业”。今日的人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十四米的中跨就可想见这个类似细长棱锥形的建筑物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施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将立柱上的许多石料抽空,建成玻璃隔屏。因为四十四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建教堂不是搭积木,聪明的设计师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窿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它们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今天人们看到的双塔可不是中世纪的产物。现在高达一百五十七点三八米的大教堂完成于1880年10月15日。这其间科隆大教堂曾经历过长达近六百年的停工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早在此前,包括大文豪歌德在内的许多名人就提出重建大教堂的想法。到了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才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
二战后期,大教堂受到了破坏。但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出于对家乡科隆的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现在的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科隆大教堂内也是宝物多多,最著名的是重达二十四吨的大摆钟和一个中世纪的黄金匣——三王龛。大摆钟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无霸”,而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三王龛”是因耶稣的故事而得名。科隆大教堂还有许多关于“三圣节”故事的彩色玻璃和壁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像科隆大教堂一样,所有哥特式教堂处处充满着这一类神圣符号,如高耸入云的塔尖、宏伟的正堂、巨大的穹窿和支柱,精美的绘画和栩栩如生的雕刻。走进哥特式教堂,相对于高耸直立、坚实厚重的内墙,人就显得格外的渺小,微弱和朦胧的光线,使人萌生罪恶感深重的压抑。黑暗并不可怕,相反的,它好似带有召唤的姿态,像是准备向人明示某些东西似的,为等待和虔敬的心灵播下信仰。
哥德式教堂的庄严与堂皇,能激起心灵的伟大思想和情感,从而把人投向惬意、赞叹与向上延展的愉悦之中。
谁人为解绿丝绦?
——谈徐继畬及《瀛寰志略》
? 铁建晓
周宁先生在《天下辨夷狄:晚清中国的西方形象》(见《书屋》2004年第6期)一文中谈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魏源的《海国图志》(1841)、徐继畲的《瀛寰考略》(1844年)就出版了。这两本介绍西方地理人文的书,在当时社会朝野究竟有多大影响,尚值得怀疑。康有为‘渐收西学之书’,为讲授西方作准备,时间已到了1885年。1890年,梁启超入京会试,返程途经上海,‘从坊间购得《瀛寰考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此时距《海国图志》与《瀛寰考略》出版,已近半个世纪。”
周先生文中的观点与事实大体是不错的,但行文有二处明显错误:一、徐继畬《瀛寰考略》,实《瀛寰志略》矣;二、《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至今未衰。
一、徐继畬其人
徐继畬(“畬”读作yú。周先生原文为“畲”,有误。),字健男,又字牧田,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生于乾隆六十年(1875年),卒于同治十二年(1795年)。六岁时接受母亲的启蒙,读书识字,七岁跟随母亲到北京探望父亲,曾经受教于当时有名的才子、《红楼梦》的续者高鹗。徐继畬十八岁时在县试、州试中都名列第一。十九岁应山西乡试,中第四名。二十二岁时,县崇实书院请他主讲。道光六年(1826年)朝考入馆选,以“政在养民论”为文,获第一名,选庶吉士。道光十年(1830年)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三年(1833年)转陕西道监察御史。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七月,徐继畬上《政体宜崇简要疏》,建议革除官场的弊端。由于切中时弊,道光皇帝立即召入宫中入对。当徐继畬谈及百姓生活的艰难时,道光皇帝心情沉痛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就任命他为广西浔州知府,数月后,又提升为福建延建邵道道员。
道光十二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福建沿海形势紧张起来。这一年的七月,徐继畬被调任汀漳龙道,来到抗英前线,驻守在漳州。此时英国的战舰已经驶到厦门,与漳州仅一水之隔。徐继畬认真备战,组织兵民采集大木,沿江钉立排桩,堵塞港口,又调集军队扼守险要地方。为此,当时的闽浙总督杨鲁、福建巡抚刘次白向朝廷上疏,对徐继畬积极抗敌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徐继畬又向朝廷上书《禁鸦片论》,陈述鸦片的危害,并提出“杜来源,绝兴贩、禁吸食”的对策。
