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

第45章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第45章

小说: 中国通史(一至四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众号檀乡,首领董次仲)、五楼(张文)、富平(徐少)、获索(古师郎)、高湖、重连、铁胫、大枪、上江、青犊、五幡等部,据史书记载,共有众数百万人。
  以上三方起义军,大都是被暴政逼迫,无法生活的广大农民。他们并无自立朝廷的志愿,也缺乏组织力和纪律性。但是起义的作用是巨大的。史书说他们掳掠。是的,掳掠是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饥寒交迫的广大农民,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所谓掳掠,才能维持生活,才能严重地打击各式各样的剥削者。起义军势力到达的地方,剥削者极其残酷地榨取来的财物被没收了,极其野蛮地掠夺来的奴隶被释放了,起义军这样的掳掠在开始时是不可非议的。起义军一般在乡村活动,很少攻入城市,因为剥削者藏身在那里,防御比较坚固。这些城市,昆阳战后,成为豪强割据的凭借,也成为剥削者恢复势力的据点。由于起义军力弱,不能打击城市中的剥削者,所以起义的作用虽然是巨大的,但又是很有限度的。
  第二类——地主领导的农民军
  公元二二年,南阳郡舂陵乡(湖北枣阳县东)人刘縯、刘秀兄弟起兵反王莽。刘縯刘秀是汉宗室,是南阳著名的大豪强。他们的外祖父是有田三百余顷的大豪强樊重。王莽称帝后,废除汉宗室封爵,并禁止刘姓人做官,刘縯非常愤恨,破家产来交结豪强,成为南阳豪强集团的首领。
  刘縯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豪强李轶、邓晨等率众来会。刘縯自称柱天都部(都统),部属各有将军等名号。当初东方起义军,人数多至数十万,但并无队伍、旗帜、号令,王莽等人把他们看作“饥寒群盗”,以为他们不会做出什么事来。刘縯用兵法部勒军队,攻城略地,散发檄文,宣布王莽的罪状,王莽才感到可怕的压力。
  刘縯派人招得新市平林兵,不久又招得下江兵。以刘縯汉军为主,合新市、平林、下江兵,共分六部。刘縯率诸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军,进兵围宛,声势大振。
  二三年,汉兵已有十余万人,诸将议立刘姓人做皇帝。南阳豪强和下江主将王常要立刘縯,新市平林诸将怕刘縯严明,阻止掳掠财物,蛮横地拥立懦弱无能的刘玄做汉帝,号称更始帝。新市平林诸将掌握大权,排 斥刘縯刘秀集团,起义军自此发生裂痕。更始帝派遣王凤、王常、刘秀率兵攻下昆阳(河南叶县北)、定陵(河南郾城县西北)、郾(河南郾城县)三县。刘縯等率主力军攻下宛,作为更始帝的都城。
  王莽听得严尤、陈茂军败报,令王邑、王寻大发各州郡精兵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与严尤、陈茂合兵,进击宛。王莽大军经过昆阳,围昆阳城。刘秀劝说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守城,自己率十三骑到郾、定陵发汉兵数千人击王莽军。昆阳城被围数十重,早晚就要陷落。刘秀自率步骑兵千余人作前锋,攻击王莽军。汉兵数千人见刘秀勇猛直前,领兵诸将胆壮起来,相继进攻,连胜连进。刘秀率敢死兵三千人直冲王莽军中坚,王寻王邑自恃兵多,亲领精兵万余人接战,刘秀猛击,杀王寻。王莽军阵乱。城中汉兵乘胜出战,内外合攻,呼声震动天地,王莽军大溃,士卒都逃回本州郡。王邑率数千人逃往洛阳,严尤、陈茂投降汝南郡割据者刘望。
  王莽的主力军经昆阳一战,完全被消灭。
  昆阳之战是决定性的大战,王莽的新朝,跟着这次战败就崩溃了。原来在观望中的各地豪强,包括王莽的某些地方官吏,纷纷起兵割据土地,自称将军,不到一个月,王莽主要的领土,只剩下长安洛阳两个大城。
  昆阳之战,一方面是王寻、王邑昏愚不按兵法行动,另方面是刘秀的勇敢善战,但是这些都还不是决定胜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在于广大农民憎恨王莽,要推倒他的统治。因为双方军队都是农民组成的,刘秀军勇敢直冲,王莽军阵乱溃散,都是农民反王莽的表现,双方农民共同造成了昆阳之战的战果。当然,没有刘秀的率领,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刘秀是大豪强,但在反王莽这一点上,与农民的利益一致,因此他能利用农民的力量取得胜利的果实。王莽曾发精兵二万击绿林,精兵十万击赤眉,都战败而不曾大败,因为绿林赤眉缺少一个象刘秀那样智勇的率领人。
  王莽的失败决定了,更始帝阵营中的分裂也爆发了。新市平林诸将和一部分南阳豪强嫉忌刘演刘秀盛大的威名,使更始帝杀死刘縯。刘秀在这个危急情况下,表现出异常的智力和忍耐力。他赶快驰回宛,向更始帝谢罪,不和刘縯的旧属往来,也不为刘縯行丧礼,饮食言笑不改常态,只说自己的罪过,不说一句昆阳的战功。这样,更始帝不便再杀他。过了些时,更始帝迁都洛阳,派他到河北镇抚诸州郡。刘秀开始经营河北,逐步造成独立的势力。
  二 农民起义军打倒王莽统治
  昆阳大胜后,更始帝派遣两路大军。王匡率一路攻洛阳,申屠建率一路攻武关,关中震动。申屠建军入武关,关中各县豪强,起兵自称汉将军,助申屠建军攻入长安城。长安市民众起义响应,攻入王莽宫,杀死王莽。王匡军攻下洛阳。更始帝自宛迁都洛阳。二四年,自洛阳迁都长安。更始帝大封宗室新市平林下江诸大将以及某些南阳大豪强为王,起义军中较小的首领,不按军功大小,只凭大首领好恶,滥封官爵。带兵在外的将官,拥兵割地,专断横行,分裂自主,不相统属。不论朝内朝外,什么法纪都不讲,专讲掳掠得多少。起初民众受不了王莽的压榨,比较起来,觉得还是汉朝好些。