道光二十一年,厦门失陷,徐继畬死守漳州。二十二年五月,徐继畬被提升为广东按察使,接着又任广东布政使。九月,回到福建任布政使,奉命移驻厦门,负责办理通商事务,从此开始了对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了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徐任广西巡抚,在赴任的途中又接到朝廷命令,返回福建任巡抚,兼办通商事物。
道光三十年(1850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因病乞假,徐继畬又兼代总督。在此期间,发生了神光寺事件。
这一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奕登基。五月,英国的一名传教士和一名医生通过英国驻福州领事馆租赁了城内神光寺的房间,租期为六个月。由于不熟悉两国条约的有关规定,侯官县令在租约上盖了章。按照中英南京条约的有关规定,英国人是不允许住入城内的。徐继畬得知此事后,命令侯官县令向英国人说明自己的错误,并提出照会要求其搬出城外。而英国驻福州代领事金执尔却认为这是已经得到中国官方认可的事,要等香港总督批复后再搬。显然,金执尔是在拖延事情。
此事引起了养病回家的前任云贵总督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他们要求官府立即将这两个英国人从神光寺驱逐出去。徐继畬认为,英人租住神光寺一事,双方都有错误,不宜操之过急,应当采取外交手段,从容处理,使英人心服口服,自己搬出,以免扩大事态,使正在沿海寻找机会挑衅的英国人找到借口。同时,他采取“藉民拒夷”的策略,暗中布置福州百姓不给英人修理房屋,不去听经,不去求医,给英国人施加压力,不露痕迹地逼其早日搬出。而林则徐认为,这样做太软弱,应当像广州人拒绝英人入城那样,采取断然措施,将其立即驱逐出城,并主张成立民团,防止英国人的军事威胁。此时,福州城内书院的学生也对英人进行威胁、恫吓。为此,金执尔向徐继畬提出抗议,要求中方保护英国平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徐继畬派出士兵在神光寺巡防,也对英人进行监视。而城内部分士绅认为这是官府在庇护夷人,镇压民众,对徐继畬更加不满。
徐继畬的上司、闽浙总督刘韵珂从外地阅兵回来,知道事情的经过后,也赞成徐继畬的做法,认为强行驱逐英人以及成立民团,都会引起边衅,留下后患。而林则徐对刘、徐二人的行为很不满意,认为他们是害怕英国人,敷衍塞责。
此时福州城传出种种谣言,说夷人在往城里运枪炮,将要占领福州城,并且破坏了中国的大炮。虽然徐继畬经过调查,证实纯系谣传,但林则徐仍然感到事情很严重,写信责问之后,又发动朝内福建籍的官员给咸丰皇帝上奏,弹劾刘、徐二人庇护下属,强迫百姓服从夷人。咸丰皇帝奕为此非常愤怒,对刘、徐进行了指责,下诏要求迅速处理此事。
多次受到皇上的责怪后,刘韵珂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称病辞官回家,由徐继畬代署总督。等到两个英国人都搬出神光寺后,徐继畬赴京向咸丰皇帝述职,汇报了神光寺事件的前后经过。咸丰感到徐继畬是诚实的,但不久以后徐继畬仍被免职,降为太仆寺少卿。
神光寺事件发生一百五十多年来,直到如今,主流意识一直认为徐继畬是妥协投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林则徐有关。一般人认为,林则徐已经是钦定的抗英民族英雄,几乎神话一般完美。既然林则徐是对的,那么,徐继畬必然是错的。这样也殃及了《瀛寰志略》。2002年,国内某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套,“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丛书,但是对《瀛环志略》这部曾经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维新运动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作却未给予应有的注意,甚至连周宁先生的文章也对《瀛寰志略》的影响也表示了怀疑。
二、《瀛寰志略》及其引起的争论
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始终没有脱离《山海经》式的鬼怪映像。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的问世,打破了这层坚冰。
在福建期间,徐继畬曾九驻厦门,在办理通商事务的同时,常常接触英、美等国家的一些传教士、官员和商人,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他留心外务,收集了大量关于外部世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于道光廿四年写出《瀛寰考略》一书。徐继畬在该书的序文中略叙了成书的经过:
道光癸卯冬,余以通商事久驻厦门。米利坚人雅裨理者,西土淹博之士,挟有海图册子,镂板极工,注小字细如毛发,惜不能辨其文也。暇日引与昭谈,四海地形,得其大致。就其图摹取二十余幅,缀之以说,说多得之雅裨理。参以陈资斋《海国见闻录》、七椿园《西域闻见录》、王柳谷《海岛逸志》、泰西人《高厚蒙求》诸书,题曰《瀛寰考略》。
《瀛寰考略》全书不到三万字,由于未曾刊印,并且内容较为简略,因而在当时尚未引起大的反响。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徐继畬经过数十易稿,做了大量补充和增删的《瀛寰志略》付印出版。全书共十卷,十四余万字,地图四十二幅。
就在《瀛寰志略》付梓的同一年,《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