  不料更始帝为首的一群汉将军压榨得更凶暴,民众又觉得还是王莽好些。因此,本来是正义的南方农民起义军,现在增加社会混乱,失去全国民心,变质为豪强率领的害民军了。
  赤眉军在颖川郡集中,分兵为两部。樊崇、逢安率领一部,徐宣、谢禄、杨音率领一部。赤眉军是纯粹的农民组织,虽然屡获战胜,却不愿继续从军,只想回到家乡去。樊崇等怕军队溃散,定计西攻长安。二五年,赤眉军两部合并,分为三十营(一营一万人),击败更始军。更始军诸将计议大掠长安城,逃回南阳一带当盗贼。更始帝不听,诸将内讧,互相攻战杀害。赤眉军将进长安,大会诸三老、从事,立牧牛童子刘盆子为汉帝。
  徐宣为丞相,樊崇为御史大夫,其余首领各有文武官号,组成了一个朝廷。赤眉军入长安,更始帝和一些官员投降赤眉军。赤眉军入长安城后,也进行掳掠,樊崇等不加禁止。长安城中粮尽,樊崇等烧宫室街市,出城掳掠关中各县邑,又发掘汉帝后坟墓,收取宝货。长安经更始军赤眉军相继破坏,西京二百年的文物,几乎全毁了。农民在开始起义时,夺取豪强的不义财物,是完全合理的行动,但必须逐步禁止,建立起纪律来,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援助,取得起义的胜利。更始军赤眉军不立纪律,主要原因在于领兵诸将爱掳掠,不愿有纪律。更始军向盗贼转化,赤眉军始终保持农民的纯朴性,同是掳掠,赤眉军还是值得同情的。刘秀军诸将也同样爱掳掠,刘秀却专意在建立纪律,因之最后胜利者不能不是刘秀。
  在农民起义时期,乡间豪强胁迫佃户和附近农民筑营堡,为豪强当私兵。东汉时营、堡、坞、壁等据点和被迫当私兵的部曲,得以合法存在,大大增强了豪强的割据力量。
  三 刘秀取得最后胜利
  二二年,刘秀到河北,巡行诸郡县,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西汉官名,官民送礼物,一概不受。他规定了取天下的方针:军事上纪律严肃,赏罚分明;政治上招集人才,争取民心。最后目的是得天下。当时河北形势,农民起义军有铜马、青犊等部数十百万,割据者有邯郸王郎,自称天子,邯郸以北,辽东以西,地方官吏多归附王郎,声势很盛。刘秀攻入邯郸,杀王郎。又 击败铜马、青犊等部,得降人数十万。赤眉军入关,刘秀知道更始军必败,预作军事部署,派遣大将邓禹率精兵二万图关中,选择寇恂守河内郡,作为中心根据地。刘秀率兵击败尤来、大枪、五幡、五校等部,河北大体为刘秀所有。
  二五年,刘秀称皇帝(东汉光武帝)。邓禹渡河入关中,击败更始军十万人。寇询等攻入洛阳,刘秀定都洛阳,开始建立东汉朝。二六年,大将冯异代邓禹领兵击赤眉。二七年,冯异大败赤眉军。赤眉军走向宜阳,刘秀亲率大军截断去路,赤眉军刘盆子樊崇以下十余万人全部投降。农民领导的起义军被豪强领导的农民军消灭了。
  当时豪强割据,全国分裂,最大的豪强,东方有张步,据青州十二郡,北方有彭宠,据渔阳等郡,西方有隗嚣,据天水等郡,西南有公孙述,据益州全部,南方有更始军残部据郾、宛、邓、淮阳等地。较小的割据者和乡间营堡,不计其数。刘秀为统一天下而战争,次第削平割据者,也乎毁了许多营堡,到三六年,大将吴汉攻破成都,灭公孙述,结束了豪强割据,恢复了中国的统一。
  赤眉军首领只有徐宣一人曾做过狱吏,樊崇等人都不识文字,历史知识和政治经验是很缺乏的。赤眉军的幼稚行动,决定了它的必然无成。刘秀本人兼有太学生、贵族、豪强三种身分,他的文武部属也全是这三种人。这个以南阳豪强集团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掳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它的必然胜利。刘秀既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一个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第九节 经学、史学、历数学、诸子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秦二世时农民大起义,推倒秦的统治,很快恢复了统一,建立起西汉朝。这是封建地主阶级新创立的国家,积极建设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便成为非常重要的急务。秦始皇已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西汉时期主要是汉武帝又做了更多的工作,巩固封建统一国家的上层建筑大体上都建立起来了。
  政治制度,上面已经说过了一些,这里叙述的是西汉其他部分的上层建筑物。
  一 经学
  儒家思想是西周以来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经孔子删订六经,聚徒讲学,不仅造成了整套的思想体系,而且培养了大批儒学传播者。孔子死后,儒家地位继续上升。战国时儒墨并称显学,但儒家比墨家更占优势。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盂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帝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秦始皇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结果恰相反,儒生参加农民起义,成为推倒秦统治的一个力量。西汉前期,朝廷与诸王国并立,各学派士人(墨家已亡)游诸王国求禄,助国王反抗朝廷。汉景帝灭七国后,全国政治统一了,汉武帝在这个基础上实行学术统一。
  前一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